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天香話牡丹

國色天香話牡丹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曆史。而牡丹的種植觀賞史距今則僅有1500年左右。

洛陽:古稱京洛、神都,位於河南省西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四大聖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十三朝古都。除北京外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項最多的城市,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牡丹:別稱洛陽花,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花色澤豔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

  洛陽牡丹:洛陽是牡丹的重要發祥地,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

隋朝牡丹種植中心:洛陽

牡丹作為觀賞花卉第一次進入禁中皇家園林始於隋煬帝時期,史書記載:

  《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洛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唐朝:牡丹種植中心:洛陽→長安

  隋末唐初,長期的戰爭使得牡丹褪出人們的視野,武則天時期,移西河牡丹於洛陽上林苑,洛陽牡丹又一次迎來暴發期。據記載:

舒元輿《牡丹賦》:“天后之鄉,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漸盛。”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第二》、《歐陽修集·卷七十五·居士外集卷二十五》:“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於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自唐則天已後,洛陽牡丹始盛。”《能改齋漫錄卷五》:“牡丹初不載文字。自則天以後始盛。然未聞有以名者。”這些記載都表明,武則天時期移植牡丹到洛陽上苑,是唐朝牡丹繁榮的開始。由於武則天喜歡牡丹,牡丹得以進入宮廷並在民間開始流傳。洛陽當時成為了牡丹的種植中心。

唐朝玄宗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當時洛陽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到玄宗時,牡丹由洛陽傳入長安,長安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孺,能詩,善種植之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植萬本,色各別,賜千金歸,宮人呼為花師。"

  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花譜》 雲:“牡丹,本朝人謂之木芍藥。天寶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 紅、通白。移植予興慶池沉香亭。會花開,明皇引 太真玩賞,李白立進《清平 調》三章。”

《唐兩京城坊考-卷1》:"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上因移於興慶池東沉香殿前。"

唐,李浚《松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唐代洛陽人宋單父,精於園藝,他種的牡丹,紅白鬥色,變異千種,被時人尊稱為花師,驚服他有“幻世之絕藝”。惜此高超絕藝,無著錄傳世。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載,宋時有一複姓東門、人稱“門園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請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來年春天見花再付錢,接活一株,價值五千。張邦基《墨莊漫錄》亦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洛陽有一位歐姓花師,用藥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開淺碧色,人稱“歐家碧”,極為珍貴,每年作為貢品,供奉朝廷。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開元年間"初有木芍藥植於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開一枝兩頭,朝則深紅,午則深碧,暮則深黃,夜則粉白,晝夜之內,香豔各異"。

這些記載都表明,至開元中期,牡丹才隨著唐玄宗不再東歸而傳到了長安。唐朝時期,牡丹從洛陽傳到長安,經歷近半個世紀,一方面是由於長安的氣候環境不如洛陽“花最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長安缺少掌握牡丹培植技藝的花師,所以在經歷了中晚唐100多年的時間之後,牡丹在長安逐漸銷聲匿跡,反觀洛陽牡丹則“明月彌盛”至宋也成“甲天下”之態。

洛陽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牡丹這一名稱的發現,標誌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每年清明和穀雨前後,古都洛陽舉城歡樂。來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國的觀光旅遊者,懷著極大的興趣,向洛陽的各大公園湧去。人們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莫大的榮幸。

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陰中十萬家。

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

春日洛陽人觀賞牡丹是一種風俗,從古至今沿襲不變,並且越來越盛。賞花的時間自花開至花落,大約有20多天。花開之時,也是全城沸騰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謝之後,古城才慢慢趨於平靜。

花是美的象徵,愛美是人類的天賦。賞花是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舉。牡丹觀賞區內定植牡丹30餘萬株,彙集國內外牡丹品種400多個,姚黃、魏紫、洛陽紅、火鍊金丹、飛燕紅妝、玉版白、二喬、狀元紅、豆綠、盛丹爐、藍田玉、墨撒金、潑墨紫、茄藍丹砂、夜光白、青龍臥墨池、嬌容三變、首案紅、趙粉、胡紅、大棕紫、王紅、丹爐焰、冰凌罩紅石、洛神、似荷蓮、硃砂壘、赤龍換彩、凌花曉翠、銀粉金鱗、御袍黃、葛巾紫、酒醉楊妃、冠世墨玉、珊瑚臺、貴妃插翠、寶石蘭等傳統名品,雍容華貴,盡顯芬芳;日該品種海黃、金閣、金帝、新七福神、白王獅子等;法國金色愛麗絲等海外奇葩爭奇鬥豔,各展英姿。

數百畝的牡丹花爭相鬥豔,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黃、綠、青、藍、紫萬斑爭榮。蝶戀蜂戲,鳳舞龍翔,汪洋恣肆,光彩映天。春風拂面,陽光燦爛,和風熙瑞,天地生輝,設身處地,亦仙亦幻,使人心曠神怡。遊客處處笑語,猝然妙趣橫生,情意絲絲纏綿,與花比美,以花比心,連連道奇稱頌,不僅浮想聯翩,怦然心動,又可提筆述懷:“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應知我非世情,與爾相看動幽感。”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陽東傍嵩山,西依秦嶺,南含伊闕,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譽。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故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稱。

菏澤綠牡丹

菏澤牡丹甲齊魯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牡丹,雍容華貴, 美豔絕塵,是花中驕傲之王, 歷來被奉為庭園貴品,並一直被財商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徵。牡丹別稱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藥、百兩金,又有洛陽花、富貴花和花中之王之驕傲美稱。

