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半最早源自十七字诗,这类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的边缘,遗忘的民间,关注聊史补丁

三句半最早源自十七字诗,这类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三句半

什么是“三句半”?先由3个人每人说一句话,再由第4个人接半句,这样的形式就叫“三句半”。这种文艺形式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短小精悍。而恶搞古诗词的三句半,想必诸君都听过不少,比如脍炙人口的《悯农》改编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有毒!”又如《登鹳雀楼》改编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有雾!”等等,最末尾的两个字往往是核心,极为风趣幽默。读起来因为前后意境反差极大,形成意料不到的效果,往往引人捧腹大笑。

而这种形式其实很早就有了,是由古代的“十七字诗”改变而来的。十七字诗,又叫做“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等。“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十七字诗”也因此而来。

下面举几个古时候的十七字诗为例来看看其奥妙。

三句半最早源自十七字诗,这类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祈雨

相传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个农民极为擅长十七字诗。有一天,因为天气大旱,多日无雨。当地太守多次求雨,均未有任何成效,依然不见一滴雨的到来。那农民便做了一首十七字诗: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有好事者向官府报告了这件事情。于是,太守立刻派人把这个农民抓进了衙门。太守见了农民,厉声呵斥道:大胆刁民,竟敢取笑太守。你是很擅长做十七字诗吗?那好,你就以“西坡”为题,给我作一首十七字诗,能做出好诗来,皮肉之苦就可以免了。(原来,此太守附庸风雅,自号“西坡”)。农民想了想,马上作出了一首十七字诗: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较:差多!

三句半最早源自十七字诗,这类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挨板子

太守听后大怒,还敢戏弄本官,胆大包天。令人责罚这个农民十八大板。偏偏这农民是个倔驴,他强忍住疼痛,又继续吟道:做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一听,更是怒不可遏,胆敢拿上书皇帝来要挟我,严惩。于是,将这个农民以诽谤之罪名发配湖北郧阳(当今十堰一带)。等到上路的那一天,唯有他失明的舅舅前来送行。两人相扶而泣。大哭一场之后,该农民诗兴又大发:发配赴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另外有一个著名的十七字诗,也很有意思。据记载,元末张士诚掌权之际,重用他的弟弟张士信。张士信其人厚颜无耻,荒淫无道。平时,总是和谄媚奸诈之徒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共议大事。经常欺上瞒下,狼狈为奸。于是,当时有人做了一首十七字诗赠给他: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黄、蔡、叶均在南京被处死,尸体吊在城门的木杆上长达一个月之久,真正成了“黄菜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