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長中後期會出現哪些症狀?該怎麼進行管理?

俗話說,種莊稼“三分種七分管”,對於水稻來說也是如此,前期的管理相當於打基礎,中後期的管理相當於在基礎上做產量,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是不是中後期的管理比前期要頻繁?其實這是正常現象,中後期不會管理,產量肯定沒保證。

一般情況下,水稻在中後期,農民朋友最怕的有3種情況,它們是倒伏、秕粒和貪青,因為這三種情況,在不同程度上,都會造成減產,所以,下面小幫手就詳細說說這三種症狀以及防治辦法。

水稻生長中後期會出現哪些症狀?該怎麼進行管理?

1、倒伏

倒伏情況不用過多介紹,大家都明白,一旦出現倒伏,產量必有減少,只不過是減多減少的問題,引起水稻倒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種植過密、灌水過深、種植較淺、氮肥施用過多以及病蟲害等,這些原因很常見,我們可以提前預防,也可以發生後有效防治。

首先種植密度不要過大,給予田間有充足的空氣流動,其次灌水不可過深,同時注意曬田,然後不要只施用或追施氮肥,磷肥、鉀肥也要跟上,另外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也要葉面噴施,最後就是病蟲害的防治,比如水稻鑽心蟲、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稻曲病等等,詳細用藥,這裡就不多說了,前面的文章有,大家可關注查看。

2、貪青

水稻貪青指的是在中後期該發黃時不發黃,原因是由於植株內的一些養分滯留在體內,葉片還是出現發青的症狀,導致千粒重下降。

引起貪青的原因也很常見,比如田間乾旱,沒及時灌溉;種植過密,田間通風通光性不好,光合作用減弱;氮肥施用過多或者過晚,導致後期肥效繼續被吸收,有朋友形容,就是營養過剩導致的。

知道了原因,在防治起來就很明朗了,比如種植過密的問題,上面已經說過,沒好處,其次是肥料管理上,不要盲目認為多就是好的,和人一樣,吃的太飽,也撐得難受,最後就是在灌漿期前後,田間不要太過於乾旱,可以淺水灌溉,少量多次。

水稻生長中後期會出現哪些症狀?該怎麼進行管理?

3、秕粒

正常生長的水稻,秕粒飽滿,產量自然不多,而一旦田間秕粒佔比過多,產量不用說,輕則減少20%左右,重則不敢想象,引起秕粒的原因,主要是水稻在中後期出現過早衰退的情況,比如前期生長過於旺盛、中後期水肥跟不上、土壤通透性差,導致缺氧等。

預防措施也是大概那幾點,比如在抽穗期時,田間的水分要跟上,但不要過深;在灌漿期時,淺水為主,少量多次;在肥料的管理上,中期追施一次尿素,後期根據水稻的生長狀況,噴施多種營養的葉面肥。

水稻生長中後期會出現哪些症狀?該怎麼進行管理?

以上3點就是水稻中後期容易發生的症狀以及預防措施,如果仔細看的朋友會發現,其實也就是幾個點,水肥管理、種植密度、病蟲害防治等,都是我們經常要做的一些農活,所以,大家對此也不必有過多的擔心,只要按照正常的管理,上面3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關於水稻種植管理方面,你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下面評論中留言,看到後會一一回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