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高考生跳樓自殺,“高考決定命運”這種說法需要被推翻嗎?

劉國東

一男孩第一年考上二本,但是父親認為他兒子很優秀,絕對可以考上名牌大學,堅持讓他復讀。結果第二年只達到了三本分數線,復讀只能繼續,結果復讀了幾年也沒有達到一本分數。



後來哥嫂發現他有點異常,就把他帶出去散心,孩子挺放鬆,不想上學了,就在外打工了一段時間。

可是父親依然不死心,還是讓他回家復讀準備高考。絕望的孩子最後選擇從樓上一躍而下,生命戛然而止。

有多少孩子承載了太多的壓力?有多少父母意識不到孩子崩潰的邊緣在哪裡?


如果孩子內心充滿愛的力量,孩子怎會有勇氣選擇放棄生命?

一起起悲劇,警醒了不少父母,但依然還是會有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讓自己揚眉吐氣、改變命運吧?

為社會教子,父母才不會失望;為社會教子,孩子才能夠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媽咪老師72

我自己就是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從小山村走了出來。從我參加過兩次高考到十五年後回頭看,我始終慶幸我當年超常發揮,考上了211大學了。

那從自己的經歷和觀察來說,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對於很多出生底層、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學子來說,高考不再是決定命運,而是高考是人生競爭的一場入場券,沒有經歷高考進入大學,基本上就斷絕了進入人生職場的入場券。

在原來,高考決定命運的理念上。是意味著一個人通過高考考上大學以後,就進入了精英群體,擠進了一個比較有未來的賽車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層。那在現在隨著高考擴招,大學生滿街都是的情況下,已經早就沒有這種功能。

做個類比,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以前的科舉考試,可以通過它就能實現飛黃騰達(最高級),那在擴招以前,能通過高考考上大學,那就意味著有未來、有出息、改變了命運(中級層面)。那現在,雖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高考已經不可能實現巨大的人生跳躍,但這不是說已經不重要了,反而是更重要的,因為如果你沒有通過高考,你就喪失了很多的機會和資格(入門級)。

以後大學本科文憑就是很多人的基本標配了,有了不一定會怎樣,但你要是沒有,則會很尷尬。

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高考改變命運”的話,現在有了新的含義,背後是有了兩個層面蘊意:原來是人往上爬的一個渠道,現在是人保證不下墜的一個託底。

因而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沒有發揮好,通過高考上過大學,他可能人生就直接墜落向另外一個看不到未來的命運。

所以,千萬不要忽悠年輕人說高考已經不重要了,恰恰相反,沒有考好,以後就大概率地只能在底層殘酷物語了!


張天潘

事情已經發生,願死者能夠安息吧!

高考首日就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大家意外痛心的同時,也使得大家不得不思考:高考究竟意味著什麼!

事件背景!

6月7日,2018年全國高考第一天,河北平泉一名1998年出生的20歲考生在租住的家中跳樓,經搶救無效死亡!並且這位考生還沒有參加考試,在早晨七點五十分跳樓自殺!事後得知該考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高考,並且有些抑鬱!

高考決定命運,老師的壓力言語迫使學生過於注重高考!

不可否認高考是普通家庭翻身的一個機會,考上名牌大學之後自己的未來自己的社交圈都大不一樣,也許就能夠一步登天,但是現在高考已經脫離了考核的本質,而是上升到決定人命運的考場,再加上高中教師將高考進一步嚴重化,使得考生有一種“考不好這輩子就完了的心裡”,這就使得考生的心理產生變化,把高考看做了人生的考場!

但是上了大學的都知道,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每一個選擇都能成功。靠的好的和靠的不好的在大學的差異並不大,清華也有事業的,專科也有總裁班!不是考生自己看不上自己不愛惜自己,而是教育本身有了問題!

“高考決定命運”這種說法早已經落伍,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有文化很必要,但是高考只不過是一次所學知識的考核,並不能決定未來的發展!高中所學的文化,最終能夠用得到的,又有幾人呢?所以要從高中教師開始入手,摒棄這種非高考不可的教育理念,將高考看淡化,否則一年一度的高考,就會是青春的祭奠日!


