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庭死,則明亡矣!”清朝統治者為什麼給前明大將如此高的評價?

二胖歷史觀

所謂“傳庭死,則明亡矣”,指的就是晚明戰將孫傳庭的悲情痛惜。甚至,在充滿各種爭議的《明史》裡,對於孫傳庭的這句評價,卻堪稱其中最沒有爭議,且最為閃光的一句定評!


因為,就是在這個內憂外患到崩盤的明末崇禎年間,如果說還有誰,能夠挽救崇禎皇帝悲慼戚上吊的命運,甚至挽救大明王朝大廈將傾的結局,這個人毫無疑問,正是孫傳庭。

作為一位在萬曆年間,就以二十六歲的好年華科場登第的山西鐵漢,在崇禎年間之前,孫傳庭一直知名的,正是他剛正的氣節。他可以在滿朝諂媚魏忠賢的年月裡,冷傲的辭官回鄉。只此一條,就足以羞殺多少明末“清流”。而在崇禎年間烈火燎原的危局裡,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樣躲貓貓的孫傳庭,卻又主動挺身而出,自告奮勇擔任陝西巡撫,一腳踩進民亂最暴烈的陝西去。

如果說,這幾件事,讓明朝當時的人們,看到了一個氣節高貴且慷慨擔當的硬漢孫傳庭,那麼倘若覆盤明朝的滅亡,這事更當得一聲嘆息:這是一位看清了明末癥結的,堪稱智者的孫傳庭。

明末的死局在什麼地方?後世的“事後諸葛”們,經常吵的厲害。孫傳庭卻在陝西巡撫任上,三句話就說得透徹。第一句話就直戳明朝“剿賊”的大毛病:“今海內之膏脂已竭澤欲盡,雖欲照部議徵餉,未必如數也。且兵合於何日,餉足於何期?”崇禎皇帝自以為精妙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戰略,還有楊嗣昌那宏大的“添兵加餉”計劃,在孫傳庭看來,除了竭澤而漁,就是瞎耽誤功夫。果然,不幸言中。

而他的第二句話,卻把明朝“剿賊”戰略的毛病,說得更加犀利:“如不握定要領,早從大頭略處下手,而泛泛從事,賊必不可滅矣。”一句“泛泛從事”,恰是明朝圍剿農民軍時的活生生寫照:各地的所謂官軍官員們,基本都是看熱鬧,假模三刀的剿一下,只求流賊別在自己境內鬧。攆跑了一股農民軍,立刻就上奏摺吹牛,甚至坑騙朝廷糧草。李自成們那屢試不爽的“流動作戰”套路,就是這麼給放縱出來的。

如果說上面兩句話,點出的只是方略毛病,那麼孫傳庭接下來這句話,更是得罪一大片:“庸碌者多矣”。民亂囂張的溫床,正是大明王朝已經爛透的官場,各路尸位素餐的官員們,只求糊弄一時,放任農民軍做大。可憐朝廷調兵加餉,折騰的兵疲民窮,卻只是餵飽了這群庸官,反而叫農民軍看了笑話。

在崇禎皇帝在位的十七年裡,他任用過無數“能臣”“幹臣”,但沒有一位官員,能夠如孫傳庭一樣,將晚明流寇大起的“人禍”,看到這般透徹。更加重要的是,孫傳庭不但看得透徹,更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向利益集團開刀!

也許孫傳庭,並不是第一個想到這個辦法的,但任何一個想到這個辦法的人,在當時也未必有勇氣這麼做,包括一輩子都以殺伐果決示人的崇禎皇帝。但孫傳庭,從自告奮勇擔任陝西巡撫起,他就索性勇敢到底:帶著微薄的經費來到陝西,立刻向當地的土豪們亮劍,幾乎是極短的時間,就以近乎血腥的強硬政策,把被被當地土豪大戶侵佔的屯田盡數追回。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他就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的軍費,衰敗已久的陝西邊軍就此大補血,成了李自成們一度最為恐懼的部隊。

