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前言

众所周知,在“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开行之前,我国列车以普速列车为主,为了区分速度、停站数等,采用了不同的字母加在了车次前面以示其等级。

正文

就目前的普速列车等级来看,我国的普速旅客列车使用过如下字母:

-:无字母,纯数字旅客列车,多为狭义上的 22B、25B 型“绿皮车”,由于运行线路设计时速的问题,绝大部分最高时速为 60km/h(不排除有诸如 1152/3、1154/1 这样走宁西这种相对标准较高的线路,时速可以达到 120km/h):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K:读作“快”,快速旅客列车,刷绿前车厢多为“红皮车”,25G 型,最高时速 120km/h: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T:读作“特”,特快旅客列车,刷绿前多为“蓝皮车”,25K、25T 型,最高时速大多为 140km/h(不排除有诸如 T325 等时速 120km/h 的“伪 T”):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Z:读作“直”,直达旅客列车,相对于 K、T 字头旅客列车停站少甚至中途不停站。车底同特快旅客列车,最高时速 160km/h。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N:读作“内”,管内旅客列车,使用车底视其最高运行时速而定,字母目前已停用。

Y:读作“游”,旅游旅客列车,多使用“绿皮车”车底,运行时速多在 60km/h~120km/h 不等。

L:读作“临”,临时旅客列车,由于其为临时使用的特殊性,车底一般不好,以使用“绿皮车”较多。字母现已停用。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最早出现于 2007 年的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速度快、外形科技感强的动车组列车开始进入大众的视线。由于当时动车组列车的速度等级只有 250km/h 一个级别,同时为了区别于之前的所有普速列车,赋予了其新的字母――D,读作“动”,即“动车组”的第一个字的首字母,表面上看起来言简意赅。随着 2008 年~2009 年京津城际和武广高铁等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动车组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向 350km/h 迈进,中国铁路开始走向高速时代,动车组列车也开始了从“既有线动车组列车”向“高铁动车组列车”的过渡。这些列车也被赋予了新的字母――C、G,分别读作“城”、“高”。

然而在这个“过渡”期间就出了一系列问题。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目前铁总官方的购票软件 / 网站:12306 上将 G/D 对应的中文写作“高铁 / 动车”,在这里如果“强行解释”的话可以看作是“高铁(列车)/ 动车”。

中国目前修建的高铁线路中有至少四种设计时速,分别为 250km/h、300km/h、350km/h 和 380km/h。其中,在后三者上可以做到达速运行的动车组列车中,长途被赋予了 G 头,短途沟通两个城市之间的被赋予了 C 头,而在 250km/h 的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为 D 头。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后者速度慢,当然不能用 G 头,这个说法看似正确,但别忘了“高铁”的定义:

坐火车,K 是“快”,T 是“特快”,Z 是“贼快”吧?

国际铁路联盟(UIC)1962 年将旧线改造时速达 200 公里、新建时速达 250~300 公里的铁路定为高铁。

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 250 公里 / 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 200 公里 / 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无论是 UIC 还是国铁,都将设计时速 250km/h 的线路纳入在了“高铁”的范畴,而现实的情况在于凡是在这些 250km/h 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不包括跨线伪 G),大多以 D 开头,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从“高铁列车”中“开除”了。

然而铁总在高铁线路开通之前是如何设定的 D 字头列车的:运行在既有线上(毕竟当时高铁还没修好哪来的高铁线路给跑),采用动车组列车车底,运行时速在 160km/h 及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