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都沒有一家自己本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用戶203787546

傲嬌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不是你想,就能生長出來的,你以為真能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嗎,世界五百強企業,這得與世界眾多的知名跨國企業大比拼,況且還要優勝劣汰的。



我們知道,咱們國家,改革開放差不多四十年來,世界五百強企業從無到有,時至今日,咱們國家民營企業世界五百強也僅有17家左右,你以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真的那麼容易得到嗎?

當然國企,央企有90來家,畢竟是國家企業,是舉全國之力壯大的壟斷企業為主,如果拋開這些壟斷企業,中國的民營企業僅有十餘家。


以西方為代表的歐美,日本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革命至少也是一兩百年的歷史了吧,況且咱們國家改革開放僅僅四十來年的歷史,而且咱們國家改革開放,最早是在沿海地區開始的,十四個沿海城市,四個經濟特區中,均為沿海地區,三四十年前,那個時候,包括成都,包括四川,包括中西部等廣大地區,人口都是往海地區轉移,因為國家的對外改革開放,向沿海地區傾斜,所以沿海地區享受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先富來起來。

西部大開發也僅僅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歷史,儘管如此,成都也吸引了世界五百強280餘家,在中西部地區也是名列首位。


見解派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培育平臺企業的實施意見》正式出爐並在成都市政府官方網站上公佈。《意見》的支持對象,是納入成都市平臺企業庫的示範平臺企業。其中,為了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成都還將對首次被評為世界500強的企業,給予一次性2000萬元獎勵;對首次被評為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給予一次性1000萬元獎勵。


可見,成都市也同樣對自有世界500強企業十分渴望。

目前隨著成都的飛速發展,成都已經成為全世界青睞和關注的網紅城市。

目前,成都新經濟總量指數在全國城市排名第四位,截至2017年,成都科技型企業44396家,共享經濟企業200家,網絡零售總額6403.5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成都落戶281家。2017年,成都新經濟呈現爆發式成長的態勢。2.4萬餘家科技企業健康成長,31家潛在獨角獸企業蓄勢突進。

巨大的核心競爭力,讓成都有了發展的底氣。

在整個2017年,中國世界50強達到了115家。其中中國大陸(含香港在內,不包括臺灣地區)為109家企業。

從其他上榜國家看,美國今年有132家公司,日本有51家。雖然中國在上榜公司數量上遠遠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業,該國上榜主體是10家電子和通信行業公司和10家汽車製造業公司,來自具備創新能力的優勢行業;作為對比,中國除了金融業,最多的行業分佈是19家能源、煉油、採礦公司和14家房地產、工程與建築公司。

目前,中國500強分佈如下。

第1名:北京,世界500強數目:56家,上榜企業:國家電網、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築、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移動、中國人壽等等,一共有56家企業上榜! 北京央企、國企總部眾多,上榜企業數量居然超過了其餘九家之和。

第2名:廣東,世界500強數目:11家,上榜企業:中國平安、中國南方電網、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招商銀行、廣汽集團、萬科集團、美的集團、騰訊集團等11家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上榜的世界500強,民營企業不僅眾多,而且排位靠前。

第3名:上海,上海反而還沒有廣東多。世界500強數目:8家,上榜企業:上汽集團、中國華信能源、上海浦東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8家企業。

第4名:山西,世界500強數目:5家,上榜企業:大同煤礦集團、山西陽泉煤業集團、潞安集團、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山西焦煤集團。可能山西大家沒想到,但是大部分還是煤礦業,大家懂得。

第5名:福建,世界500強數目:4家,上榜企業:興業銀行、陽光金控投資集團、廈門建發集團、廈門國貿控股集團。

這些企業絕大部分是國企,央企,同時大部分分佈在北京和沿海等發達地區。尤其是,絕大多數都在北京。

實際上有很多企業都是靠的壟斷和人口宏利,資源類房產類金融類在500強有很多,但是成都這幾個方面暫時不是特別強盛。這些企業總部在北京市十分正常的。

我們都說了,世界500強,從經濟體量,品牌影響力各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

目前,成都各行各業大力發展,金融業,軟件業有了長遠發展,交通運輸能力逐年提升,蓉歐快鐵對接歐洲,擁有兩個4F級機場的城市,只有北京和成都。截止2017年4月,在成都已經設立與正在籌建且有意向設領的外國領事機構數量達到18家,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

隨著經濟的發展,成都對創業的扶持,未來出現世界500強企業也並非不可能。


水先後古清風月

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反而希望四川包括成都在外發展的企業家回蓉投資,世界500強企業當然是國際化的標配,但是讓500強企業來蓉發展,也能促進成都的經濟發展。世界500強的企業總部一般都會設在“國家政治金融中心”所在地,便於對外交流。