拋開他強大的練兵能力,卓越的指揮水準,以及他手把手打造的,那支兇悍程度足以硬槓遼東八旗的秦兵。他的強力亮劍,卻恰恰給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好模式:大明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如果再不能施展霹靂手段,那麼山河變色的命運,將再也無法挽救。

可嘆的是,在明明知道孫傳庭觸動利益集團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卻依然因為朝中大臣對孫傳庭的構陷,在李自成被孫傳庭揍進商洛山後翻了臉,將孫傳庭一度投入牢獄中。直到李自成再度出山,大明局面無法扭轉時,才再次想起了這位鐵腕強人。然而,當死守潼關的孫傳庭好不容易穩住局面後,看不清楚大局的崇禎帝,卻死催孫傳庭在時機不成熟的局面下決戰李自成,終害得孫傳庭兵敗身死。他的死,意味著一位本可力挽狂瀾的強人,被崇禎親手摧毀。

以這個意義說,崇禎最後上吊的結局,真心不冤枉。擁有孫傳庭這樣的幹才,卻落得這樣的結局。與其說“傳庭死,則明亡矣。”不如說明朝悲劇的最大責任人,正是這悲慼戚上吊的崇禎帝。


我們愛歷史



清人寫《明史》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有意思。

在寫明神宗朱翊鈞的時候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在寫袁崇煥的時候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在寫孫傳庭的時候則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在寫朱由檢的時候,則不談他對於明朝亡國的影響,只說兩字:“明亡。”

明朝亡國究竟是亡於朱翊鈞還是亡於朱由檢?或者說明朝亡國的主要責任人究竟是朱翊鈞還是朱由檢,或者朱由校?這點我在這便不作探究了,以後有機會再作細說。《明史》對於孫傳庭的評價,幾乎與對袁崇煥的評價相同,孫傳庭又為何能得清人如此評價呢?



首先看看孫傳庭的死:

袁崇煥是因為曾經在沒有經過朱由檢同意的情況下派人與後金議和,遭到朱由檢的猜疑,然後又有後金的故意離間,讓朱由檢徹底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最終落得個被凌遲的命運。當時的袁崇煥在遼東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袁崇煥死後導致遼東防線基本崩潰,同時因為清朝需要標榜自己得國最正以及正統地位,因此袁崇煥得了很高的評價。袁崇煥沒有死於沙場,而是被自己人陷害,這點被清朝利用並製造社會輿論以炮轟明朝君臣。

那麼孫傳芳呢?他是怎麼死的呢?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兵圍開封城,朱由檢不停催促孫傳庭領著那幫新兵蛋子出師解圍,在開始的時候,孫傳庭確實因為高明的戰略戰策取得首勝,李自成部丟盔棄甲潰敗而逃,然後孫傳庭部則是忙著撿戰利品。然後李自成以此為機領著兵反攻過來,結果將正忙著低頭彎腰撿東西的孫傳庭部打得找不著北了,孫傳庭敗退陝西並打算據守潼關,以拱衛京師。孫傳庭在陝西招兵買馬徵糧,並因此損害了當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從而遭到誣陷:孫傳庭不想平定叛亂了。

崇禎十六年,我們可以稱呼孫傳庭為孫督師了。皇帝朱由檢仍然不停地催促孫督師出兵,對於這次出兵的結果,孫傳庭已有預料:回不來了。孫督師雖說是倉促出兵,可是仍然打得李自成倉皇而逃。然而,在李自成將敗的時候,一場將會連續下七天的雨卻救了他。更糟糕的是,孫傳庭部斷糧了!此時的李自成部則成了哀兵,語云哀兵必勝,果不其然,李自成反敗為勝,孫督師轟轟烈烈地戰死!不過,朱由檢當時懷疑孫傳庭並沒有戰死,可能是逃跑了,因此連諡號都沒給孫傳庭。

袁崇煥是遭到猜疑而被朱由檢處死,孫傳庭則是為國戰死卻遭到朱由檢的質疑,因此清人便說了,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朱由檢是不是應該接受批評教育,袁崇煥和孫傳庭是不是應該得到讚美和表揚?



