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誰?這場戰役的起因是什麼?

張靜琪

四平保衛戰的總指揮是林彪元帥;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兩黨為經略東北,在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進行了四次大戰,其中發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以作戰規模之大,作戰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為中外所矚目。由於四平得失事關中共在東北的最終前途,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親臨前線,在這座宅院裡,駐紮了一個多月,指揮了這場中外聞名的四平保衛戰。這場戰事,在林彪的軍事生涯中,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日本投降。隨後,中共10萬大軍、2萬幹部在蘇軍的默許下悄然進入東北迅速發展,而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行政接收東北的行動則受到了蘇軍的掣肘。於是,便在美國的幫助下緊急遠兵東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國四方利益在東北的交匯與碰撞,終於擦出了國共東北軍事衝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來華調處國共衝突。中共希望通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但國民黨政府認為東北是外交主權接收問題而非內政問題,而拒絕東北和談。幾個月後,蘇軍開始撤離東北。此時,集中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隊打算跟隨蘇軍歸國的腳步一路向北,佔領全東北,然後再談東北停戰,以軍事優勢壓迫中共在政治談判中妥協。

針對國民黨的戰略企圖,1946年3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先行佔領了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四平街,隨後,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衛戰略要地四平街為核心的東北大會戰,堅決阻止國民黨軍隊越過四平進入東北民主聯軍賴以立足的北滿地區,用針鋒相對的軍事鬥爭擴展政治迴旋空間,迫使國民黨停戰,促成東北和平。國共以上政治意圖的實現,都維繫在戰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於是,東北的戰與和,在四平街走到了歷史轉折關頭,舉世矚目的四平街大戰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開了。

有關四平保衛戰的詳細情況,歡迎大家到四平戰役紀念館參觀,那裡有專業的工作人員為大家講解當年戰鬥的細節,場館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號。


旅遊四平

  四平保衛戰,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絕無僅有的一次城市防禦戰役,在國民黨新編第1軍及第71軍(後期新6軍加入),與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之間展開,進攻一方的指揮官是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防禦一方的指揮官是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此役,國民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官是新1軍軍長孫立人、新6軍軍長廖耀湘、71軍軍長陳明仁;共產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員是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山東1師師長梁興初、山東7師師長楊國夫、南滿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359旅旅長劉轉連等。

圖示:四平保衛戰國民黨軍隊指揮官杜聿明、孫立人、陳明仁、廖耀湘

  這場戰役的起因說來話長。1946年1月,國民黨軍隊向東北地區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其正規軍已進入東北6個軍,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共計31萬餘人,企圖在蘇聯軍隊全部撤離後獨佔東北。4月初,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置3月27日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於不顧,集中11個師的兵力,從瀋陽地區分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東北民主聯軍發動進攻,企圖首先奪佔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戰略要點,繼而進佔長春、哈爾濱,以達佔領全東北之目的。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國共兩黨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決定力爭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長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街地區。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政治委員彭真決心以一部兵力在南滿保衛本溪,牽制進攻南滿的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收復被匪偽武裝佔據的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集中主力於四平街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在這種背景下,四平保衛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圖示:四平保衛戰共產黨軍隊指揮官:林彪、黃克誠、梁興初、楊國夫、程世才、劉轉連

  四平保衛戰雖說是一場敗仗,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這一仗,遲滯了敵人的北進計劃,配合了停戰談判,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東北民主聯軍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將敵軍孤立在幾座城市之中,為徹底解放東北地區創造了先決條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四平保衛戰的失敗,就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圖示:四平保衛戰前夕,正在擔負警戒任務的東北民主聯軍士兵


慕什塔戈

“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林彪,這個回答雖然正確,但似乎些太籠統。林彪,東野(四野)統帥,在東北哪一場戰役離開他都不成立。

