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小清新和文青有什麼區別?


小資、小清新、文青有時候是互相重疊的,但實質上並不相同。小資必須得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與其相關的一切都要處於某種檔次之上;小清新則無關貴賤,

類型明確的審美風格是唯一判斷標準;文青可以小資也可以不小資,可以小清新,也可以“重口味”。

小資是歷史最悠久的,早在1920年代就以“小布爾喬亞”的形式成為一類人群的概括和一種情調趣味的代稱。後來,小資作為革命和無產階級的對立面,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從而消失了幾十年。1990年代,小資捲土重來,但不再跟階級概念緊密相關,而是特指向往西式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很長一段時間裡,小資通常都是都市白領,在社會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財富,也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見識視野,但又與中產相差一定距離。

小清新最初是指一種音樂類型,以清新唯美、創作隨性見長,之後逐漸擴散到文學、電影、攝影等各種文化、藝術領域。同時,喜歡這種文藝作品,甚至生活方式也追求淡雅、自然、清爽、沉靜的人,也會被叫作“小清新”。

文青,是文藝青年的簡稱。一般來講,凡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叫文青。但近年來,文青逐漸汙名化,也指一些過分自我、單純理想浪漫而不切實際、缺乏生存能力的人。

有些時候,小資本身也是文青,而且非常小清新;文青裡的一部分也追求小清新。但更多時候,小資在文青眼裡約等於土豪,小清新也屬於幼稚的一類;文青在小資的眼裡則是屌絲,小清新則是還沒長大的小年輕的玩意兒;在小清新的眼裡,文青常常是故作姿態的,小資則是被金錢捆綁的一群人。

打個比方,如果小資、小清新和文青同時看電影,小資看的是伍迪·艾倫,小清新看的是巖井俊二,文青看的是伯格曼、塔可夫斯基。


徐鵬遠

“小清新”一詞的起源來自一種音樂類型,是與更多焦慮與叛逆的搖滾樂相對應的,風格上比較唯美、柔和,不是大江大河,而如涓涓溪流。這一特點漸漸擴展到許多文化領域,在文化上的特徵是清新自然,但批判性不強也談不上深刻。深受這一文化風氣薰陶並以此作為生活方式和審美標準的人,也就因此而被稱為“小清新”。他們更喜歡田園風光,熱愛自然,追求樸實、淡雅、幾分脫俗但並不虛無,年齡上也比“小資”人群更年輕一些。

“文青”是文藝青年的簡稱,言必談文化,並以此自豪,文化似乎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文青”的叛逆色彩,比前兩者都重,常常與搖滾、另類、吶喊、批判聯繫在一起。文青人群有憤世嫉俗的一面,但又沒有到“憤青”的程度,雖然常常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人世的艱難不如意,但渴望的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渴望的是融入而不是絕然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