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作者 浩漢然

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這是今年高考二卷語文作文題目的說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目前為止與軍事有關的題材在高考作文中的唯一一次出現。作文題目剛剛曝光,網絡上的輿論便把矛頭指向出題人。確實,瞭解軍事的考生實在太少,瞭解所謂的“倖存者效應”的人更少。出題人明顯沒有為考生們考慮。

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但這一題材背後的故事是一個統計學家在看了軍方的調查結果後的的靈機一動,讓美軍轟炸機在阿登戰役後加裝了裝甲板。加裝裝甲的位置也恰到好處,讓無數飛行員在打完二戰之後活著回到了家。這被後世稱之為倖存者偏差理論。

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1940年的不列顛之戰,讓英軍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而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德國不得不對美宣戰。1944年開闢歐洲戰場前,英軍得到來自美國的B24轟炸機。加之本身擁有的蘭開斯特等等重型轟炸機,盟軍將德國轟炸的次數是越來越多。但上能打飛機下能打坦克的88炮不是吹出來的多,FW190戰鬥機的火力甚至比BF109的還要強。FW190和128mm高射炮也在這時加入了戰場,盟軍轟炸機部隊苦不堪言。為了提高生還率,只能是選擇一些部位增裝裝甲板。

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當初對戰機彈痕的統計表已經難以找到。但一架在空中飛行的軍機最為重要的是駕駛艙和翼根、發動機。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只能加裝一部分。當時軍方認為就應該在這些彈孔密集的地方給安裝裝甲板,也就是翼尖、機身等無關緊要的地方,只因為這些地方“容易被敵方集中火力攻擊”,也因為“引擎處被發現的彈痕數量較少,說明其受到的攻擊也少”。這是何其膚淺的看法。若是按照指揮官的一時腦熱而照做了,那對飛機整體性能和戰局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今年高考二卷題目背後的故事,讓無數士兵回了家

在最後沃德的提議被正式採用。戰損率大大下降,這就是倖存者效應的來源。事實證明選擇了一個好的數據對於一件事情是多麼重要。而選擇一個好數據的前提是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和靈活的思維,如果還未思考完畢就病急亂投醫,那對每個方面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