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潮人善於經營,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僱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鉅商矣。

——饒宗頤《潮州志》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過番”,就是去往海外的意思。舊時,廣東人稱往東南亞地區叫“下南洋”,出國則統稱為“過番”。

他們沿著一條現在被稱作“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貿易、或謀生、或移民,由近及遠,由區域而世界。據統計,目前廣東籍海外華人華僑約有3000萬,分佈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中,不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體,而且成長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鉅子。他們當中有新加坡種植業大王的佘有進、泰國轉口貿易業和大米加工業巨頭的陳黌利家族、泰國米業大王的高楚香家族、泰國典當業領班的鄭子彬,還有近代後期的泰國糧油加工和航運業大王的蟻光炎、海外著名的潮商陳弼臣、謝慧如和謝易初等。

若要探究近代海外潮商的成功之道,大概離不開下文所列的“五字真言”,用現在流行的話說,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近代潮汕的海外移民,無論是破產浮食的農民,還是“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碰到的困難之多,遇到的困苦之大,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一是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不同;

二是海上漂泊之苦,而身無分文,只有幾件舊衣服、幾個甜粿、幾個冬瓜,缺資本,無“啟動資金”,只能做苦力工;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修鐵路的華工

三是受盡欺凌。不僅要受所在地居民欺侮排擠,而且面臨殖民當局的歧視,甚至屠殺。在印尼、馬來亞等地,殖民當局均視華人移民為二、三等“賤民”,大肆欺壓,濫開殺戒。僅在1740年的紅河事件中,被當局屠殺的華人移民就多達1萬餘人,其中潮人居多。

吃苦成為近代海外潮商的必修課。秉承潮汕人“銅錢出苦坑”的艱苦創業精神,他們“獨能運用其過人的氣力,負擔普通人所不能勝任的勞役。種田也好,做工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可以維生,便都能甘之如飴。而且,各有大志,即困頓至於不可名狀,亦不肯自暴自棄,故鮮有畢生窮促而未嘗有一日發跡者”。

1906年從潮陽漂洋過海到新加坡的連瀛洲,從當雜工做起,後來稍有積蓄,夥同友人經營雜貨,代理船務,進而投資銀行、酒店、地產、旅遊,大小企業遍佈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地。由他發起創辦的新加坡華聯銀行,是當地四大銀行之一,在世界500就大銀行榜中有名。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連瀛洲

陳弼臣於1927年由潮陽赴泰國謀生,起初在“益成木行”打雜,每月換取“區區8銖的薪水”。但他埋頭苦幹,既做雜役又兼廚手,很快熟悉了木行生意,深得東家的賞識,從雜役提升為文員、會計,乃至經理。1932年,由於他治事有方,被委以為森興隆有限公司全權經理。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公司生意興隆,發展迅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為了更好地適應工作,他以工餘時間向貽素輦佛寺僧人學習泰文。經過兩三年的勤奮學習,終於能書寫泰文和講一口流利的泰語,為他日後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陳弼臣

此類近代海外潮商刻苦治業起家的事例舉不勝舉,充分說明了刻苦耐勞是近代海外潮商獲得成功的第一法寶。

西歐殖民者在開發東南亞時,不敢冒險投資,華僑則冒險為之,又經營商業,開半島之航路,招致華工開半島未啟之富源。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

近代海外潮商在其創業過程中,敢冒勇闖,敢拼勇創,譜寫出一篇篇壯麗的奮鬥史。

1823年從澄海月浦鄉(今汕頭月浦)到新加坡謀生的佘有進,初在華僑商船公司任司書兼理帳務,後受聘於一家商行當文書,有一點積蓄之後始自創公司,代理船務。1835年,他瞄準時機,投資種植,初試種茶葉、豆蔻和其他熱帶作物,因沒經驗而失利,但他沒有氣餒,大膽改種甘蜜、胡椒,終獲厚利,並擴大種植面積,成為新加坡“種植業大王”。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佘有進

1922年,謝易初攜帶招牌、廣告、帳簿,連同各種種籽赴泰國,在曼谷的嵩越路南利炭廊巷口租了一間小店,取名“正大莊”,專買家鄉種籽。“初到各名產種籽均被掃辦,若干普通品種則被捨棄,乃趕速辦名產種籽按市,惟卻遭受種籽商之杯葛”。當時曼谷種籽行情十分嚴峻,少數商人壟斷名優種籽,初創者每每遭受排斥和打擊。為了對付面臨的各種挑戰,謝易初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一是親自動手,迅速採辦特優品種,擺脫壟斷;二是重組正大班子,適應競爭需要;三是實地考察,及時交流信息;四是設立示範種植區。由於採取上述有力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銳意經營,“正大莊”商務拓展迅速,種籽的銷售額大大增加,成為泰國種籽業的新科狀元。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謝易初(左)

