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男子沉迷網遊,不讓玩就自殺,母親絕望致信全國考生

這是一名“絕望”的母親馬女士寫給所有高考考生的公開信。信中,馬女士講述了自己本來成績優異的孩子因為沉迷網遊導致高考失利,至今未曾走出的經歷。

作為一名往屆高考生的母親,馬女士希望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告同學們能夠遠離網遊,好好學習,決不能因為沉迷“網遊”而葬送一生的前途。

“總以為孩子是一時糊塗,早晚會自覺醒悟過來,但我們錯了,孩子的自控力遠遠不及網遊的誘惑力。眼睜睜的看著孩子沒日沒夜的玩遊戲,而父母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說有多煎熬?”馬女士在接受法制晚報•看法新聞採訪時無奈地說。

張曉玲將這封《一個心碎母親致所有高考考生公開信》轉發到了自己的個人微博上。張曉玲是北京的一名律師,從3月中旬決定為“被網絡遊戲侵害的未成年人討個說法”起,截止目前,張曉玲接到了上百個暴怒無奈甚至處於絕望之中家長的電話,也看完上百封講述自己孩子沉迷遊戲的郵件。每一個電話、每一封郵件講述的都是孩子因為打遊戲不學習、亂花錢,甚至把規勸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當作仇人等。

23歲男子沉迷網遊,不讓玩就自殺,母親絕望致信全國考生

23歲男子沉迷網遊,不讓玩就自殺,母親絕望致信全國考生

在張曉玲看來,遊戲具有致人成癮的內容,很多對家人、對自身、對社會的傷害均與遊戲有一定因果關係,“很多網絡遊戲利用精巧的設計控制玩家心理,使得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沉迷上癮。作為遊戲公司或者遊戲開發商,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初二學生首次接觸網遊 高中逃學去網吧打遊戲

馬女士在公開信中寫道:“從‘魔獸世界’再到‘英雄聯盟’再到‘王者榮耀’,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孩子一步步從陽光少年再到一個陰鬱甚至陌生的青年,我們的心在滴血。十幾年來,與其說我與孩子鬥爭了十幾年,還不如說與網遊鬥爭了十幾年——但我輸了,我們全家都輸了,輸的徹徹底底!”

“現在孩子已經23歲了,最近兩年,孩子每天就是在家打遊戲,不去工作,也不和人交流。”馬女士說,她和丈夫在家的時候,都不敢大聲說話,生怕說不好就會刺激到孩子。“有一次不知道我們哪句話沒說對,他一聲招呼沒打,就離家出走了。”儘管最後將兒子找了回來,但也將雙方的家裡折騰得夠嗆。從那以後,馬女士和丈夫在家說話就謹慎了許多。

“原來聰明活潑的孩子,現在變得沉默敏感多疑,甚至每天都不和我們說一句話,這讓人怎麼能不難受。”電話裡,馬女士開始哽咽,她直言,從孩子沉迷“網遊”開始,她和丈夫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特別到了每年高考的這幾天,根本就無法入睡。“我們就是拿著手機,刷高考的各種新聞。”

馬女士說,最早兒子接觸網遊是上初二的時候,一個班級的同學們總相約去玩,彼時,馬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也沒太在意,“當時覺得就是遊戲,而且大家都玩,應該不會有什麼。”

但事實證明,他們想得太簡單了,也低估了網遊對孩子的吸引力。“兒子最開始玩得是魔獸世界,那時候還有一些自控力,每天也就放學的時候去玩一會兒。”但讓馬女士和丈夫沒有想到的是,時間長了,兒子居然開始逃學去打遊戲,“老師請家長的時候,我們都很吃驚。”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馬女士和丈夫才知道兒子逃學去打遊戲的事情,於是馬女士和丈夫加強了對兒子的監管,也控制了兒子的零花錢,“我和他爸爸開始各種絞盡腦汁,和孩子交流談心,求測求助,但一直收效甚微。”