成都都知道是西部內陸的一座城市,雖有成都平原的富庶糧倉,但是畢竟開放時間沒有東南沿海早,很多四川人(包括成都的)都早早的在外奮鬥,那些年主要是沿海城市對外交易頻繁,白手起家也能夠佔得一席之地。像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杭州等地都會是中國世界500強企業的首選之地。

成都雖然沒有,但是發展起步較晚的成都目前奮起直追,接連吸引了數百家

世界500強企業在蓉投資或者設立辦事處,從“領館第三城”到“科創園”,再到大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都走的路艱辛,但是也走的是大膽,一些高端技術產業或者高端裝備研發願意放在成都就是最好的證明。

希望成都的發展能夠惠民,讓成果廣泛分享,讓發展可持續性,讓城市隨時具備競爭力。


大內密探達康

說到成都的本土500強企業,不知道本土的土生土長的劉永好的企業算不算成都本土企業,他們是從成都打拼出來的。劉永好創辦的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民生銀行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他的註冊地不在成都。所謂的本土企業,是以註冊地為準,還是以法定代表人出生地為準,很難說清楚。成都現在有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分支機構,但總部都不在成都,這些分支機構算不算世界500強企業。所以怎樣認定世界500強企業是有標準的,但絕不是以註冊地為標準,是以經濟實力為標準。所以,我認為劉永好的企業,就是成都的本土企業。


心意給力

成都雖然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好,可是隻是近幾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所以成都的經濟強大的根源並不像有一些一線城市在改革開放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比如說上海和北京向這些大城市。他們的經濟根源是非常深厚的,很多公司都願意駐紮在這些大城市總公司總是在這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雖然說有很多500強已經落戶於成都,但是他們只是把分公司牽引過來,因為他們看重的是成都廣闊的前景還有市場,誰要真正的白手起家,想要打造一個成都的公司,而且還得上500強,那就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是想要一個大型的公司沒問題,那非常的簡單,現在成都也有很多像這種大型的公司要登上500強,不僅壓力非常大,而且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成都的一些大公司想要躋身500強的話,還需要幾年的磨練。不斷的去打造自己的優勢產業,而且要多向一些500強公司學習,不過按照成都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來看,可能在未來的接下幾年就會有公司闖進500強了。


南充身邊事

成都位於中國西部,是四川省省會,屬於內陸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得到較大發展,出現了滬寧杭和珠江三角洲等區域,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發展迅速,使得很多國外企業來此入住,促進了本地企業的發展。



當東西部發展差距變大時,國家實行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吸引很多企業到西部辦廠,建立分部,才使得成都發展開始加快。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建立中心城市,政策上的傾斜進一步加快成都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有名的企業,但還達不到世界500強。



由於發展較晚,很多企業只是將分部遷往成都,造成了成都的世界500強基本沒有也不奇怪,但近年來成都的發展有目共睹,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


育兒成長史

成都屬於內陸城市,早期發展起步低,底子薄,前期國家政策傾斜主要是在沿海一帶,近十幾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後才發展的比較快;由於經濟發展起步晚,很難在一時間培育出比較優秀的企業,加之全國世界500強企業大多都是央企和國企,對市場的佔有很大,無形中更加劇了地方培育優秀企業的難度。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我相信以後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成都企業一定會佔得一席之地。


工程那點事

成都這些年的經濟發展的確是很迅速,雖然成都目前在國際上的地位的確很一般,但是成都這幾年迅猛發展的態勢,也引起了很多的國家和世界上的很多知名企業的關注,其中也有著不少的世界五百強級別的企業,而國家為了幫助成都經濟的發展,也是給出了很多的優惠政策,這也就讓很多世界五百強級別的企業開始按耐不住了,紛紛開始落戶成都,但是在這些世界五百強級別的企業紛紛落戶成都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為什麼成都沒有一家屬於自己本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很顯而易見,成都的位置較差,相對閉塞的環境使得成都的本土企業發展較差,其次便是成都人比較“懶”,沒有太大的心去爭,對他們來說差不多就可以了,再者便是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導致了成都的商業發展較差,正是這樣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導致了成都沒有一家自己本土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說一說綿陽美食

成都是中國西部城市,距離沿海發展起步較晚,也造成了培育本地企業發展壯大的延遲。



不過近年來,隨著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的發展,目前還是培育了很多知名的本地企業,尤其是天府軟件園周邊已有很多世界500強企業來此建立分部,隨著天府新區的加快建設,我相信成都一定會培育出本地世界500強的。


蓉城房產百事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