近代海外潮商大都像佘有進、謝易初一樣,敢冒敢闖、敢拼敢創,開創自己的事業。

在各類潮汕移民中,大多數是為生計所迫而漂流海外的,他們涉業之初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專長,一切東西(包括語言)都是從頭學起。多數潮商能在短時間內崛起,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和虛心好學的品德。

眾多成功的海外潮商都有當學徒、小店員的經歷,他們善於在營商的實踐中學習經營之道,洞察商機,揣摩顧客心態,待時機成熟,他們就獨立發展,一舉成名。

蟻光炎先後在越南、泰國做了9年的苦力,在小有積蓄後便在曼谷湄南河上駕小駁船為人運貨,賺取運費並開始做販運生意。眼光獨到的他意識到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商品流通必然會擴大對航運業的需求,於是在擁有一定資本後,他就把駁運業擴展為規模更大的航運業,隨後又向懇殖業、工商業拓展。短短數十年,蟻光炎從一個身無分文的苦力,一躍而成為名震東南亞的工商鉅子。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蟻光炎

陳黌利家族的輝煌更是近代海外潮商善於應變的典型。陳黌利家族興起於陳煥榮經營紅頭船運輸業,往來於汕——蘇、滬、津——新、泰——汕這個循環貿易圈。近代以來隨著汽輪船的大量使用,曾經盛極一時的紅頭船運輸業逐漸被淘汰,大多數的潮州紅頭船商人就此結束經商生涯。陳慈黌認為泰國土地肥沃,盛產優質大米,大米加工與出口是一種穩定可靠的工商業項目,於是他毅然將大部分資金轉至泰國,開設“火礱”,經營大米出口,並設米業加工廠。由於他善觀時變,精於預測,把握機會來發展自己,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很快變成東南亞最大的米業巨擘。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陳慈黌

潮商在海外發展,只能在同籍潮商中互相接濟,得助艱難,而使錢之處多多,不僅治業要錢,構織商業網絡要錢,應付敲詐非難要錢,養家要錢,還要往潮汕老家寄錢,這對那些白手起家的“窶空之子”來說,勤儉關是非過不可的。

俗話說“小小生意能發家”。海外潮商經商,多數從小做起,點滴積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

蟻光炎幹活不分晝夜,每月的工錢只有2元,他省吃儉用,每月還把1元錢積蓄起來,設法託人帶給家中孤苦零仃的嫂子,另1元作為自己的零花錢。由於活多且繁重,晚上常常餓得肚子咕咕叫。在實在難忍的情況下,才去挑擔的小販那裡買碗粥喝。當時一文錢可以喝碗粥並加一根油條。為了省點錢,他問小販是否可以每交一文錢只喝一碗粥,不吃油條,留在下次再喝一碗粥,小販同意了。誠如俗話所說的,“有分錢掰成兩半使”。鄭子彬做小店員時,每月工錢只有2—3銖,硬是從牙縫裡扣出錢來積蓄,常年累月,積少成多,最後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商場如戰場,充滿投機取巧和激烈的競爭,使盡各種“你死我活”的手段,但近代海外潮商重視承諾,且具有無上責任感,是以各國人士樂與之交易,信用昭著。即使多數人明知潮汕人精明,也願意與潮汕人做生意。

謝慧如當年獨自在泰國創業,開辦了輾米廠。當時做這種生意的商人通常是在收購稻穀前去銀行貸款,而銀行需貸款人出示大米購買的買賣合同才可以貸款。謝慧如創業伊始,堅持誠信待人。當他第一次從銀行貸款收購稻穀時,不到兩個月,米價上漲,有別的買家要求以高於合同價的價格向他購買大米,被謝慧如拒絕了,堅持以當初簽訂合同的價格如數賣給簽訂合同的買家,寧可讓利三分也要講究誠信。這樣一來,謝慧如賺到了比錢更可貴的信譽。於是,謝慧如用短短的幾年就打開名頭,銀行也因為謝慧如的信用,不要求他出示任何買賣合約便貸款給他,許多大米商家也紛紛找他做生意。

從“過番客”到商業鉅子,那個時代他們就講求“從業精神”了!

謝慧如

近代海外潮商言利取義之舉頗為常見。如商人田錫珖“以忠厚致人”,四處等覓貨主,請還十餘年代銷帳款;張輔臣將“客誤入貸金四百餘金”悉數歸還;張實見捐資收葬客死異鄉的同鄉商人;鄭子彬坦言人之價值時說:“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要求無負此生則必善用此生。人生價值,不在積聚多少財富,掌握多少權力,而在於對社會對人群能有所貢獻……若徒知積資財,自私享樂者,不過社會一蛀米蟲耳。”

大量的事實表明,海外潮商在從事工商業活動中,始終把誠信作為最高準則,牢牢記住“人無信不立”這句古訓。他們在誠信中創業,靠誠信發跡,因誠信而受到世人的尊敬。近代海外潮商誠信經營的優良品質,也為李嘉誠等現代海外潮商所繼承併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