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空濛籠少陵(散文)

煙雨空濛籠少陵(散文)

西安的周邊,有很多黃土的高臺,稱為原。“向晚意不識,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李商隱登的樂遊原,如今已被林立的高樓隱圍在繁華都市裡了。隨著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而揚名天下的我的家鄉藍田白鹿原,是西安東部最高最大的原。韋曲以南的還有神禾原。但最有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的應該是少陵原了。

從大雁塔往南過春臨村,上五典坡,有一個土堆星羅棋佈的原野,在這裡回首北望,整個古城盡收眼底。無數次的回家之路,都是從這片春日霽麥青青的原野經過,從靜立於田野間數千年的石羊石馬邊經過。無數經過此間的人,可能有人知曉那青青麥田裡的大土堆是漢宣帝之杜陵,所以這裡被稱為杜陵原。但肯定有人不知這裡的田野間,杜陵之南的那個小土堆裡沉睡著一個美麗的女人,是她才讓這裡有了個詩意的名字---少陵原。如果說是因為帝王漢宣帝,及其許皇后長眠於此,而讓這裡有了歷史的厚重感,但是又有多少人知曉,和這塊古老土地有著淵源的歷史之人呢?

繁花似錦的一個陽春週末,如絲的細雨悄無聲息地,打溼了我難得的夢鄉。獨自一人,百無聊徠地來到了少陵原。濛濛的細雨如絲般拂去空中的微塵,潛無聲息地滋潤著經冬乾涸已久的田野,一股泥土的特有腥香,和著青青麥田吐發的草香味,不由讓人大口大口地,吞吐著這都市裡久違了的氣息。微風拂過,輕柔如幔帳的雨幕,在寬闊平展的原野上方翻卷起伏,直達原的盡頭。


煙雨空濛籠少陵(散文)

怕是驚醒守望了這塊原野千百年的古人之夢,我遠運地眺望著那一個個曾經氣勢恢弘,而如今僅剩一個小小的黃土堆的帝王將相之陵,不禁感慨歲月的無情。它不光消蝕了他們的氣勢,也消弱了人們對他們的瞭解和記憶。可是陪著這些帝王眠與此的,不光有他們的將相妃嬪,還有很多在中國歷史上,曾留下了不可磨滅篇章的文人墨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出於晚唐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杜牧之手,他即是杜陵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無論他的先祖輩,還是祖、父輩,都是歷史上的名望一族,都曾了經歷過權勢的顯赫。只是到了他這一代,曾經繁榮昌盛、物寶天華的盛世大唐,已經開始衰落了。沿著長安大兆處的少陵原西行至原的盡頭,便是韋曲以南的杜曲鎮,和神禾原之間的一片開闊平坦之地,是漢高祖劉邦封其大將樊噲的供養之地,人稱“樊川”。晚年的杜牧回到故鄉,便隱居於此間,號稱“杜樊川”。這裡是長安八水之一的潏河流經地,河谷兩岸楊柳成蔭,水草豐美,是個難得的養生佳境。

這裡是佛教盛行的大唐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寺院,從西安陸軍學院附近的牛頭禪寺開始,沿著原坡一直沿東南的興教寺,和華嚴寺等,號稱樊川八大寺。當我們記著這位生斯,葬於斯的長安本土詩人的時候,別忘記了,還有一位先於杜牧的中唐著名詩人,和其合稱“大小杜”的杜甫,也曾長期生活於少陵原,人稱“杜少陵”。詩聖雖生不在此,但他在長期的顛沛流離之後,從成都回到了他熱愛的長安城,並長期寄居在少陵原下。對於能重回祖父的故土,杜甫也把自己對此地的熱愛,體現在了他的自稱“少陵野老”了。只可惜這位傑出的詩人,生活在大唐最盛的時期,卻一生窮困潦倒,最大做官僅到左拾遺,世人又稱其“杜拾遺”。晚年還要離開他熱愛的生活之地,悲慘而孤獨地客死在異鄉的漂泊途中。在如今少陵原下的的牛頭禪寺內,建有紀念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的祠堂---杜公祠。他的附近,還有一位同樣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陪伴著他守望著古城的愛國人士---楊虎城將軍及其妻、子。

如果說杜陵僅僅是因“大小杜”而出名,那還到不止於此,我們怎能忘記了,大唐興盛時期的兩個顯赫姓氏家族,“韋杜”之一的韋姓家族,也是杜陵這塊土地上的名門望族。整個大唐有十多位韋姓的顯赫人物,包括製造了中唐之亂的韋太后。如果說出詩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韋應物,有幸度過了盛世中唐的繁華,還能做官蘇州刺史,過得閒情逸致,而他的四世孫韋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晚唐時期的韋氏家族已經沒落,才華橫溢的韋莊屢試不第,中年之後離開故土遊走江南,期間寫下了傷感的一首詞《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直到60歲的高齡他才中了進士,但是這時的大唐江山已搖搖欲墜了。同是少陵原的故人,韋莊就沒能那麼幸運安度晚年了,他入川后即留在了那裡,唐滅亡後,他又幫佐王建建立前蜀政權,體恤民情,訂製合理的治國制度。不失為一個賢良。遺憾的是終未能再回故土,而客死他鄉了。

少陵原,一個記載了歷史風雨的地方,並不僅僅是出名於葬於斯的這些帝王陵,更是有了這些生長於斯的文人墨客,才顯得更有文化底薀。它沒有如畫的風景,卻更令人神往,更值得去憑弔。


煙雨空濛籠少陵(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