小彤的三觀

不要把命運維繫在一紙文憑上\r

\r

這樣的消息令人悲痛,是過高的高考期待,把他們逼上了絕路。不要認為高考考上好大學就前途光明,也不要認為高考失利(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就前途灰暗,於是下定目標,非考上某個學校不可,這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壓力,直到最終崩潰。\r

\r

近年來的考生自殺問題,大部分發生在復讀生身上。通常,復讀生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復讀的目的,就是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如果複習不見效果,就可能心生絕望。對於那些反覆復讀的學生來說,年齡在增長,家庭經濟壓力大,復讀無果會感覺前途灰暗。\r

\r

這是高考改變命運給他們帶上的枷鎖,有人說,高考考上大學已改變不了命運,但考不上大學一定改變命運。這其實誇大了落榜、失利對人生髮展的影響。高考考一所一般的院校,包括高職高專,就一定比重點大學差嗎?並不一定,不能非重點不讀。即便沒有考上任何學校,也可以參加技能培訓,學一門手藝,自食其力,甚至可以創業。\r

\r

我國社會還存在一定的學歷歧視和勞動歧視(把職業、勞動分為三六九等)不假,但不得不說,社會已經更崇尚技能,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只有一張文憑的更吃香,已是現實。問題在於,有一些人有牢固的高考命運觀,有學歷和勞動的自我歧視,即自己瞧不起所謂的“低學歷”,以及”低人一等”的職業和勞動,這不願意學,那不願意幹,這就把路堵死了,這是升學教育對成才價值觀的扭曲。這些人就是考上大學,也可能變為啃老族,因為不願意從事某些職業,寧願被父母養著。\r

\r

我一再說,當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社會必定進入能力社會,必須以能力提升作為主線來規劃自己的學業發展,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維繫在一紙文憑上。腳踏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上大學其實也是提高能力的途徑之一。\r


熊丙奇看教育

高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馬斯洛的人生需求層次理論,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為安全感而努力,嬰兒出生時候為了吃上一口奶,兒童時期為了一件玩具,少年時期為了追求時尚刺激,青年時期為了甜蜜的愛情,這些需求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但是都是為了生存空間的價值。

為了實現安全感,我們會有各種幻想,成功的時候妄想輝煌,失敗的時候痴迷一切重來,得到的時候想到付出應有的回報,失去的時候想到了付出代價。這些美好的忘情水可以讓覆水難收,這些自我的安全感讓我們幸福,這些成長的經歷形成了記憶的印痕,等待著在一個相似的場景裡我們的慾望粉墨登場。

高考很多年以後,我們有時候還在夢中驚醒,自己奮筆疾書的時候,突然考試鈴聲響起,我們的試卷還是一片空白,接著我們想到了自己落榜了,自己不得不到血汗工廠去出賣勞力,接著娶了一個不如意的人,生了不如意的孩子,我們的人生一片迷茫,這個時候我們全身冰冷無力,彷彿墜入了地獄一般,誰能擺渡我們的靈魂呢?

我們為什麼感覺自己失去了一切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客觀反映,我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人生,我們沒有顯赫家世可以讓我們擁有特權,所以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被歸類了,歸到了大多數人的一類,在平凡的世界裡尋求平平安安,靜靜守候百年孤獨終老一生。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我們真的在失去了高考後,變成難以翻身的鹹魚了嗎?

央視做了一個調查,調查了商界領袖和精英階層人士,後天能力與學歷的關係,事實證明學歷學位認證的只是一個人技能,而獲得社會認可的成功需要後天的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培養取自於我們的內心深處強大良知,600多年前的王守仁在貴州龍陽洞悟道,他發現了人最強大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當週圍光怪陸離人和事讓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需要聽聽內心的聲音。世界著名荒野求生專家比爾有一次到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探險,那裡地形複雜,毒蟲猛獸出沒,現代化通訊設備統統失靈,他需要一個印第安土著做嚮導,印第安土著嚮導總是在走一段路後停下來跪下來,雙手交叉胸前,閉上眼睛,開始祈禱,比爾覺得他是在裝神弄鬼問他能不能不要浪費他的時間,可是接下來印第安人仍然重複祈禱舉動。比爾的熱帶雨林冒險遊戲進展很順利,他請印第安嚮導吃飯,飯桌上聊到了一路上嚮導的儀式,印第安人說出了實情:他是在呼喚自己的靈魂,他們的祖先告誡他們,走再遠的路都不要弄丟自己的靈魂,靈魂在回家的路就在眼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祖先告訴我們修身,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是為了傳承自己的基因,傳遞自己的基因讓父母看到子子孫孫無窮盡,強大的基因成就了輝煌家族,偉大的家族復興了強大國家,強大的國家維護了四海昇平!如此而已,北京聚集了我國幾乎所有的985和211,深圳人靠著創新與努力讓這些985和211趨之若鶩的過去建立自己的分校,他們帶著驕傲而來卻發現世界一流大學早已經搶灘登陸了,香港大學深圳校區的第一任校長曾經說過自己的經歷,他是一個落榜的高考生,靠著自學考試一步步走向今天,自己的天資落後於人,後天比自己努力的人也很多,不過他始終堅持做好自己,他想要的只是更好的自己。

更好的自己,扎克伯格的故事,喬布斯的故事,我們可以說那是發生在世界上最發達的超級大國,那裡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是這樣嗎?你確定你不在相信童話裡故事了嗎?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統計報告美國擁有5000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是按照世界標準評定的,可以想象私有制社會里兩級分化,喬布斯與扎克伯格們都屬於5000萬中一員,還有就是特朗普的祖父輩,他們沒有放棄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成功了!我們自己人,阿里巴巴的馬雲,京東商城的劉強東更是如此。

高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是梁武帝為了吸引人才的廣告詞,我更願意相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那麼,如何讓我們勇敢的心可以有處安放呢?我們沒有比干的七竅玲瓏心,很多人是玻璃心,我想我們需要科學研討人才評價標準,我想我們需要複合性的人才體系,我想還是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收拾好心情,重心出發!