“四平保衛戰”是指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國共雙方對四平這個戰略要地,前後的四次爭奪。其原因毋庸贅言,四平地處松遼平原腹地,是東北鐵路、公路樞紐,又是東北的大糧倉、糧食集散地,為兵家必爭之地。

一戰四平,發生在46年的1月中旬,蘇軍北撤,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劉翰東率百餘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四平守軍是偽滿洲國殘餘的“國軍”和土匪武裝。東總決定收復四平,責令西滿軍區(後改稱遼吉軍區)部署奪取四平的戰役。

當時西滿軍區司令員是鄧華,政委陶鑄,主力第三師的師長兼政委是黃克誠,參謀長洪學智。一戰四平的指官,確切地說是鄧華。

“四平保衛戰”,準確地說是二戰四平。是國民黨破壞了國共美三方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集結了5個軍11個師的兵力進攻四平;林彪也調集了東野主力東滿、南滿和西滿的兵力,在四平地區進行的一場會戰。國民黨軍的指揮官是東北保安副司令鄭洞國和梁華盛;東野林彪。

此戰歷時一個多月,終因力量懸殊,林彪未等延安的命令,主動棄守四平。這場大戰的轉折點是因為國軍的一個重裝團擊垮了程世才的一個縱隊(三縱),林彪下決心撤退。

讓被毛澤東主席讚譽“比林彪會打仗”的陳明仁揚名的四平之戰,是三戰四平。準確地說是國軍在“保衛”(守),東野是進攻一方。國軍守城部隊為陳明仁的第71軍、第54師、保安第12區17團、遼北省保安第一、第二團、遼寧省保安第一團等。東野攻城部隊,民主聯軍1縱、6縱和西滿縱隊,攻城總指揮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將軍。雙方大戰二十天,以陳明仁慘勝,李天佑慘敗結束。如果不是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了9個師的國軍馳援四平以解圍,慘敗的將會是陳明仁。說林彪在四平敗給了陳明仁,有欠公道。要說敗,也是敗給了國軍東北保安司令部、東北剿總。當然了,在國軍將軍中陳明仁能打仗,毋庸置疑。

四戰四平,國軍仍是守方,主力為71軍和新1軍一部加地方民團,指揮官是彭鍔。東野攻城主力為1縱、7縱加3縱一部和獨立二師。由李天佑、萬毅統一指揮。此時,雙方攻守易勢,9天時間,李天佑就消滅了守軍,拿下四平,圓滿完成了復仇之戰。

四平之戰,國共雙方都是兩勝兩敗,互有勝負。總之,四平這座英雄之城,在近現代史上承載了太多的苦難和犧牲。和平來之不易,珍惜吧!


燕北林叢

四平地處東北,也並不算什麼大城市,但卻因為國共雙方在這裡四次大打出手而聞名於世,在整個東北戰場來說,四平就像是咽喉之地一般,誰佔領了四平,誰就佔據了交通,說其是軍事重地一點也不為過。



而四平保衛戰卻是國共兩黨四戰四平中最慘烈的一仗之一,其中東北民主聯軍在總司令林彪的指揮下和國民黨軍隊展開了對弈,而國軍的最高統帥是黃埔一期生杜聿明,這是一場四期生與一期生的軍事博弈。林彪儘管出身黃埔四期,但其一生卻少有敗績,而他的軍事天賦在日後的解放戰爭中多有體現,敗在他手下的黃埔高材生眾多,其中尤其一期生居多,但是這場四平保衛戰卻是以杜聿明的勝利而告終。



在戰爭開始之初,國共雙方就在談判桌上不斷討價還價,而四平無疑成為了共產黨的籌碼,對於四平的得失,在這場戰役中的政治影響是大於軍事意圖的,所以毛主席下令林彪死守,並且發出口號:“化四平街為馬德里”。而國軍集中了孫立人的新一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被譽為國軍五大主力,而陳明仁也是一員虎將,所以我軍面臨的敵人是非常強大的。