清人評曰:孫傳庭死,則明朝亡矣。

朱由檢否定的,乾隆要肯定,比如袁崇煥和孫傳庭,朱由檢不是不相信孫傳庭是戰死的嗎?乾隆偏偏給孫傳庭追諡:忠靖。當然,我認為孫督師肯定當得起這個諡號,只是這個諡號不是朱由檢給的,而是乾隆給的,那便有點諷刺了。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說,孫傳庭死了,明朝也就亡國了呢?在說這句話前,他們還說了句:“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這句話看似是在說孫傳庭死後,潼關失守,明軍從此沒有堅城可守了。實際上則是在說,孫傳庭死後,明朝政府便再沒有可用的將領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崇禎十二年,洪承疇降清;崇禎十四年,祖大壽降清。這時候的明朝確實也沒有可以撐得起場面的將領了,可是岌岌可危的明朝想要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卻必須依靠武將,而不是經常耍嘴皮的文官。

孫傳庭可以說是最後支撐著明朝繼續運轉的一位大將了,因此在孫傳庭死後,沒有了可用的將領的明朝既擋不住李自成,更擋不住越來越強勢的清朝,所以明朝必將亡國。


吾與吾國

此人不死,大明不亡?這個評價有點過

----不是因為此人同是山西人,就青眼有加,自古就有“山西出將,山東出相”的說法。本文的主人公孫傳庭確屬文武雙全,本是大明朝擎天一柱,奈何時運乖舛,如果不是明朝內部勢力的傾軋,讓他坐了三年的冤獄,大明朝的頹勢也許不可逆轉,但是李自成要成事,可能沒那麼容易。

孫傳庭本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他從一個小小的知縣崛起而成為兵部尚書,其能力自然出類拔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魏忠賢專權的時期,他能棄官回鄉,可見此人有識見且有風骨。

身為朝臣當然要為主分憂,所以鎮壓農民軍是他的職責。當年高迎祥意圖從子午谷直搗西安,孫傳庭率勁旅設伏以逸待勞,激戰四天,生擒高迎祥。

當時的各路農民軍中,高迎祥實力最強,而蠍子塊則人數最多,但蠍子塊也不是孫傳庭的對手,敗而降,降而叛,終死於孫傳庭之手。

這兩件大功就足以讓孫傳庭威名遠揚,農民軍則不得不避其鋒芒。

後來,李自成扛起了闖王高迎祥的大旗,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闖王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突圍而走。

至此,陝西境內的農民軍哀鴻遍野,生死存亡一線之間。但恰恰在此時,清軍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師勤王救駕,李自成才得到喘息之機。

由於孫傳庭跟主和派的楊嗣昌及太監高起潛等人矛盾頗深,意見當然不合。多疑的崇禎帝又聽信讒言,竟然將孫傳庭下獄。不勝悲憤與憂鬱的孫傳庭,竟然氣得耳朵都聾了。

就在孫傳庭在大獄當中苦苦度日的時候,緩過氣來的李自成移軍河南,而饑民“從自成者數萬”,其軍勢復振。

更可悲的是熊文燦、楊嗣昌之流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局面,竟至擁兵數十萬。

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崇禎帝才又想起了蹲在大獄裡的孫傳庭,讓他率兵出戰。可惜此時的戰局形勢已經發生變化,此消彼長,農民軍士氣正盛,而幾方的明軍卻互相掣肘,此時的孫傳庭也已經無力迴天。

柿園之役,官軍以少打多,先勝後敗。

郟縣戰役,官軍本已掌握戰場主動,險些生擒李自成,可惜天降大雨,七日不絕,糧草無力為繼,又一場大好局面被逆轉。此役官軍死亡四萬餘人,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

隨後,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不得不向渭南撤退。崇禎十六年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時年51歲。

《明史》評價:“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說得還算客觀,但在進一步說成“傳庭死而明亡矣”,似乎就有些誇大了。撇開興亡的大運不說,明末能與孫傳庭能力相頡頏的人還是有幾個的,比如孫承宗,比如盧象升,再比如袁崇煥等,如果這些人都得不死,而且都用到合適的地方,大明還可以殘喘些年吧。