就這樣磕磕絆絆到了高中,他們發現兒子打遊戲的心思還是沒有減少,商量後決定由馬女士辭去工作,專心陪讀。但兒子還是會在馬女士發現不了的情況下,逃學去打遊戲,老師也履次請家長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但事情還是有些失控了——兒子逃學去網吧打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高考考砸後出國留學 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打遊戲

高中三年,兒子像變了一個人,“內向、不愛搭理人”。馬女士和丈夫發現了問題,但卻害怕影響兒子的情緒,不敢太說他。在臨近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兒子卻帶領同班的三名同學不上晚自習,逃課去玩網遊,被班主任勒令停課一個月,“我和他爸爸帶著他找到學校,深刻檢討,苦苦求助,老師和學校才同意讓他參加高考。”

成績可想而知,“連本科線都沒上。”這對於全家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於是他們想到了出國留學,但500課時的語言關,兒子用了2年的時間才勉強通過,“高考過後,他打遊戲就沒停止過。”

原以為出國能夠改變孩子,但事實還是給了他們一個沉重的打擊——去留學的兒子再次開始不上課,不考試去打網遊,“一天有十幾個小時都在打遊戲,我們的電話不接,信息不回,誰也不理。”

因為簽證一直被拒籤,馬女士和丈夫心急如焚,甚至找了當地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去幫助勸導孩子,“結果他索性搬家,並揚言要換手機號,還用自殺來威脅我們。”這對於馬女士來說,簡直如同天塌了一般。

回國後整天在電腦前打遊戲 父母一說就要自殺

最終,兩年後,兒子在親戚的幫助下獨自回國了,馬女士的信中寫道,“看到原先光彩無限的翩翩少年變成了眼前目光呆滯、衣冠不整的青年,我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酸楚和痛苦”。

回國後,馬女士和丈夫也試圖用旅遊、找事做等方式分散兒子的注意力,但都不是很成功,兒子對於網遊的痴迷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玩十多個小時,吃飯也在電腦前。”馬女士的聲音裡透露著無奈,“不敢管,一說就要自殺,就會離家出走。”馬女士說,她甚至想了很多極端的方式,但始終沒有付諸實施,“可是現在的生活真的讓人絕望。”

網遊開發商及運營商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

談及網友認為“孩子沉迷遊戲主要責任在家長”的質疑,馬女士毫不猶豫地說,“當然責任主要在家長。”被問及是否後悔時,她說,“誰會知道網遊有這麼大的毒害呢?”她接著問,“我們又有什麼方法能將孩子引導出來呢?”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想盡了一切辦法,但都沒有任何的用處。爹親孃親不如遊戲親,孩子只顧玩遊戲不理人的時候,我們心裡多難受?”馬女士承認自己和丈夫之前的教育上存在問題,但現在他們希望孩子能不再沉迷遊戲,“付出任何代價我們都願意。”

馬女士和丈夫也注意到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對於青少年沉迷遊戲提出的諸多觀點,他們特別贊同“遊戲分級”以及限時封號。

馬女士認為,目前網遊系統當中的“防沉迷”軟件其實並沒有真正起到“防沉迷”的作用,“必須強制限時封號。”馬女士說,如果孩子想盡辦法每天也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玩遊戲,這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網遊的防沉迷系統必須經過專家檢測並對社會公佈,不能讓網遊公司說了算。”和遊戲鬥智鬥勇這麼多年,馬女士和丈夫也有了自己對於網遊“防沉迷”的一點心得,“做不到的遊戲不能發行,網遊開發商及運營商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馬女士建議,現階段國家管理部門應該出臺強制管理措施,限制玩網遊時間,規定每天網遊上限,各種不同遊戲玩的時間累加,同時將已經超過上限玩家列入黑名單,扣減每天上線時間,遊戲註冊必須實名,對於連續上黑名單的註冊戶封號。

“設置網遊時間上限並不是一棍子打死網遊公司,而是讓其健康規範地發展,不然亂象叢生,對行業的發展從長遠地看並沒好處,所以規範網遊業行業經營對國家對社會利大於弊,是各方的雙贏。”馬女士說。

採訪的最後,馬女士再一次強調了國家管理部門對網遊應該有強制管理措施,“還希望能對受害方啟動索賠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