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明:悬空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胡月明:悬空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 中评信用

近日,笔者受北京市相关机构委托,调研北京市艺术品市场。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多个艺术品经营区。发现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在问:市场何时能走出低谷?一位平时经营状况很好的画廊老板对笔者诉苦:连续两个月,一张画都没卖掉,这种情况在这家画廊的经营历程中,从未出现过。还有几个经营者半开玩笑:是不是应该出国旅游散心,反正也没有生意。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太弱了,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艺术品市场显得尤其脆弱。

究其缘由,是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没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如果对艺术品市场进行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艺术品消费市场、艺术品收藏市场和艺术品投资市场。消费、收藏、投资呈现依次递进的市场关联关系,艺术品消费市场是最基础的市场。但遗憾的是,我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恰恰没有培育起来,而直接进入了收藏与投资市场,呈现出“空中楼阁”的状态。一旦出现大一点的风浪,市场就可能跌落,很难东山再起。

胡月明:悬空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 中评信用

一、为何说中国艺术品市场是“悬空的”

自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近似于真空市场。主要原因有四:

1.国家经济困难,艺术品消费几乎空白。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经历长期战乱,吃饱穿暖成为首要民生目标;接连而来的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物质需求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文化艺术消费在中国家庭生活中近似于奢侈消费,只有零星人群才有心情、有闲钱消费艺术品。

2.国家的政治导向排斥艺术品消费。新中国成立以来,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政治纲领,加之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人们对艺术品的态度是敬而远之,避之不及。

3.垄断性的文物经营政策使国内文物艺术品消费呈现封闭状态。如果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外有别”的经营状态。文物艺术品经营的总体原则是国有垄断,文物收购是为了保证出口换汇,支援国家建设。国内民众无权购买文物艺术品,文物商店和友谊商店的文物只能用外汇人民币购买,基本封锁了国内民众购买文物艺术品的路径。

4.计划经济时代,缺乏艺术品自由交易市场。改革开放10年后,才出现艺术品自由交易市场,而主要交易渠道只有寥寥几家类似荣宝斋的画店,一般的艺术创作者没有合法的渠道交易其创作的艺术品。

因此,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四十年里,艺术品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或者说是真空的。但这四十年,恰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艺术品市场畸形发育和走向,这种影响在于没有形成艺术品消费的基础和习惯,割裂了艺术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艺术教育修养(美育教育)处于空白性的缺失状态,让大多数人对艺术品望而生畏。

20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萌芽期,北京开始出现画廊和艺术品拍卖活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出现,代表了民众参与艺术品市场时代的开启。笔者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市场崛起的标志是2004年央视经济频道《鉴宝》栏目的开播。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当时最火爆的娱乐节目《非常6+1》相仿佛,收视率在经济频道名列前茅。《鉴宝》节目的空前成功,带动和引发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开播艺术品节目的风潮,许多电视台都先后推出了诸多艺术品栏目。自此,艺术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但问题恰恰出现在艺术品媒体的导向之中。电视台为了争抢收视率,节目的导向开始落入俗套,为了刺激观众热情,多数节目开始渲染“淘宝”的情结,让大众意识到买艺术品可以迅速获得暴利。于是,在21世纪初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艺术品市场直接迈入了以收藏与投资为目标的市场层次。与此同期,艺术品拍卖更是风起云涌,仿佛亿元时代成为常态。自此,大众对艺术品市场的认识直接跳开了艺术品消费市场,对艺术品只关心投入与产出,艺术品投资和理财成为艺术品市场强劲发展的直接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忽略掉了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培育过程,直接跨入了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市场,缺少基础消费市场的支撑,成就了一个畸形的悬空市场。这样的市场一旦遭遇经济下行,就会出现硬着陆,大伤市场元气。

二、艺术品消费市场并不遥远

中国虽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但并非没有艺术品消费需求,且艺术品消费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1.逐步觉醒的国内艺术品消费人群

在新中国初期的四十年里,因为特殊的原因,大众对个性美的追求被大大地禁锢了。但是,大众对美的追求不会消逝,一旦具备了条件和环境,这种美的追求就会蓬勃而起。大众对美的追求是逐层递进的,递进的线路是:家居环境——生活环境——服饰——生活用品——生活方式——艺术品装饰——艺术品收藏——艺术品资产。