但歷史沒有如果,空增慨嘆而已。


寧哥說歷史

孫傳庭是明末崇禎年間可謂是最後可以力挽狂瀾之人,其人一表人才,多有謀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知縣。天啟初年進入北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再升至稽勳郎中,兩年後由於不滿魏忠賢專政,棄官回鄉。

崇禎九年,出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此時洪承疇正與李自成戰於陝北,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後,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孫傳庭看出了農民軍的企圖,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後,高迎祥農民軍潰敗,後被俘虜,送往北京處死,此戰使得農民軍勢力大挫。但是明末可以說禍不單行,崇禎帝生性多疑,而且在朝廷內部,東林黨勢力再次抬頭,本來就是內憂外患加天災,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好不容易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形勢好轉。

此時清軍又大舉入侵,其實按照當時兵力對比,明軍各部以城牆防守,足以保衛京師的安全,孫傳庭主張自己率領的陝西軍繼續對李自成農民軍進行清除圍剿,崇禎不聽,使得官軍失去了最好戰機,三年後河南大災,李自成進入河南,如烈火燎原。孫傳庭在這個節骨眼上既然被崇禎下獄。。。。

等到孫復出時,農民軍已經像病毒傳播一樣,擁有了十萬大軍。

孫傳庭懷著對大明帝國的忠誠,繼續用一己之力支撐風雨飄搖大明江山,可是在後續的圍剿過程中,明軍各部各佔山頭誰也不服誰,都是單打獨鬥,戰役異常艱苦。此時官軍手中有三張王牌:一是陝西兵;二是湖廣兵;三是保定兵。崇禎帝力求三股勢力聯合圍剿民軍,但是在民軍的巨大壓力下,三軍主將尾大不掉,三軍不能協調配合,導致戰事慘敗。孫傳庭意識到如果明軍再不修整生息。將沒有力量撲滅農民起義。主張暫時放棄一些沒有戰略價值的地區,抓緊時間練兵和防守。結果我們的崇禎帝再次為農民軍神助攻再次將孫傳庭投入監獄。。。。

農民軍這個時候聲威壯大,開始向帝國中心進軍,崇禎沒有辦法又讓孫傳庭出關剿滅農民軍。

孫傳庭於十月份帶著新募的士兵出征。官軍一路上偃旗息鼓,潛行於山中,偷偷接近民軍,打算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河南郟縣,官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民軍,誘敵深入。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民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民軍卒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孫傳庭在力不如人的時候,以智取勝,官軍取得了久違有勝利,然而由於此時天降大雨,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

農民軍雖初戰失利,但畢竟人多勢眾,在官軍打掃戰利品之際,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孫傳庭率殘兵敗將狂奔回陝西。官軍此戰原為長途奔襲,試圖以戰養戰,糧草供應不上,士兵們不得不採集沒有成熟的青柿充飢,由此可見,官軍的後勤補給已經出現重大問題。在後來因為這個問題成了孫傳庭的催命符。

這次戰役以後孫傳庭返回河南,用半年的時間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陝西官軍實力有顯著增長,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官軍。結果還是因為後勤問題,軍中缺糧,導致官軍潰退。農民軍趁勢掩殺。

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鉅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民軍的戰略問題也迎刃而解,擴大戰果,乘勢奪取關中。

可以說孫傳庭是明末能夠準確的看到軍事問題所在的人,如果能按照他的設想,當時在農民軍失利時,集中優勢兵力剿滅。可惜崇禎帝和朝廷內部沒有按照孫的設想去執行,始終是既要用你鎮壓農民軍,又要防止你擁兵自重。等於被捆住了手腳。還被幾次下獄。到後來軍隊準備不充分和後勤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崇禎拼命催促孫部進攻以逸待勞的農民軍,結構可想而知,哎真是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謝謝大家!


