加強科研誠信要寬容失敗,這條意見對科研人員有多重要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明確,要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為目標,以推進科研誠信建設制度化為重點,以健全完善科研誠信工作機制為保障,堅持預防與懲治並舉,堅持自律與監督並重,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著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誠信建設新格局,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鼓勵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

加強科研誠信要寬容失敗,這條意見對科研人員有多重要

科研活動中的抄襲、造假,請人代寫代發論文等不誠信行為,可以說是“毒瘤”,嚴重影響科研活動的健康開展。對於科研活動的不端行為,我國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等部門,曾多次發文,要求做到“零容忍”,但從實際治理效果看,並不理想。為此,這次出臺的《意見》提到,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實踐養成、調查處理等方面實現突破,在提高誠信意識、優化科研環境等方面取得實效”。而要實現突破,關鍵在於:要改革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學術共同體評價機制,防止學術管理、評價中的急功近利傾向,對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做到“寬嚴有度”。

這次出臺的《意見》,對加強科研誠信建設,提出了四條基本原則,其中,有兩項切中當前科研誠信建設的要害。一是要“激勵創新,寬容失敗”。《意見》指出,要充分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多樣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重視科研試錯探索的價值,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形成敢為人先、勇於探索的科研氛圍。二是要“堅守底線,終身追責”。《意見》指出,綜合採取教育引導、合同約定、社會監督等多種方式,營造堅守底線、嚴格自律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堅持零容忍,強化責任追究,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依法依規終身追責。這兩個原則結合起來,就是給科研人員寬鬆的科研環境,但嚴格追究科研失信行為。

加強科研誠信要寬容失敗,這條意見對科研人員有多重要

近年來,對於我國的科研成果評價,存在一種說法是“沒有失敗的研究”,即所有科研項目都是“成功”的。這是不符合科研規律的。為了追求“不失敗”,在科研立項時,就缺乏鼓勵創新的精神,選擇四平八穩的人做四平八穩的研究項目,某個科研人員如果獲得某個科研項目沒有做出科研成果,今後就可能難再獲得項目;而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時,擔心失敗,不能交出令項目設立方或主管部門滿意的成果,就在成果包裝上做文章,甚至花錢請人代寫代發表論文。不能寬容失敗,結果導致不少學術研究反而很平庸,同時催生了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

但“寬鬆失敗”卻也令社會公眾困惑,這會不會變為縱容拿到科研項目之後不作為,揮霍科研經費,把科研總會有失敗,作為投入科研的藉口?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推行學術同行評價,即由學術同行委員會,用學術標準評價研究人員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而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指標。這是給科研人員寬鬆的科研環境,激發科研人員的學術尊嚴意識,按照科研的的規律去做研究,不能為所謂的成功去抄襲他人的成果,更不能編造數據。只要在科研活動中認真投入科研,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這也不能責怪科研人員,這是科研活動不可缺少的試錯過程。在科學研究中,如果沒有容忍失敗,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很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都是在一次次失敗、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來的。

加強科研誠信要寬容失敗,這條意見對科研人員有多重要

但科研失信,和科研失敗,是不同性質的兩回事。對科研失信行為實行終身追責,和寬容失敗,都是要求所有科研人員必須堅守科研規律進行科研。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的科研機構、高校對科研中的失信行為,要求“零容忍”,但卻“零處理”,這是因為科研、學術共同體,由於利益因素影響,變為了利益共同體。有的機構把科研成果,作為本機構的政績,因此,容忍不了科研的失敗,覺得科研失敗,影響機構的形象;卻反而“接受”科研失信,因為失信會掩蓋失敗,同時給機構“創造”論文、經費等成果,機構由此成為失信行為的保護傘。這是偏離學術評價,追求學術政績的結果,破壞健康的學術生態。

而要實行學術同行評價,就必須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多年前,我國教育部就針對把學術委員會建設為最高學術權力機構,發佈了《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這次《意見》對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發揮學術委員會作用,再次提出要求,要通過單位章程或制定學術委員會章程,對學術委員會科研誠信工作任務、職責權限作出明確規定,並在工作經費、辦事機構、專職人員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學術委員會要認真履行科研誠信建設職責,切實發揮審議、評定、受理、調查、監督、諮詢等作用,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只有切實建立能獨立負責學術管理、決策的學術委員會,對所有科研活動實行基於學術本位的管理和評價,才能構建高校和科研機構崇尚學術的學術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