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生活环境的美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装修和城市环境美化两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家庭首先开始的是家具更新,沙发、衣柜的打制风潮席卷全国。这在体现民众意志方面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众开始追求生活之美了。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家居装修又开始成为风气,这显示出基础艺术消费时代的到来,家居装修已经成为风尚。客观地来评价,家居装修是中国家庭为艺术买单的集体行为,尽管在每个家庭平均约8万元人民币的装修开支中,纯粹的美术品、艺术品的开支占比不足10%,但其意义深远。客观的事实说明,中国家庭愿意参与艺术品消费。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和乡村也开始了环境美化建设,植树、公园、绿地、街道、卫生设施等等,规模空前,尽管艺术品的消费主要体现在城市雕塑方面,但清晰地反映出:艺术品消费时代开始了。

2.美育教育断层引发的问题

中国的50后、60后、70后三代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育教育,特殊的时代和政治环境,使得文化艺术教育成为不堪回首的尴尬,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艺术的隔膜。中国的特殊国情,造就了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高考的机制无情地封堵了80后、90后亲近艺术的道路,除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密接触艺术的机缘。中国的国情极为特殊,由于缺少了美育教育这门对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功课,使得国内大众对艺术品的喜爱和热情始终是朴素的和无序的,这也是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无法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

大众本来就缺乏对艺术品的认知,而艺术品投资理财的步伐又快了一些,使得许多人从认知上忽略了艺术品的本质功能(满足和提升精神生活需求),而直接把艺术品看作是理财的载体,一旦艺术品行情出现波折,就避之不及。有人说:“艺术品市场低迷的时候,是购买艺术品的最好时机”,但这句话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的,原因还是大家不知如何正确认识艺术品消费。

美育教育的断层,沙化了国内艺术品市场成长的土壤,全民的美育教育这堂课是必须补的。如果全民都对艺术品敬而远之,国内艺术品市场就会成为无根之木、空中楼阁。

3.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培育

笔者经常用吸烟的理论来形容文化艺术市场,如果一个人不吸烟,他就对香烟漠不关心,只是有时会对高档香烟的价格感到惊奇,仅此而已;如果一个人吸烟,就会知道香烟的类别、香烟的优劣;如果一个人是瘾君子,他就离不开香烟了,香烟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文化类的消费与香烟消费极其相似,如果一个人不亲近文化艺术,就不可能成为文化艺术的消费者,偶尔介入文化艺术消费,也只是关心投入产出的结果,根本不关心文化艺术本质。对于艺术品消费市场而言,如何让大众亲近艺术品才是重中之重。

笔者三年前在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开办了“北京皇城文化艺术大讲堂(后改为北京文化艺术大讲堂)”,三年来做了70次公益大讲堂,其结果是公司5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大讲堂观众。我们并非以功利心来开展美育教育,但事实表明,公众只有走近了艺术,才会积极地进行艺术消费。目前在北京,公益艺术讲堂、沙龙、品鉴会、体验式展览遍地开花,这种现象说明:我们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美育教育极为关键,文化艺术必须用推广方式营销,“推”是重要的过程。

在文化艺术教育方面,既然学校没有做好,社会就要做好,文化艺术组织更要做好,责无旁贷。不要囿于一城一地,面向社会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受益,他人受益,自己也会受益。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90后、00后三代人,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艺术教育。随着国家经济空前发展,家庭也富裕了,他们对文化艺术消费的欲望开始释放了,也许他们现在还买不起高价的艺术品,但他们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的消费者,这种潜力正是中国形成艺术品消费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希望所在。

4.经营者要调整经营思路

笔者经过对北京艺术品市场的调研,感慨颇多。北京798艺术区人满为患,旅游者、观光者摩肩接踵,这里艺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年青人成群结队,有欣欣向荣的感觉;同样在北京高碑店传统艺术区,几乎看不见年青人的身影;北京宋庄介于两者之间,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交叉其间,年青人并不是很多。艺术品必须与消费者需求相关联,而显然,谁抓住了年青人,谁就会抓住艺术品的消费市场。

