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改革潮湧掀鉅變 崑山臺商“再登山”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從一個普通的農業小縣,

到利用臺資佔大陸九分之一,

崑山之變被視為

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案例。

作為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

崑山這座城市始終

與臺商融合發展、共同進步,

臺資企業已經成為崑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臺商臺胞也已成為崑山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6月3日,新華社播發通訊

《改革潮湧掀鉅變 崑山臺商“再登山”》

報道了昆臺融合發展的全新景象。

讓小昆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吧!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時隔多年,臺商宗緒惠仍清晰記得初來崑山的情景:馬路兩邊全是農田,牛車在路上慢悠悠走,晚八點後就無處吃飯……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崑山開發區舊貌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崑山開發區新顏

而如今崑山被稱作“小臺北”,高樓林立、道路寬闊,10萬臺商臺胞在此工作生活。

從一個普通的農業小縣,到利用臺資佔大陸九分之一,崑山之變被視為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生動案例。站在產業發展高地,崑山放眼未來,打造臺商精神家園,意在成為兩岸深度融合的新樣本。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28年“交心”

引來593億美元投資

宗緒惠2017年當選為崑山臺協會第十三屆會長,企業會員多達1487家。他笑言,當年很多臺商都是被“半路攔截”到崑山的。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宗緒惠在主持崑山臺商喜樂會

崑山市臺辦副主任張琴回憶,曾有位臺商連吃十幾只陽澄湖螃蟹後,當場敲定了300多萬美元的項目,“以蟹招商”傳為佳話,也成了品牌。

宗緒惠坦言,吃是次要,關鍵是被誠意打動。現在當地主官會約臺商一起打球、踢球,“交心”是崑山吸引臺商的秘訣。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工作中的陳裕盛

江蘇榮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裕盛說,初到崑山確實艱苦,沒有出租車,出門只能叫人力三輪車,遇到上坡、拱橋,還得幫忙推車。但當地領導非常關心企業,經常詢問有哪些困難,而且儘快解決,這讓他們堅定地“留下來”。

多位臺商提到,除了崑山人的誠意,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生機,是對他們的最大吸引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改革開放大潮,臺商開始進入大陸,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試探性投資;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在大陸掀起新一波改革與發展浪潮,促成臺商投資的新高潮。

自1990年首家臺企落戶,崑山迄今累計批准4903個臺資項目,投資總額593億美元。統計顯示,臺資在崑山經濟中的貢獻度超過七成,支撐其多年位居“中國百強縣”首位。

“40年後的今天,數千萬農民脫離了貧困,村莊成為現代化的大城市。”有德國媒體近日如此形容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對此,崑山市委書記、市長杜小剛說:“崑山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到大陸“為下一代選擇未來”

作為日月光集團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林大毅名片上印著另一個頭銜:崑山兩岸合唱團團長兼任指揮。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日月光集團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林大毅

合唱團裡臺灣人大陸人各佔一半,平時兩岸的歌都唱,頻率最高的是《愛拼才會贏》和《崑山是我家》。

林大毅說,前一首是臺商在大陸打拼的宣言,後一首代表安家於此的心聲。他1997年來到大陸,輾轉廈門、青島、深圳等地,現在與家人定居崑山。

“兒子在公司製造部工作,從基層做起。女兒是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第一屆學生,如今在深圳創業,還擔任了當地臺協會的副秘書長。”林大毅說,兒子、女兒都各自找了大陸的男女朋友,打算在大陸長期發展。

陳裕盛1994年來大陸屬“被逼無奈”,公司合適人選中只有他是單身。如今他覺得,相比留在島內,年輕人到大陸有更多機會,身邊許多朋友已經把孩子都帶到了崑山。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崑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志承說,他33歲時來大陸,父母很不放心,到現在家人都生活在崑山。

“選擇大陸,就是為下一代選擇未來。”蔡志承感慨道,改革開放讓臺商獲得很多發展機遇,希望下一代也能分享大陸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對於新來崑山的臺灣年輕人來說,當下的條件比父輩初來時好得太多。

走在崑山市區主幹道上,兩側遍佈臺灣人開的飲食店、咖啡館、茶鋪,“大臺北”“小臺北”等招牌隨處可見。上了出租車,當地司機也會哼唱臺灣歌曲。

應眾多臺商需要,崑山請閩南大師設計建造了媽祖廟。“外地臺商來這裡,拜了媽祖淚流滿面,覺得崑山臺商太幸福了。”崑山副市長宋德強說。

臺商家屬在崑山成立了婦女慈善會,定期組織活動,比如去福利院給老人剪指甲、洗澡等。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怡秀評價說,這類活動讓臺商眷屬感到心靈有了歸屬,找到了“精神家園”。

“31條惠臺措施”明天會更好

1994年郭怡秀隨丈夫來到大陸,在南通開辦了第一家工廠。2000年遷到崑山,夫婦二人投資設立了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崑山發展壯大後返回臺灣成功上市的臺企。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工作中的郭怡秀

郭怡秀說,“31條惠臺措施”許多已在崑山得到落實,她也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利好。例如公司屬於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從25%變成15%;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方面,2017年受到優惠約有1000萬元人民幣;符合總部企業的資格還獲得了100萬元人民幣獎勵。

更重要的是,“31條”讓她看到了未來新的發展機遇。“第4條涉及能源、環保,第12條涉及金融,我都印象很深,希望在繼續做好公司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空間。”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仁寶集團現代化生產線

據宋德強介紹,“31條惠臺措施”大部分已在崑山實施,2017年在企業研發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等方面減免臺企稅費超72億元人民幣。近日又集中發佈了一系列臺企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文件,涉及企業技術改造、總部經濟等領域。

作為臺協會會長,宗緒惠平時接觸大量臺商,感覺他們“狀態不錯”,大多數認為大陸發展前景光明,希望“31條”落實更快一點,在崑山這樣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試。

有觀察人士提出,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崑山作為產業融合的先行者,如今正在為兩岸心靈相通、深度融合積極探路。

宗緒惠呼籲,同等待遇不僅是要享受公平的待遇,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臺商臺胞更多地參與到城市建設、環境提升等事業中,把自己視為當地的一員,真正共生、共榮。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早期登陸的臺商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印證了兩岸秉承互利合作雙贏的精神,可以打造出令世界驕傲的奇蹟。兩岸的經貿和文化合作有待進一步成長。”臺灣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說。

新华社:改革潮涌掀巨变 昆山台商“再登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