唐俊龍55398571

把選擇權交給考生,別將壓力轉嫁給孩子。

對於普通出身,甚至出身貧寒的學子而言,高考是目前唯一能夠進行公平競爭和合理選拔的機會。

我不知道現在談階層固化是否政治正確,但從當下社會而言,階層固化已經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用“馬太效應”來說,“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這種理論,很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特徵。

對於掌握了一定社會資源的階層而言,除高考以外,學子還有更多的機會、更早的時間接觸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高考對這些學子而言,並非通往成功的唯一直通車。

但在莘莘學子中,更多的是出身普通,甚至出身貧寒的家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這些普通家庭唯一能夠想到的脫離當下普通甚至貧困的生活,改變命運、接觸社會更上層階層的唯一機會。

不否認其他各途對於成功的作用,在其他答案中看到有人提到電競、做生意,但相比高考的影響而言,通過電競、做生意達到高考後同樣成就的不僅數量少,而且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資源,也要遠遠難於高考後。

而且即便不通過高考一途,若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含金量更高的文憑和學歷,依然是社會評價成就的重要標準:翻開當下主要的互聯網巨頭的高管,無一不是具有高學歷的人才,如果讓自己具有與這些大咖平起平坐的資格,那麼首先就不得不在學歷上有與其平視的資格。

從目前而言,通過高考一步步獲取資源並取得學歷,是最穩妥的方法。

但高考雖然重要,但相比於生命而言,高考又遠不是一個人的一切。

對於一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如果在學習能力方面確實無法與其他學子相比,那麼就不要固囿高考一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對於多數人而言,創業或做生意也許缺少天賦,但也許對某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子而言,恰恰是其極具天分的領域。

如果高考屢經失敗,那麼就要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高考一途,也許自己就是高考一途以外成功的少數人的一部分?

這些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所以為什麼這麼早就拋棄了自己的生命呢?還沒嘗試過就放棄,是不是太可惜了?

而作為考生的父母而言,尤其是很多出身貧寒的家庭,家長習慣性的將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諸如:“我們兩個人苦了一輩子,就希望你能夠考出來,出人頭地!”“你一定要給我們爭光!”云云,其實這種行為恰恰是將壓力成倍地強加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本已不堪重負的肩膀再扛上更多的分量。

其實很多時候,令考生感到難以承受的,相比於高考本身而言,更痛苦的其實是來自於家庭的壓力。

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考生父母的注意,對於每一個正常的家庭而言,真正的驕傲並不在於子女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於子女本身,對於考生家長而言,改變家庭環境的重任不應加在孩子身上,同時,應當讓孩子明白一點——父母重視的,不是你取得的成績高低,父母的一切驕傲,就是有你這樣的孩子。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自己幸福開心的活著,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除此之外,一切都可以拋棄。


高萌Goal

“高考決定命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金科玉律,畢竟我們身邊有太多寒門學子是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的二叔,我的表姐,我的表弟,我的同學等等等等,他們確實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但凡事都有例外。

昨天看到了這則河北考生跳樓輕生的新聞,深感惋惜。復讀生面臨的高考壓力我們外人難以體會,因為壓力太大進而變成了抑鬱症,甚至最終放棄了生命,不得不說,“高考決定命運”在有些人身上變成了魔咒。

有人說這只是偶發事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誠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大多數人還是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那麼我們有必要因此而質疑“高考決定命運”嗎?我認為有必要,但不應該是出現問題才質疑。

我們每個人的天賦不同、資質不同,本就該有屬於各自的人生道路,不一定誰都適合應試教育,也不一定誰都能夠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齊白石、華羅庚、沈從文、錢穆、金克木、馬未都、鄭淵潔,他們是典型的有文化卻沒文憑,高考更是與他們沒有交集。你能說他們不成功嗎?

