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國城·商丘味道」閆集蜜汁饃

「魅力中國城·商丘味道」閆集蜜汁饃

「魅力中國城·商丘味道」閆集蜜汁饃

從古至今,豫東地區的美食從來不缺輝煌的歷史,畢竟廚師祖師爺尹伊就生活在這裡。

說起豫東美食,水激饃算是比較知名而且“另類”的一個——既不是肉品,也不是蔬菜。可這樣的一道菜,怎麼就成了豫東名吃了呢?

水激饃原名水浸饃,發源於商丘古城歸德府,創於何朝何代已不可考。相傳,曾做過明朝閣老的沈鯉(商丘人)在京城做官時,每次招待賓客,必要家鄉的水激饃上桌。沈鯉告老還鄉後,有一次明神宗朱翊鈞來歸德府看望他,席間提出要品嚐歸德名產。沈鯉便將“家菜”水激饃奉上,朱翊鈞吃後十分讚賞,並問起水激饃的來歷。沈鯉說,過去,他家僱了個窮人廚師十分節儉,家裡人吃剩下的饃放幹了,廚師總捨不得扔,用水浸了浸,油炸後放在糖汁裡浸拌,然後給府裡的傭人們吃。沈鯉發現後,讓廚師也給他送一份來。他吃了一口,覺得好極了,便讓廚師經常給他做這種饃吃,並以此作為美味招待客人。客人們覺得好吃,便讓家聘廚師到沈府學做水激饃。從此,歸德官府的宴席上便多了這道菜。

歷經數百年的民間傳承,現在,水激饃已是睢陽區閆集鎮的一張“名片”。只不過,經過水激饃最知名的傳承人徐懷勤的改良,水激饃變成了蜜汁饃。

今年80歲的徐懷勤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廚,他做的水激饃堪稱一絕,聲名遠揚。徐懷勤說,古代流傳下來的水浸饃其實有兩種:一種叫水激饃,另一種叫拔絲饃。兩種水浸饃雖然都好吃,但均存在不足。水激饃做好後要儘快食用,只能保持一二十分鐘;拔絲饃做起來麻煩,並且火候很難掌握,技術差一點便拔不出絲,吃起來粘牙。

上世紀70年代初,有心的徐懷勤就經常琢磨,怎樣才能克服這些不足呢?於是,他就經常研究,多次試做,終於做出了蜜汁饃塊,這不但繼承了水激饃和拔絲饃甜、脆、酥的特點,而且外酥裡嫩、油而不膩。蜜汁饃塊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做好一兩天可保持原味,吃起來依舊酥脆。徐懷勤又把蜜汁饃塊分為兩種:一種蜜汁較稠,稱為琉璃饃;另一種蜜汁稍稀,叫蜜汁饃。兩種做法,兩種風味,吃起來各具特色。

1982年,徐懷勤在105國道東側開了個“悅賓城”酒店,以水激饃、醬肘子、燒雞作為特色菜推出。飯店一開張,便顧客盈門,外地區的人們也經常慕名而來品嚐他做的水激饃。至今,徐懷勤的獨子徐體領開的“大徐家酒店”的招牌菜依然是蜜汁饃,每天前來品嚐這道菜的顧客仍然絡繹不絕。

“做蜜汁饃必須是新做的手工饃,蜜汁最好以冰糖為主。”徐懷勤說,將饃去皮切成2cm×6cm的長方塊後,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小時,然後入鍋過油,炸至柿黃色撈出晾乾。饃塊二次過油時,將饃內的水分全部炸盡至酥脆後撈出,放進由冰糖和白糖熬製的蜜汁中浸泡,美味的蜜汁饃便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