跑調歌王309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單獨評價孫傳庭的話絕對是個人才,但是作用沒大到那種程度,這也不是清朝統治者給孫傳庭的評價,雖然這句話裡有他的名字。首先孫傳庭是臨危受命,無人可用的時候才把他從大牢裡面放出來,可見朝廷人才凋零,而孫承宗這個武勳系統的中流砥柱級別的人物也早就被氣的回家養老了,後與全家死於保衛戰。其次孫傳庭出獄後接手的士卒不堪其用,連崇禎都知道這些生兵蛋子沒受過什麼訓練,現在再訓練也太晚了些,比鄉間耕作之人也好不了多少,這兩點就綜合起來就是說:

堪用之將只剩一個、堪用之兵只有一支,他們被消滅的話,明朝也就不復存在了。


下圖為孫傳庭(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白谷)

首先說一下清廷為何在《明史》中落下如此一筆,這也是史不可盡信的原因,這是清廷在粉飾自己的侵略,他們要在潛移默化之間將侵略改寫為類似於“平順”“為崇禎報仇”等等,這樣一來便於統治,畢竟天天的琢磨清廷,他自己也好受不了。

至於最後的敗亡,冥冥中自有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孫傳庭的戰績可圈可點一直都還不錯,可惜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被崇禎逼著上了戰場,這為時機不成熟,還有就是當時時疫流行,流行速度和減員速度並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外加崇禎這個催命鬼,匆匆上了戰場,最後一代名將隕滅戰場。

其實有多少個孫傳庭在當時那種時代背景下都沒有什麼作用,想靠一己之力、一戰之功想扳回明朝的頹勢,無異痴人說夢,孫傳庭臨危受命打出了勇氣,打出了尊嚴,雖然被朝廷迫害,但出獄後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國事為重,死前為明朝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古今通史

明末清初的幾十年歷史政局動盪、烽火遍地,大明、大西、大順、大清登政治、軍事勢力在中華大地上反覆博弈鬥爭,其中大明政權有一位令對手都感到膽寒和敬佩的大人物,他曾差一點就扭轉了晚明時期中央失墮、天下分裂的局面,然而最終死在自己人手中,令人喟嘆不已。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位被清代修史者譽為“傳庭死,則明亡”的傳奇人物孫傳庭。

孫傳庭

孫傳庭,字百雅,號白谷,山西代州振武衛(今山西省代縣)人。據說孫傳庭自小一表人才,聰明機警。孫傳庭26歲考中進士,明熹宗天啟初年入京任職,擔任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勳司郎中。眾所周知,天啟年間正值魏忠賢當政,禍國殃民,胡作非為,孫傳庭不滿閹黨專政,一氣之下辭官回鄉。

崇禎皇帝即位後,朝局為之一振。崇禎八年(1635年)秋,孫傳庭返職,次年主動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闖軍。此時闖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打算進攻西安。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堅守西安,高迎祥無法攻克,打算繞道子午谷偷襲西安。孫傳庭熟悉歷史且治軍有方,早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此戰激戰四天,高迎祥所部潰敗,後被俘,送往北京處死。自此,孫傳庭為大明消除了一大心頭之患。不久,外甥李自成繼任闖王,繼續率領手下部眾轉戰南北。恰逢此時明廷內鬥,孫傳庭被遭彈劾。剛愎自用的崇禎帝將孫傳庭下獄。

李自成畫像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飢,李自成利用了饑民的求生心理,招納了不少流民,所率隊伍迅速擴大。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圍攻開封,崇禎帝重新啟用孫傳庭為陝西總督。孫承宗上任後雷厲風行,斬殺跋扈將領賀人龍,接著轉戰黃河以南,連戰連勝。但後來由於後勤問題以及強奪戰利品戰敗,孫傳庭敗退潼關。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孫傳庭升任兵部尚書,堅守陝西。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在汝州(今河南省郟縣)兵敗,明軍四萬餘人戰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年僅51歲。

明崇禎皇帝畫像

英雄戰死,糊塗的崇禎帝卻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任何哀榮。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孫夫人張氏率孫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殺,年僅八歲的么子孫世寧被一老翁收養。清代人編修的《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清廷還為孫傳庭追諡“忠靖”。這樣能力卓越而忠心耿耿的傑出將領,值得中華兒女永遠銘記。

