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出塵外—趙孟頫畫中的新意

第五集  逍遙出塵外——趙孟頫畫中的新意

導語:哪些畫作能看出趙孟頫復古中的創新? 

精彩內容劃重點

  • 趙孟頫為周密畫的《鵲華秋色圖》卷,採用了唐代王維和五代董源的兩種古典風格,卻又融合成一種新的風格,這種畫風強調線條、皴法。

[《鵲華秋色圖》局部。全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水村圖》採用董源畫風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包括披麻皴,就是用成束的柔和弧線,畫出像披散下來的麻纖維那樣的效果,表現南方山體表面覆蓋著草木的視覺感受;還有礬頭石,就是大大小小的碎石頭堆在一起,表現江南丘陵土石破碎的地貌特徵。全畫採用長卷橫式構圖,畫得不像《鵲華秋色圖》那麼滿,景物顯得很蕭疏,空間很開闊,營造了一種隱居環境的恬靜美。

[《水村圖》局部。全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趙孟頫這兩幅畫,一幅是設色畫,一幅是水墨畫,都採用了紙張材料。但是我們能看到《鵲華秋色圖》效果比較滋潤,又明亮又清爽,可以說藝術效果上比較成功。而《水村圖》則顯得幹乎乎的,用的墨色很乾,用幹筆畫成,缺乏必要的擦、染等後期處理,可以說藝術效果並不完美。這是因為趙孟頫使用紙張這種新材料,還不是很適應。不過《鵲華秋色圖》和《水村圖》用紙,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創新點。

  • 北宋的李公麟就用紙來畫鞍馬畫,著名的《五馬圖》就是紙上畫,但是李公麟的紙上畫法是水墨勾線加淡染,有個專門的名稱叫“白描”,而趙孟頫的則是勾線後設色,實際上是把絹上的工筆設色人物畫搬到了紙上,而不是簡單地學李公麟。他這是一種復古中的創新。

[《五馬圖》局部,北宋李公麟,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趙孟頫的畜獸畫,現存有一幅《二羊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這幅畫非常有形式趣味,畫上兩隻羊的體型都呈橢圓形,一隻山羊,一隻綿羊;山羊腦袋朝下垂,綿羊腦袋朝上昂起;山羊身上毛一綹綹的掛下來,用比較整齊的波浪線畫出,綿羊身上的毛則是成團的,畫出一些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墨團來表現。趙孟頫的羊很符號化,也給人審美享受,但不是因為這羊畫得生動,而是造型上的變形,形式上的對比。我們通過線條和筆墨,看到的是一種書法性的趣味,看到了作者的書法功力。

[《二羊圖》局部,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 關於趙孟頫創新最重要一點就是“書畫用筆相通”,簡稱“書畫同筆”。現藏於故宮博物館的一幅《秀石疏林圖》卷,趙孟頫在這幅畫卷後寫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被視為趙孟頫提出“書畫同筆”理論的出處。

[《秀石疏林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趙孟頫的“書畫同筆”理論對後世文人畫有著深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花卉竹石題材作品是文人墨戲的主要題材,在明清時期不斷出現創新的潮流。明代中後期的徐渭將草書的用筆融入到寫意畫中;清代中期的金農將隸書的用筆融入花卉中;清代晚期的趙之謙、吳昌碩等人更是將當時書法中盛行的碑學金石書風,融入寫意花卉。

  • 其實說到底,文人墨戲還是因為文人畫家造型能力太差,用墨戲掩飾一下,再用一大堆理論修飾。“書畫同筆”好歹也設置了一根技術門檻,就是你作為一個文人畫家還是要有書法功底,用書法的用筆去做墨戲,總不會太離譜。那麼,最後一期,我們就來說說趙孟頫寫的字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