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近幾日,到處都是有關高考的消息。

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比如某地考點周邊將採取限制車輛通行、限制時段通行、禁止車輛停放等臨時交通管制措施;

再比如為做好高考期間各項交通安全保衛工作,確保高考安全順利進行,某交警分局提前謀劃、科學安排警力,全力以赴做好高考期間轄區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為考生出行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環境。

再比如6月5日,金某大隊主動聯繫愛心組織,為“愛心護考車輛”審驗把關。同時,對參加愛心護考車隊的駕駛員進行了安全警示教育,以保障考生的安全。

再比如某大隊提前謀劃,制定轄區考點的交通安全保障、應急措施,主動與考點負責人聯繫,掌握高考期間考點周圍交通管制的要求,提前確定好交通管制區域和管制時間。同時,對高考勤務合理安排,對交通管制及交通分流所需提示牌、警示錐筒及警戒帶等要提前作好準備,安排專人負責、備戰高考。

……

今天高考學子們是全社會的寵兒,全社會都在為高考考生們保駕護航……

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志願者“百城聯動,愛在高考”活動

與今天的考生們能就近考試、交通便利,能享受到全社會的寵愛相比,古代的考生們可沒那麼幸福和幸運。

古代的科舉能夠讓學子們一朝名揚天下、飛黃騰達,這一點宋真宗趙恆還親自為科舉考試寫出了流傳甚廣的廣告詞: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三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可是從隋朝到唐朝的一千三百多年間,京都從西安到南京,從南京再到開封,從開封再到北京,可進京趕考的一路風塵僕僕和艱辛危險都是相似的。

就讓我們從古人的文字記載中,去感受他們的艱辛和不易吧!

唐代,有位叫劉蛻的考生曾這樣記載:

“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裡。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

日行六十里,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道路……

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髮,田園變荒蕪。”

而到了清代,家住雲南中部嵩明縣的考生劉鳳騫,在趕考途中生病,當時的疲憊、期待、思鄉等複雜情緒被他用一首七律律詩記錄下來:

廿日無詩病轉加,強持斑管詠韶華。

春光滿眼花千樹,膏雨及時麥四涯。

目注燕京思報國,身遊鹿郡嘆離家。

甘霖遠被吾鄉否,回首煙雲萬里遐。

還有這樣的悲慘記載:光緒十五年(1889年),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州金砂村有兩兄弟名叫李承祜、李承祐,哥倆結伴進京趕考。不料,弟弟李承祐因受風寒剛到京城就一病不起,最終未參加考試就病死了。哥哥李承祜料理後事,扶柩回鄉,最終也未參加考試。

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當然,還有些考生家境富裕,路途自然也舒適了很多。

比如因“推””敲”而讓我們熟知的那個賈島,從老家河北省涿州前往西安趕考,一路是騎驢去的。

正是驢背上的安逸,才讓他在造訪好友李凝的幽居時還能有閒情雅緻去“推敲”,也因此成就了經典!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賈島《題李凝幽居》

而坐馬車,只有像出生官宦家庭的白居易這類考生才能享受。

白居易是一路策馬進京城趕考時才二十七歲,並且一舉中第,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進士。

白居易興奮得徹夜難眠,寫下意氣風發的《登第》。

十年常苦學,一上謬成名。

擢第未為貴,賀親方始榮。

時輩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

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而騎馬也是有風險的,明代的著名醫家江瓘的《名醫類案》曾這樣記載:

“入京師赴省試,過橋墜馬,右臂臼脫。昏迷不醒之際,幸好有路過的良醫救治,五日復常,遂得赴試”。

還有走水路趕考的更是悲慘!簡直就是用生命在趕考!

清代江蘇省崑山人龔煒曾描繪自己赴考一路中暑、暈船,因孱弱之軀最終只能半途折回,以至於“絕意名場”。湖南的考生們要到武昌去考試,途經洞庭湖時“屢遭覆溺”。

有一個叫丁治棠的四川人,曾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趕考。

他於1888年的陰曆12月20日坐船出發,23日到重慶後轉船到上海,再於上海去北京,終於在1889年的2月7日到達北京,耗費47天。1889年的4月26日他原路返程,於7月才回到重慶,一共耗時8個月。

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赴京趕考,可能就是生離死別。因此,送考也就充滿了離愁別緒:

碧雲天,黃花地,

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十年苦讀寒窗,中榜與落榜,更是天壤之別。

唐朝孟郊屢考不中,他的心情在《再下第》中可見一斑: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金榜題名後,寫下《登科後》的“春風得意馬蹄疾”: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一旦落榜,可不像今天的考生們這樣輕鬆:明年再考!

《柳梢青》是宋代的董德元在趕考落榜後寫下的,箇中滋味,可謂道盡:

滿腹文章,滿頭霜雪,滿面埃塵。

直至如今,別無收拾,只有清貧。

功名已是因循。

最懊恨、張巡李巡。

幾個明年,幾番好運,只是瞞人。

與古人的進京趕考相比,今天的高考學子們是多麼的幸福和幸運!

最後引用白巖松的話最為結尾:孩子,高考是你人生最好的捷徑,也是唯一的捷徑!社會上的現狀是,大多數混的比較好的人,都是擁有高學歷的,那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畢業的學生,即使回家種地,人家也能種出新花樣!年入百萬,因為人家懂技術,或者懂營銷,或者有人脈,而大多數不讀書的孩子在家種地,有的只有力氣!這都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高考不是唯一的一條路,但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

祝所有的高考考生們#逢考必過#,金榜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