張廷玉等:《明史》

呂佳:《孫傳庭經略陝西政策研究》

滕新才:《1643─1644年李自成戰略失誤平議》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季我努學社

古代王朝即將滅亡時,總會有人充當救火隊員,想扶大廈之將傾,明朝的孫傳庭就是這樣的人物,清朝時編撰的《明史》是這樣評價他的:“傳庭死而明亡矣。”

孫傳庭出身文臣,但頗有軍事謀略,曾俘獲兵力最強的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所部陝西營兵為崇禎晚期的精銳部隊。

孫傳庭在軍事上的才能和作為,大家比較熟悉。不僅如此,孫傳庭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政思想和個人品格多為後人敬仰。

孫傳庭心懷天下,以救天下為己任。在野歸隱時,他時刻為國家安危和百姓生死著想。當國家處於危難時,他則挺身而出,縱有身家性命之憂,也在所不惜。

魏忠賢把持朝政時,壓迫排擠正直之士,孫傳庭索性請假回家奉養老母。

崇禎八年,張獻忠攻陷明太祖朱元璋老家鳳陽,焚燒皇陵並屠殺百姓。聽到皇陵被焚、百姓被殺的消息後,孫傳庭即刻赴京歸職吏部。

崇禎九年,“賊亂關中”,陝西巡撫甘學闊懦弱無能,無法控制局面。陝西為明代九邊之一,民窮地瘠,陝西巡撫一職被朝中官員視為畏途,但孫傳庭有澄清天下之志,吏部尚書舉薦他時,他欣然表示“亦願一當也”。

當時的陝西“遍地皆寇,而問兵無兵,問餉無餉”,因此在不增加百姓賦稅的情況下,孫傳庭只有動用陝西衛所屯課一途。過深思熟慮,崇禎九年,他發佈《清屯示》,為清理屯田定下指導思想,即“務照國初原額軍地及額徵糧草,一一查出,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遺一粒,通融祖制,設立新規,使地出之糧實可養軍,糧養之軍實堪征戰”。

清查衛所屯田的過程中,孫傳庭還發現有軍戶多充軍役不交屯課的情況,致使屯課流失嚴重。鑑於此種情況,孫傳庭發佈《行清軍兵備道查各衙門軍役檄》,對衙門軍役進行裁撤併收取屯課。經過這樣的改革,衙門的軍役人數減少,屯課收入明顯大增,從而減輕了朝廷的財政壓力,也有利於陝西百姓的休養生息。

崇禎初年,陝西戰事頻繁,各衙門事務繁多,官員濫用驛站馬匹,馬戶侵佔幫貼銀的事時有發生。孫傳庭到陝西后,立刻開展明察暗訪,為了消除積弊,孫傳庭規定傳報緊急軍情、押送京邊錢糧、取辦軍器等事,必須持有衙門的勘合火牌,否則不得使用驛站的一夫一馬。使用驛站的一夫一馬。

對於有人包攬驛遞養馬之事,他命令下屬找出問題嚴重者,嚴厲懲處。同時,改革由馬戶養馬的規定,實行官府出資直接從市場買馬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崇禎十年,陝西漢中旱災加重,收成無望,米價暴漲。孫傳庭看到百姓的慘狀後,痛心不已,他除向朝廷請求撥款賑災外,還動用衛所屯課疏棧通糴。棧道修復後,救災糧食被源源不斷地運到漢中災區,當地百姓對此交口稱讚。

為了緩解災情,孫傳庭還借用衛所屯課4500兩作為經費,讓兵士到陝西涇、鹹兩地購買米糧騾馬,以解漢中百姓之困。在官府出面販運的同時,他又設法招攬附近百姓,借與本錢,讓其和兵士一同販運糧食。兵士和百姓將糧食販運到漢中後,孫傳庭下令,要求當地官府必須出高價購買販運來的糧食,讓百姓有一定的利潤,使其樂於從事。

