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失信規制

□ 胡立彪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何以要強化信用約束、突出失信規制?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最為核心的五要素,所謂“信者,德之固也”,突出“信”,就是把“信”當成其他價值要素的證實和體現、穩固和昇華。正是因為“信”直接與行動掛鉤,那麼做到或保證“信”,更應注重其規制性,即強調對失信的警戒與懲處。

目前市場上存在假冒偽劣等現象,在政府政務、公共服務、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也存在弄虛作假問題,其本質都是誠信問題。從根源上講,這些問題之所以能夠產生並長期存在,就是因為誠信制度建設跟不上,對失信的規制不夠。也正因為如此,打假、維權等對抗失信、維護誠信的行為變得成本高、成功難、踐行少。更為嚴重的是,見怪不怪的“習慣性誠信缺失”心態在社會上滋生蔓延。

正是看到誠信缺失問題的嚴重性,才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黑名單制度,強化信用約束,亦即發揮失信規制的作用,是當下誠信建設的必要動作,也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事實上,自2014年6月國務院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我國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來,就非常重視失信約束機制的構建。其中做法簡單而效果明顯的黑名單制,得到廣泛認同,在各行業領域推廣開來。比如,有些失信者被列入出行黑名單,其行動受到嚴格限制。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已有200多萬失信被執行人懾於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

鑑於這種黑名單制度的失信規制效果極為明顯,相關部門開始著手擴大應用範疇,並加強部門合作,利用互聯網等工具放大其懲戒效果。近日,證監會將第一批特定嚴重失信人名單報送鐵路和民航部門,相關名單已於6月1日在“信用中國”網站發佈,名單主體將被限制乘坐火車高級別席位和飛機。6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等26個部門對外發布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劍指旅遊領域的嚴重失信行為。這些部門期望通過系列措施發揮以儆效尤的作用,力圖形成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約束大格局。

李克強總理指出,市場經濟也是講道德、講誠信的經濟。要緊緊抓住信用建設這個牛鼻子,加快建立信用檔案、信用公示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加強信用約束,加大失信成本,使從業者不想、不敢、不能實施失信行為。要達成“三不”的信用建設目的,最給力的手段就是建立起像黑名單制度這樣的具有顯著規制性的制度體系。這可以說是穿過牛鼻子的鼻環,牽一環而引制全牛。

《中國質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