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卫星武器终于问世,美日专家看的一言不发!

天文学家基本一致认定中国航天器在近地轨道上积极进行了机动,似乎是在进行截获和破坏潜在敌方卫星的训练试验,其中包括GPS或“格洛纳斯”导航卫星,以及通信卫星。中国“试验-7” 号卫星被发现机动并接近近地轨道上的另外两颗卫星。“试验-7”、“创新-3”和“实践-15”号试验卫星于2013年7月被用“长征-4S”火箭送入太空。据新华社报道,卫星于2013年7月19日被送入轨道。据报道,卫星主要用于进行太空技术维护科学试验。中国官方媒体没有透露其他细节,但是专家们推测,发射上天的航天器的任务之一是演练检查其他航天器的技术。对卫星飞行过程的后续监视正在证实这一推测。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本应模拟与轨道站对接的“试验-7”号卫星突然开始改变航向。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中国卫星在轨道上积极机动,并接近了相邻轨道上的另外两颗航天器。今天,类似的航天器之间的标准距离约为120公里,同时,它们不会改变自己的航向并接近任何卫星到100公里以内。中国卫星的这种行为可以让人有很有把握地说,卫星在演练截获和破坏潜在敌人卫星的训练试验。一些专家认为,“试验-7”号军用卫星可能是中国在建的全球反卫星系统的最新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反卫星武器终于问世,美日专家看的一言不发!

反卫星试验采用的动能-2型高轨导弹是我国最新型的反卫星武器。据外媒报道,DN-2型导弹能摧毁12000 英里至 22236 英里,覆盖位于同步轨道的大多数通讯和导航卫星,具备摧毁GPS卫星(轨道高20200英里)能力。国外媒体在今年1月曾密集猜测中国将进行第三次反卫星试验。不过话说回来,反卫星技术并不是近期或是冷战后的新热门,它和导弹防御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技术难度和费效比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反对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呼声,反卫星武器从未实际部署,但反卫星武器漫长的发展史上,在美苏的军备竞赛中不断取得了一系列技术进步,类似反导武器一样走过了从核拦截到动能拦截的道路。美苏等国还一直在试验激光软硬杀伤卫星的技术。

中国反卫星武器终于问世,美日专家看的一言不发!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行了反卫星武器的研究,美国空军使用空射的WS-199弹道导弹进行了空射反卫星试验,还曾出现使用早期Nike Zeus系列核反导导弹的505项目,此后美国还在雷神(Thor)导弹基础上研制了第二种核弹头反卫星武器,称之为437项目。437项目的反卫星导弹使用雷神导弹外加核弹头,可攻击1300千米高度以下、2800千米距离以内的卫星。

中国反卫星武器终于问世,美日专家看的一言不发!

由于无法区分敌我附带杀伤太大,核反卫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取消。随后美国在动能撞击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可由F-15战斗机携带的 ASM-135空射动能反卫星导弹,并通过多次实际试验尤其是1985年击毁P78-1卫星的成功,证明导弹具备实用的反卫星能力。冷战结束后美国研制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具备一定的反卫星能力,其中的海基中段反导系统在2008年“燃烧冰霜”反卫星行动中得到证明。我国使用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直接击毁轨道高度856千米的FY-1C气象卫星,这是我国反卫星武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击毁FY-1C的反卫星试验是1985年美国使用ASM-135导弹击毁P78-1卫星后,22年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反卫星试验,再一次开启了外层空间的军事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