菏澤古稱曹州,素有“雄峙烈郡”,“一大都會”之譽。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史不絕書,曹州牡丹種植有數百年曆史。宋時牡丹以洛陽為多,自明開始,種植中心已移至曹州。發展至今,菏澤以有上百個品種,數千畝牡丹田,每年穀雨前後,曹州牡丹連阡接陌,豔若蒸霞,蔚為壯觀,堪稱中華之最。

菏澤牡丹史上也稱曹州牡丹。以其花大、色豔、型美、香濃而“甲海內”。菏澤牡丹的特點是枝挺拔有致,葉繁茂多姿,花雍容華貴,被譽為觀賞牡丹之上品。2012年菏澤牡丹黑、紅、黃等九大花色1237個品種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源產地標記註冊認證!

牡丹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帝王”。其花大、色豔、型美。自古我國人民視牡丹為“和平、幸福、富貴”的象徵。

近幾年來,在菏澤舉辦了多次牡丹展覽會,展覽的牡丹或含苞待放或爭相開放,遠遠望去貌似一片花海,展覽的牡丹品種更是多種多樣,數量一千多種。

漢代以藥用植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隋代,北方已大量種植;唐代,盛植於長安;北宋,洛陽牡丹為天下冠;南宋,牡丹種植中心開始南移,四川的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稱。天彭牡丹之後的亳州牡丹也曾經盛極一時。再後來“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縣誌》)“至明,曹州牡丹甲於海內”(清朝蘇毓眉的《曹南牡丹譜》)。“曹南”即指今菏澤一帶。

菏澤牡丹栽培始於何時已難於查考。早在南宋就記載,至明朝的嘉靖年間,栽培已盛。到了清代更加興盛,栽培面積已達千畝,曾建牡丹園數處,尤以“桑籬園”“凝香園”“綺園”最為著名,菏澤牡丹在中國牡丹發展史上獨領風騷500餘年,2012年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12萬餘畝。《曹南牡丹譜》載:“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清代即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說。

菏澤牡丹王

菏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明代已負盛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裡就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後又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稱。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2012年,我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12萬多畝,品種多至1237個。歷史上形成的包括藥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戲劇曲藝、民俗學等多科在內的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菏澤縣誌》載:“牡丹、芍藥多至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五谷。”“每年秋後土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值以歸。”

從牡丹花中提取的牡丹花粉精是名貴的香料,用牡丹花釀製的牡丹酒,不但具有獨特鮮明的牡丹花香味,而且有輕身健步,明目醒腦的作用,是一種高級滋補佳品。而牡丹的根經過加工稱為“丹皮”,是一種重要的藥材,性微寒,味辛苦,入心、肝、腎三經,有清熱、活血、化淤等功能。菏澤丹皮稱為“曹丹”,皮厚,粉足,質量好,在市場上十分緊俏,是全國四大丹皮產區之一。

菏澤牡丹屬中原牡丹種群,花色豐富多彩,花型千變萬化。菏澤牡丹有1100多個品種,各色系的菏澤牡丹都有名貴品種,如“掌花案”花開似火,紅光燦,為紅色之魁;“酒醉楊妃”紅裝素裹,低頭掩面,暗送秋波;“梨花雪”開若梨花,雪白一片,稱白中之冠;“崑山夜光”花開奇白,黑夜依然,古謂之“燈籠”;“姚黃”金樓千層,世稱花王;“青龍臥墨池”如龍臥墨,黑中之奇;“冠世墨玉”黑紫如緞,潔而有光;“藍繡球”開如繡球,藍色之冠;“趙粉”粉面桃花迎人笑,鬱郁芳香飄四野;“粉二喬”粉紫同株,雙嬌可愛;“魏紫”色紫淺淡多嬌豔,古老品種稱“花妃”;“嬌容三變”初開時碧綠,盛開時紅豔,將謝時素白,十日三變,堪稱奇品……菏澤也是中國最大的牡丹生產、科研、觀賞基地,牡丹的種植面積、科研培植、觀賞出口當稱世界之最。

在中國牡丹的大家族裡,菏澤牡丹現有近800個品種,經全國花協命名的600多個品種。傳統上分三類、十型和九大色系。花大、型美、色豔,是菏澤牡丹的顯著特點。古人曾用“花在盈尺”,形容其大;“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描述其形貌瑰麗。

菏澤牡丹有著濃厚的旅遊氛圍。明、清以來,菏澤牡丹甲於海內。清承德乾《過毛氏園》詩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見園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識面,幾多國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瀲灩應關花史情。坐久景閒心亦靜,綠楊深處傳流鶯。”由此詩可見,曹州亦是文人學士雅會品題之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即有兩篇寫及菏澤牡丹。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菏澤牡丹得到了長足得發展,與此相關的牡丹鄉旅遊業亦是盛況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外商,洽談生意,賞花旅遊,領略菏澤的風俗民情。

牡丹王的傳說。據說,在民國初年,趙樓村有一棵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王”,樹高丈二,花開數百朵,遠望紅霞一片,香氣襲人。曹州鎮守史為討好袁世凱,把“牡丹王”移栽到袁的公館裡,樹不久枯死。消息傳來,花鄉人悲痛欲絕,賦詩一首:“灌注心血百餘載,枯死異鄉刀剜心。”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曆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餘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佈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