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我們身邊總是充斥著這樣的言論:

1、讀書無用論

有的人初中就出去打工做生意,白手起家,現在年級輕輕一年可以賺好幾十萬,下面給他打工的都是大學生。有的人,讀了個本科,出來給別人打工,讀大學有什麼用?

2、老中醫偏方

3、老電影特別經典

如今的觀眾都在感嘆,為何現在的電影市場上每年產出這麼多爛片?而以前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卻看起來特別經典。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十分重要的認知概念——倖存者偏差,也稱“死人不會說話”。

倖存者偏差駁斥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這個被駁斥的邏輯謬誤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簡單的來說,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取樣偏差,我們更關注幸運者,而忽略了倒黴蛋,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是荒唐的結論。

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最典型的就是讀書無用論。

如今很多人在說,誰誰誰當初沒好好上學如今照樣掙大錢,而好多用功讀書的人,畢業後反而不如那些沒好好學習的人混得好。並且因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

這些其實都是個例,只是因為基數太多,所以看起來數量龐大。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8.7%左右。

所以沒讀過大學的大約佔90%以上,即使成功的概率再低也出現大批成功人士。

對於讀過大學的來說,普通人既會關注成功的人,也會關注那些沒成功的人,並且高學歷卻落魄的人尤其受關注,容易被當做新聞報道。

而對於沒讀過大學的,普通人往往只關注成功者,忽視了大部分沒能成功的人。

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還有老中醫的偏方,到底是有沒有用的呢?

拋卻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爭,來正經討論一下。

假設這個人是真的治好了,但老中醫醫治100個人,能治好幾個這個數據他有沒有呢?應該只有老中醫自己才知道了。

所有的倖存者都會認為,自己不會是人群中特別幸運的那部分人,因此,他們會在未拿全樣本之前就認為這位老中醫或者這劑偏方非常有效,並不遺餘力地主動宣傳。

然而這種偏方,只是第一次有效,第二次以後,好像並沒有效果。

為何這種“祖傳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譜的呢?很簡單,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適性和不可替代性,經過幾十年上百年,它就不會只是偏方了。

只有治好的人才會努力宣傳,而那些沒治好的人,本身就沒有抱有很大的希望,很快就遺忘了。

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關於老電影就更容易解釋了,現在口口相傳的經典老電影都是已經經歷過浪裡淘沙之後遺留下來的珍珠 。每年都會有幾部質量上乘的佳作,積累起來,就容易有老電影部部都是精品的錯覺。

而對於新拍的電影,沒有經過篩選,在看的時候,自然很容易踩雷。

同理的是,為什麼外國電影比國產的好看?

因為拍爛的電影根本沒有機會在國內上映,你根本沒機會看見。

你可知道好萊塢每年大約有2000-3000部人們所謂的爛片被口誅筆伐?

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生活中,存在許多流氓邏輯,你覺得他是錯的,但又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倖存者偏差來反駁。

馬航出事故,就有人造謠坐飛機十分危險,容易發生空難。其實飛機的事故率只有三百萬份之一。

為什麼有人會相信這樣的報道,因為沒有發生空難的飛機不會有人報道。只有發生空難的報道才有存在的價值,倖存下來。

那些直播平臺上主播每天無所事事,直播睡覺、吃飯、唱歌、打遊戲,都可以月入百萬,再不濟十萬,比辛辛苦苦工作輕鬆多了。

殊不知,只有站在主播頂端1%的人,才能被看見,賺取這個行業80%的錢,而其他99%的主播,根本沒有人關心。

某地的建築出現問題,就有一堆人跳出來說,中國的都是豆腐渣工程。

實際上中國的工程質量是十分高的,只是沒有出問題的建築,並沒人關心。

如果過年的時候,再有親戚懟你:你讀書這麼多年有什麼用,那個誰誰誰初中畢業,現在做大老闆,一個月賺好幾萬。

你就可以跟他解釋,這個叫倖存者偏差,你多讀書也就懂了。

不讀書也能成功?告訴你,這叫倖存者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