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经营者愿意做收藏市场和投资市场,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必须意识到收藏与投资市场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在这一轮经济下行压力下,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高价艺术品市场。笔者判断,中国经济极有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经济滞长的行情,很难恢复到之前连续快速增长的局面。因此,经营者要有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举措,一味等待艺术品行情的暴涨,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经营者如果不及时调整思路,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者。

未来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会集中在艺术生活、文创产品、当代艺术、艺术品收藏、艺术生活方式五个领域,“艺术生活”是艺术品消费市场开始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当然,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市场依然会发展,但发展的方式会有大的调整,艺术品投资会收缩阵线,艺术精品会成为艺术品投资的主流产品。

任何市场都不能忽视消费者,要重新定位艺术品市场消费者的主流价值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未来,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流就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着革命化的转变,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年青消费者,对传统形式的艺术品没有太大的兴趣。尽管,我们很难评价这种价值观的是与非,但有一点,就是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漠视,应该引起艺术品经营者的高度关注。

三、莫让艺术品市场再受重创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品市场真正的起步期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期则是21世纪最初的10年。2011年,天津文交所引发的全国性的文交所整顿,严重冲击了艺术品投资市场。2013年起,艺术品投资基金泡沫逐个破灭,又一次重击艺术品投资市场,伴随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艺术品市场跌落低谷。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全行业的经营者认真思考。

1.急功近利导致市场屡遭重创

艺术品投资市场走到今天,有人把原因归咎于政府干涉,但实际上,参与者均难辞其咎。或许是因为民众普遍对艺术品缺乏全面的认知,或许是因为缺乏投资风险意识,但主要原因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投资悲剧的发生。

经营者潜在的主观意识就是能够多赚钱,在艺术品投资业务模式的设计上,刻意回避风险问题,总希望以侥幸的运气获得利益,缺少风险管控的保证,走一步,看一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在利益面前均被抛之脑后;而作为投资参与者的群众,只关心获得利益,至于买的、卖的是什么,根本不关心,赚钱就变本加厉,赔钱就找政府讨公道。其他的经营者只要看到某个模式有钱可赚,就会蜂拥而起,竞相效仿。这样的心态基础,怎么可能形成稳健发展的市场格局。

投资市场有其严肃性,不仅监管严格,信用严格,规则严格,还有规律无情。部分艺术品有增值功能,但也有增值限度,一旦超出增值限度就孕育了风险,这就是规律。笔者认识几位艺术品投资行业的佼佼者,谈起商业模式,头头是道;谈起风险,便眼神飘忽,闪烁其词。笔者肯定他们思维灵活,勇于创新,但正是这些人封堵了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之路。面对风险,所有人都明白,所有人都刻意回避,所有人都期望属于自己那份侥幸!这样的投资市场能看到希望吗?

2.诚信经营步履艰难

市场经济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其基石就是诚信和信用。诚信的问题不仅困扰艺术品市场,也困扰其他行业的市场,但其对艺术品市场的危害尤甚。有人形容艺术品市场的水“深”且“浑”,这个比方还是很形象的。“深”说的是艺术品的鉴赏需要专业知识和水平,以及行业有许多门道和规则;“浑”说的是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很难搞的一清二白。艺术品市场确实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能成为不诚信的理由。

假东西、假拍、拍假、假证书、假专家、假故事、假新闻等等,搅得市场乌烟瘴气,许多艺术品市场消费者愤然离场。不诚信、不守信用、没有行业操守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痼疾。经营者要意识到: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是小众市场,如果消费者人人受伤,这个市场还能持续吗?更有甚者,一批别有用心的人士,为假站台,借助舆论和平台,形成公开为假品正名的帮凶。这样的市场需要消费者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走进来、承受起来、留存下来。部分不诚信经营者浑水摸鱼,甚嚣尘上,严重伤害了这个本应该带给人们精神愉悦的市场。

尽管文化部实施了《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加大了艺术品市场执法监督的力度,但这个行业还需要经营者自觉维护秩序。通过信用机制的建设,挤出害群之马,还一个清明的市场环境。

完整的艺术品市场体系需要合理的市场架构,艺术品市场犹如一个金字塔,下端是深厚的艺术品消费市场,中端是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端是艺术品资本市场。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天生不足,导致艺术品市场整体起伏跌宕,亟需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的富足、艺术品市场高价泡沫的破灭,以及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艺术品消费市场一定会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