雙方就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開戰了,這一仗打的驚天動地,成為了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雙方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力會戰,在戰爭爆發後,戰況一度陷入了僵局,而我軍更是傷亡慘重,林彪電告中央請求撤軍,因為我軍傷亡太大,但是毛主席從政治大局出發,命令林彪堅守。仗打到最後,因為四平外圍要地塔子山失守,我軍的情況一度陷入危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先斬後奏,撤軍四平,國軍勝利的進入了四平。


風流倜儻張四少

四平戰役是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首場大規模戰役。是當時中共中央根據時局發展,爭取國共談判主動權的一場保衛戰。指揮本次戰役的是時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和政治委員彭真。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就成了國共兩黨爭奪的重點,我黨利用蘇聯出兵東北的有利時機,首先向東北大規模派遣部隊,先後控制了北滿及南滿的部分地區。而國民黨蔣介石在美國軍艦的幫助下,也向東北派出了以熊式輝,杜聿明為指揮的、大批軍隊。國共展開了東北的爭奪戰。

四六年美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對國共兩黨開始調停,四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國共兩黨達成東北停戰協定。但四月初國民黨東北行轅在蔣介石的授意下,開始對我戰領的四平街發動了進攻。妄圖佔領四平,進而進攻長春,哈爾濱控制整個北滿。中共中央為爭取談判的主動權,決定針鋒相對開展四平保衛戰。

四平保衛戰歷時一個多月,國民黨先後投入十個師的總兵力,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指揮下,向四平發動了攻擊。而東北民主聯軍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真的指揮下,先後投入十五個師(旅)的兵力。雙方展開了反覆的爭奪,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民主聯軍傷亡8000餘人,斃死斃傷及俘虜國民黨軍隊10000餘人,為保存實力民主聯軍主動撤出戰鬥,5月18日國民黨軍隊佔領四平。

四平保衛戰,遏止了國民黨軍隊大舉向北滿推進的勢頭,爭取了在國共談判中的法碼,基本達成了戰役目的。為以後東北大規模的解放戰爭積累了經驗,鞏固了北滿根據地建設,在解放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無奈且向上

四平保衛戰在東北戰史上稱為“四戰四平”。




在東北老年間人們都這樣形容:四平大戰,八路軍(東北民主聯軍)二進二出四戰,國民黨軍隊二進四戰。從1946年打到1948年。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共投入兵力將近百萬。三年的鏖戰,東北民主聯軍傷亡近五萬之眾,國民黨近六萬。



過程從蘇聯進軍東北開始。

一九四五年,蘇軍進攻東北對日宣戰。八路軍也隨後派呂正操、張學思(張學良弟弟)等部率部隊出關與日偽決戰,並意收復整個東北。



日本投降後,八路軍大批軍隊、幹部從南方進駐東北各地,建立根據地。而國民黨也欲接收東北卻被蘇聯限制。為了奪回和控制對東北的掌控。在美國幫助下,國民黨也緊急從大西南等各地調兵遣將,強行武力接收,進駐各主要城市施行行政和軍事管理。蘇聯、八路軍(東北民主聯軍)處處掣肘,美國、國民黨各處強硬,軍事衝突不斷。期間美國派馬歇爾從中斡旋,結果甚微,整個東北局勢己變得不明朗,處處佈滿了火藥味兒。



最終,戰爭起因從四平開始。

四平。東北松遼平原腹地(現吉林省中部地區城市,那時叫四平街),地處瀋陽長春之間,東西南北鐵路線和公路交通樞紐必經之處,也是糧食生產聚集地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極為突出,國民黨強行接管東北後首先接管了這一地區。

當蘇聯撤軍回國後,東北局勢失去了外交制衡,國共雙方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戰火從南到北終於燒到了四平街。為了掐斷彼此貫通南北的戰略要地,雙方都不計生死,殘酷的、載入中國解放戰爭史的“四戰四平”戰役開始。



雙方總指揮官:

林彪: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

杜聿明: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

一戰四平:解放戰。

1946年3月17凌晨戰鬥打響,打到中午,戰鬥結束,佔領四平街。



二戰四平:保衛戰。

1946年5月18,杜聿明集結十個整編師大舉進攻四平。先用重炮狂轟四平外圍陣地,軍隊整營、整團式集團衝鋒,督戰營架起機槍,只准進不準退。林彪也下了死命令拒敵,戰鬥一度進入白熱化,陣地爭奪戰接近瘋狂。民主聯軍外圍阻擊陣地幾經易手,雙方皆傷亡慘重,在國民黨幾個整編師玩兒命進攻下,形勢對民主聯軍極為不利。林彪從新調整部暑,撤出戰鬥,打了一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國民黨重新佔領四平。戰後國民黨方面統計上報蔣介石:

傷亡五、六千人,失蹤一千多人(跑了)殲敵五萬之眾。而據第四野戰軍統計:民主聯軍傷亡損失接近一萬,傷敵近兩萬。



(我以前曾聽過一個參加過此次戰役的老八路講過,打到眼紅時,只管往前衝,國民黨兵也在後面跟著衝,再後面還自己人,軍裝都變色了,打急了,都不知道自己方陣地在哪了。



他說衝得正猛時,就試著後面冒涼風,一回頭,就剩自己了。。。。。)

三戰四平:攻堅戰。

1947年6月,民主聯軍實力日漸增強,先後佔領了長春、吉林等一些中小城市後。為了掐斷國民黨部隊南北呼應的中樞,林彪任命民主聯軍一縱隊司令李天佑為總指揮,再戰四平,雙方轉換攻防角色,總攻於14日晚八點開始。

(據參加過那次戰役老人講,民主聯軍往上衝時嗷嗷叫,守城國民黨兵也嗷嗷叫,城牆上硝煙四起,城牆下犧牲的戰友遍地都是)



第一波攻擊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打到15日凌凌晨時,城牆下城了死結,進退沒了次數(電影中有表述)。最先攻進城後的二個師由於傷亡慘重,撤出戰鬥。休整後,6月25日,第二攻擊波換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上。苦戰幾天之後,杜聿明調集重兵馳援,國民黨九個師的兵力將民主聯軍堵在外圍陣地,城內守軍開始向外反攻,雙方陣地焦灼在一起。幾天之內,雙方經常動用集群衝鋒,陣地經常易手,所付代價空前絕後。民主聯軍經過十幾天的攻城傷亡慘重,外圍阻地基本失守,犧牲巨大,被迫於30日撤出戰場。



(當時陣地間隔裡三層外三層,子彈打出去越過對方陣地就能打到自己人,一會奪回來,一會又變了,就這樣一撥又一撥)

這場戰役由於是民主聯軍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經驗不足,損失巨大。師長犧牲一人,突擊營、連、排長犧牲過半。據四野戰史記載,民主聯軍傷亡一萬三千多人,國民黨傷亡一萬七千多人。國民黨上報從頭至尾傷亡兩至三萬人,民主聯軍15萬人。。。。。

國民黨守將陳明仁、廖鈞獲青天白日勳章。



四戰四平:爭奪戰。

第三次四平攻堅戰雖以民主聯軍失敗而告終,但卻為部隊在以後攻城、攻堅作戰中積累了經驗,期間民主聯軍改了稱號,統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半年多以後,也就是一九四八年,林彪再戰四平。

三月份,戰鬥打響。這次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經過幾天血戰,掃清外圍陣地,1948年3月13日最後總攻開始,從早晨一直打到晚7點整戰鬥全部結束,四平全面佔領。

東北人民解放軍野戰報記載: 消滅國民黨軍近兩萬餘人(其中包含俘虜,傷兵),人民解放軍傷亡近五千人。



國民黨無上報,整師、整旅、整團都被打殘了,據俘虜兵口述,沒人知道誰還活著,有時候為了吃口饅頭,扔下槍就跑解放軍那頭去了。

四平。經過三年四次的拉鋸戰,終於落到了人民手中。此後,各地派出的幹部、軍隊接管了這座城市,隨著遼瀋戰役爆發,國民黨徹底敗退,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四平從此再無戰爭,一直到全國解放。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四平就是那四次大戰以後叫四平市。長大以後才知道四次大戰前叫四平街,清朝或滿洲國時叫什麼就不知道了!