孫傳庭推行兵民販運、官府買糧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一方面,兵民從販運糧食的過程中得到利潤,並將利潤用於販運糧食,從而產生新的利潤;另一方面,如讓商人負責販運,則需要付高額的運費,這遠比兵民販運糧食的費用高,因此兵民販運節省了大量的屯課銀兩。

在災情嚴重的情況下,孫傳庭推行通糴生利的政策,雖屬權宜之計,卻能在最大程度上緩解漢中災情。由此可見,孫傳庭為政處事,皆以百姓利益為重,這體現了他愛民憂民的寬闊胸襟和良好品質。

此外,孫傳庭還上書朝廷要求改革陝西鹽政,以此減輕百姓的繁重賦稅,崇禎對此很是重視,要求立刻擬定實施辦法。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侵華北等地,孫傳庭受調離開陝西,前去抗擊清軍。崇禎十六年十月,由於孤軍作戰,孫傳庭在陝西潼關遇難,終年51歲。

這樣一個能力、心胸和品格都很出眾的大臣死了,對於明朝確實是重要的損失。即使“傳庭死而明亡矣”有所誇張,但確實也反映了後人對孫傳庭的鮮明的態度。


麻辣一加一

對於孫傳庭,我最初的認識,來自於一部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因為這部書,我才發現歷史也可以寫的很有趣,我知道了有一個叫做當年明月的人,對於《明史》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狹隘的認知,膚淺的見識

對於孫傳庭,記得我小的時候買過一本小人書,裡面的內容講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的故事,裡面提到過孫傳庭等人,當時對於他的印象並不是好,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孫傳庭就是個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還親手把闖王高迎祥抓住,並送到了京城千刀萬剮。打的李自成東奔西逃,無立錐之地,這樣的人真是罪大惡極。




文官出身,勇於擔責

但是現在的我和小的時候,對待同樣問題的看法卻有了不同的認識。孫傳庭富有謀略,本來是文官出身,因為不滿魏忠賢弄權,選擇了辭官回鄉,而不是和閹黨同流合汙。後來崇禎繼位,閹黨被剪除了,孫傳庭又回到了朝廷,出任順天府府丞。

崇禎九年的時候,孫傳庭主動請纓擔任陝西巡撫,如果是一般地方的巡撫,大家可能會認為封疆大吏是個肥差。可陝西這個地方沒有人願意去,因為這裡農民軍鬧的最厲害的地方,到這個地方擔任領導,搞個不好就要人頭落地。

錘鍊秦軍,擊敗闖王

不過孫傳庭一屆文官,卻有很多武將都沒有的勇氣,在沒有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欣然赴任,並在陝西榆林這個地方組建了自己的部隊,大家都稱之為“秦軍”。就是這樣一支雜牌軍,在孫傳庭的手裡,變成了讓農民軍聞風喪膽的部隊。

闖王高迎祥就死在了孫傳庭的手裡,他踐行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率軍從子午谷進軍,直取長安。孫傳庭在子午谷黑水峪設伏,以逸待勞,一舉擊潰高迎祥的起義軍。



因此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謀,是有考慮的,此計過於弄險,因此用兵謹慎的諸葛亮才不用魏延之謀。

主和當道,蒙冤入獄

孫傳庭在擊潰高迎祥之後,有擊敗了多股起義軍,他和洪承疇設伏,讓李自成的部隊全軍覆沒,幾乎徹底消滅了李自成。但是後來因為和主和派的楊嗣昌不和,在這個時期,楊嗣昌把秦軍留在了京師,說是要保衛京城。


孫傳庭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讓農民軍在陝西做大,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楊嗣昌認為孫傳庭故意和自己為難,通過崇禎帝,把孫傳庭關進了大牢。

最後的王牌,最後的希望

不久之後,李自成的部隊發展到了十幾萬,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局面。這個時候,楊嗣昌已經死了,崇禎帝又啟用了孫傳庭對付農民軍,可為時已晚。


農民軍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孫傳庭知道,這個時候不能力敵只可智取,對於雙方來講,需要的都是時間。