細數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雖然通過高考取得了文憑,但最終能力有限混的並不咋樣。也有人雖然文憑不高但能力很強,無論放在哪個行業都混的風生水起。

生活在不斷告訴我們:“高考不是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

現實也在不斷地證明:“高考是大部分人改變人生的途徑”。

能夠在錯綜複雜的人生道路里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條,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智慧。而我們大多數人或者說我們的環境決定了,隨波逐流更安全。

就目前來看,我們的社會正在向更加註重個人能力的方向發展,但文憑這塊敲門磚仍然十分重要。從我們找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能深深的體會到。

高考不一定會決定你的命運,但卻會給你增加選擇命運的機會。

其實命運一直在自己手裡,怎樣選擇全在你自己。


夜雨如書

高考,只是人生長征中的第一步。考砸了,從頭來!從來就沒有高考定終生的!如果一個連高考的坎都過不了的人,往後就難有所作為,因為人生是一坎一坎堆成的。不然,就算你考上大學,擺在你面前的坎兒還是很多,一個小坎都過不了,以後的坎兒你怎去逾越?沈從文,沒上過大學。但是,他成了北京大學響噹噹的教授!梁漱溟當年高考也落榜,當不了北大學生,卻當上了北大教授。大畫家齊白石、黃永玉也沒進過大學的門,照樣成了中國屈指可數的名畫家,他們的共同點是失敗了再來,永遠迎著暴風雪前進!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錯過初一,還有十五;錯過十五,還有更圓的月亮等著你!別被高考的失利嚇倒了,從頭來,前面又何嘗沒有好風景!







英雄拒絕黃昏

看到這個悲劇,心裡感到無比的沉痛。我是1981年參加過高考的,我的孩子是2008年參加過高考的,在我人生當中經歷過的這兩次高考,讓我對家長如何調節孩子高考前後的情緒,釋放孩子的心理壓力,有一定的體會和很深的感悟。

先說說我81年的時候參加高考時的情況,那個時候的我很懵懂,父母親又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自己除了讀書之外,對外面的世界一概不瞭解,社會知識非常欠缺,考上大學和考不上大學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影響我腦子裡是一片空白。

父母親從來沒有給過我壓力,我自己更是不懂得給自己施加非得考取大學的壓力。記得高中畢業的那一年夏天,16歲的我到外地去替父親抗洪搶險,父親因身體負過傷的原因不能做重體力活,當時我已經暗暗在心裡下定決心,不準備讀書了。

80年還沒有分田到戶,每家必須出一個勞力去搶險這是任務。那一年姐姐已經出嫁了,曾經為爸爸挑重擔的姐姐再也不能幫爸爸幹活了。我是家裡的長子,我寧願放棄高考,也不願意看到爸爸拖著負傷的身體去幹重活。高考不高考我是無所謂的,上天保佑,抗洪搶險在我開學之前結束了。

再說說孩子08年經歷的那場高考。按照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努力的話考個二本是有可能的,但我的這個想法只是默默的放在心裡,當孩子的面我總是說,你只要盡力就行了,別管它考幾本,只要有書讀就行。後來孩子考上了三本,因為我們都沒有過高的期望值,所以孩子和我們都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雖然孩子如果能考上重點大學做父母的臉上有光,孩子的前途也彷彿是一片光明。但是,如果不是順其自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這位跳樓的考生,如果父母親能夠經常釋放他的壓力,讓孩子把高考看淡一點,也許就不會發生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當然 ,這些悲劇,多發生在家庭並不幸福的基層,誰見過土豪的孩子跳樓?一個還未完全成長起來的孩子,家長別把一切都壓在孩子身上,孩子餓不死的。你不能給予孩子的,孩子沒有強求,也彆強求孩子啦,很多原因,是家長把孩子推下去的。

高考決定命運,這種勢利觀點,不知道來自那些人的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每個學校培養孩子,需要均衡發展,鼓勵有特長的孩子。社會不是把孩子逼成死讀書,讀死書。拿一紙文憑代表孩子,是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讓孩子思想健康,才是學校最根本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年輕的生命走了,是誰害了他?一個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要看一個孩子讀完高中,對家庭的影響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首先家長有壓力,而家長又把這種壓力傳遞給孩子。真是把孩子逼上梁山。家長也許因為自己是好心,就沒考慮過後果。悲劇來自人為,孩子在無奈中,揹負著爸媽的願望,永遠踏上不歸路。

應該清醒點,家長是孩子的主心骨,他們實在無法完成爸媽的任務,家長還有怨言嘛?孩子無力擔當的重負,爸媽接過來吧,你的孩子很優秀,要給孩子最開心的笑,讓孩子得到尊重。爸媽的苦,孩子理解,給孩子一個空間,他們會勝任的,孩子能把自己的一生過得多彩,何必要指導孩子一個方向,讓他們迷失自己呢?

孩子們需要老師家長的認可,你們應該牽緊孩子的手,而不是把他們推下高樓。看到消息,總有一種,你雖沒害孩子,孩子卻因你而死的感覺。是壓力還是缺少理解?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別打碎孩子們的夢想,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飛翔,才是成功的教育,稱職的家長。一個年輕生命的離開,不是找原因的問題,是學校家長真正引以為戒,把自己善良的願望,合理分配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逼上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