驍勇34

“ 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中國共產黨指揮官是林彪,國民不民政府軍指揮官前期是劉翰東,後期是陳明仁。四平保衛戰發生在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雙方先後調動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開四次大戰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戰;第二次是四平保衛戰;第三次是四平攻堅戰;第四次是四平戰役。

這場戰役的起因是: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日本投降。隨後,中共10萬大軍、2萬幹部在蘇軍的默許下悄然進入東北迅速發展,中共希望通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但國民黨政府認為東北是外交主權接收問題而非內政問題,而拒絕東北和談。國民黨軍隊企圖佔領全東北,然後再談東北停戰,以軍事優勢壓迫中共在政治談判中妥協。針對國民黨的戰略企圖,中共部署了以保衛戰略要地四平街為核心的東北大會戰,迫使國民黨停戰,促成東北和平。東北的戰與和,在四平走到了歷史轉折關頭,舉世矚目的四平保衛戰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開了。


施比授

1.應邀,在1946一1948年,國共軍隊在四平共展開四次大戰役。共軍總指揮一直都是林彪。

2.指揮本次戰役的是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和政治委員彭真!


3.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共產黨部隊除新四軍外,都在北方,或在敵佔區。老蔣下令共產黨部隊原地不動,而國軍部隊可以迅速開展接收。只可惜國軍部隊遠在天邊,多在西南後方,調動不便,美國就用飛機、軍艦幫著調運部隊。共軍部隊因離的近,先後快速從山東、熱河、察閤兒、河北、山西調動部隊11萬人進入東北。聶元帥有病是躲在擔架上去的!

4.戰役歷時一個多月。國軍投入10個師兵力。共軍投入15個師(旅)的兵力。國軍勝利。



5.四平保衛戰遏止了國軍向北滿進攻勢頭,爭取了國共談判中的法碼,基本達成戰役目的。為解放戰爭積累了經驗,鞏固了北滿根據地,在解放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6.共軍迎戰,以保護哈爾濱。當時國軍實力太強。共軍部隊需要整編。有的地去部隊人心不齊,個別叛變。

7.國軍進攻,想打通蘇聯。共軍進入農村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得到廣大群眾擁護,最取得大反攻。


苗萬平談情感

四平保衛戰發生的時間是1946年4月至5月,參戰雙方是東北民主聯軍和國民黨軍,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是林彪、政治委員是彭真,最終東北民主聯軍作戰月餘,傷亡8000餘人,斃傷、俘虜國民黨軍l萬餘人,遲滯了國民黨軍的北進行動,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月,國民黨方面置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於不顧,向東北大量增兵,企圖首先奪佔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戰略要點,繼而進佔長春、哈爾濱,以達佔領全東北之目的。

中共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國共兩黨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決定力爭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長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街地區。在特定情況下決定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於是四平保衛戰就爆發了。


自覺者的孤獨

首先說明一下,我對內戰歷史不敢興趣。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

“四平保衛戰”應該是發生在國共重慶談判期間。四平保衛戰的最高指揮官應該是林彪將軍。防守方應該是東北的當地武裝和東北抗聯還有其他武裝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進攻方是國民黨軍,總指揮是杜聿明。最後以林彪帶部隊撤出四平告終。國軍傷亡一萬餘人,共軍傷亡八千餘人。國民黨方面說自己贏了,我黨認為自己也沒輸。拖住了國民黨軍在其他方面的進攻,為重慶談判爭取了時間和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