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位於靈沼街道西北角,西面和南面與戶縣大王鎮、蒼遊鄉接界。近800戶,2880多人,耕地3700多畝。劉姓和楊姓佔全村80%,其餘20%為鄭、沈、王、杜等姓氏。

村碑記,村建於宋初,系五代戰亂時從外地逃難來的百姓所建,祈求禾稼豐收而名苗稼莊。清同治年間,有一清王爺平定回民起義曾親臨於此,遂易為苗駕村。據2000年出版的《長安縣地名志》記載:“相傳明代建村,以苗姓得名。”並流傳有“苗王在此村歇駕”的民間故事。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據考古發現,地處京兆府轄地,且屬漢長安城近郊。老一輩傳,五代直到明清年間,村內建有玉皇大殿、白虎殿、黑虎殿堂,特別是“對月樓”高聳雲天,名噪一方,老百姓們有順口溜:“新旺有個西茅庵,靈沼泉眼永不幹,馮村的大廟五間寬,苗駕的月樓衝破天。”據此,苗駕莊宋代、明、清時代建村一說僅為文字遺存,有些偏頗。

又傳,周武王時,竇氏扶周有功,冊封竇龍為豐王,而且親臨竇家祖墳祭祀,故此村名叫“面駕莊”,後又諧音為苗駕村。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至今,還廣為流傳苗駕莊“豆腐巷”一說,是由“督府巷”更名“竇府巷”,再轉音為“豆腐巷”,至今未變。與豆腐巷相鄰的槐樹巷,因有株千年古槐而得名。

先輩傳人稱謂自己的家鄉:周啟靈囿澤靈沼,漢代鑄錢在苗莊,靈水蒼遊產瑞蓮,祖先靈氣兆豐年。

昔日竇姓家族由於戰亂和元代兵變殘殺等原因,絕大部分死傷或逃亡遷徙。活下來的竇氏族人已遷往其他地方,但每年竇氏後人仍然結夥回苗駕祖墳祭祀祖先。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貫徹“三農”政策和黨的惠農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從單一農業生產轉向多元化的多種經營。村內出現小雜果種植和草莓栽培、蔬菜種植及養雞、養牛、養豬等養殖業。21世紀初,發展一村一品過程中,食用菌雙孢菇(平茹)栽培技術,創出了技術過硬、產量高、質量優的新路子,成為靈沼鄉乃至全區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典型。平菇生產由50畝大棚一躍為100畝以上大棚。產量從

畝產2000多斤躍居為3000多斤,全村每年總產量近200噸。年產值達160多萬元。2012年順利通過新農村驗收,2013年獲長安區文明村稱號。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20世紀90年代初,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集資建校,湧現出劉國柱、楊夷益等捐資過萬元的先進人物。在解決“三農”工作中,劉國柱、趙百志等又捐資數十萬元,為村子整街修路,規劃和硬化街道,把出村數里長的道路全部鋪成水泥路且一直與西戶公路銜接。

「長安村落」——靈沼街辦苗駕村

鄭青海創辦的海榮集團總公司,是長安乃至西安出了名的大企業,前些年被評為西安地區十大房地產商之一。

楊克強,西安醫科大學腫瘤學科教授,成為近代西安地區有建樹的學者專家;楊希悌,20世紀50年代末畢業於西安交大水利系,在涇乾渠三原管理局任灌區總工程師。60年代為故鄉興修水利,自行設計,親自指揮施工,引蒼浪河之水灌溉家鄉數百畝良田。人們盛讚引水工程為“幸福渠”;另有西飛公司總工程師楊泰來,原寧夏回族自治區人事廳副廳長楊暖,廣西軍區師級幹部劉崇山,武警總隊師級幹部劉松林,商洛地區農發行行長沈鵬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