可崇禎帝沒有給他時間,在潼關一戰,孫傳庭被李自成擊敗,自殺身亡,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後的王牌。因此才有了“傳庭死,則明亡矣!”的說法。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孫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民軍首領闖王高迎祥自湖廣復出,來到陝西,欲自漢中進攻西安。孫傳庭領秦軍鎮守,高迎祥無法攻克,遂意圖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孫傳庭料之,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後,大勝高迎祥部,高迎祥後被俘,送往北京處死。



擊戰李自成,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傳庭指揮其部分五路合圍,利用地形和用兵計謀大敗起義軍,使闖王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至此,陝西境內的起義軍幾被鎮壓下去。此時明軍情勢大好,但因清軍在此時攻入長城,崇禎帝急調洪承疇與孫傳庭回京防禦,李自成便得到喘息。


柿園之役中,孫傳庭以過人的軍事素養,大敗農民起義軍,初戰告捷,但是由於天氣原因和糧草供應不足,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後來軍打掃戰利品之際,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孫傳庭率殘兵敗將狂奔回陝西。

郟縣之戰也表現出孫傳庭的軍事智慧,重創農民起義軍,也是因為一些原因導致沒能一舉消滅起義軍,最後兵敗。在駐守潼關時,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為犄角。九月,孫傳庭在汝州(河南郟縣)兵敗,孫傳庭戰死,潼關失守。



孫傳庭一生為大明王朝可謂是肝腦塗地。身為大明將領,盡職盡責,當時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大清虎視眈眈,孫傳庭在內鎮壓了十幾年的農民起義軍,幾次挫敗李自成,使得明朝減緩了農民起義軍的發展。有孫傳庭在北方的大清也不敢肆意攻入關中,保證了邊疆的穩定。孫傳庭死後不久,李自成率軍攻入了北京城,大明朝滅亡。孫傳庭可以說是大明後期的國家功臣,是大明崇禎帝的最後的一道護身符。


心心相惜之一箭月

“傳庭死,則明亡矣”是清朝修史時對孫傳庭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謂是恰到好處,大體上概括了明朝末年的天下大勢。明朝末期,中國戰亂四起,起義軍和努爾哈赤把大明王朝搞得昏頭轉向。雖然明末戰亂頻繁,但是崇禎皇帝手中的王牌將軍一個賽一個能征善戰,可謂是牛人輩出。例如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和洪承疇,這些大咖無論是誰都對崇禎皇帝,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崇禎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腦,上位以來面對帝國一地爛攤子,想重整山河的想法是好的,無奈性格決定行為,太操之過急!他的用人三字經是催,催,催!催死了洪承疇,玩光了關外最後一支主力;催死了盧象升,白送了一員帥才。

李自成自從逃到了河南,遍地的災民的立刻把李自成組裝成了50萬大軍。在貌似龐然大物的起義軍面前,所有的明朝軍閥失去了與之一戰的勇氣。其中,兵力最強的左良玉在擊敗了張獻忠後坐觀李自成一步步壯大發展。崇禎帝眼看局勢糜爛,監獄裡放出了明朝悍將孫傳庭。

此時的明朝可謂是“三無帝國”,無錢,無糧,無兵!孫傳庭受命後不挑不撿,沒錢?我自己籌;沒糧?我自己搞;沒兵?我自己招!硬生生的在西安拉起了一支人數可觀的主力部隊。這時,崇禎三字經又來了,一催傳庭出潼關,二催傳庭快馬加鞭,三催傳庭決戰。

崇禎十六年,明軍十萬大軍兵敗郟縣,孫傳庭戰死,明朝同時也失去了最後一支聽話、戰鬥力強悍、忠於皇帝的剿寇軍隊!遂即,李自成進入了潼關,攻破了西安。西安城一破,天下大勢瞬間倒向了闖王!自古許多王朝就是攻佔了西安依仗關中地區山河四塞的優勢攻略四處,平定了天下。西安陷落,這就意味著,李自成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禮的資本;還意味著,皇帝從此對天下失去了掌控!孫傳庭作為明朝最後一個會打仗的優秀武將,他死了,明朝再也沒有人能挽回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