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東臺童謠,流傳深遠、簡單易學,朗朗上口。它是東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由一代代東臺人口耳相傳在兒童中傳唱的,其語調有著濃厚的方言特色,讀起來詼諧幽默、音節和諧,其形式簡短,讓人在感悟中妙趣橫生。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東臺童謠是是一種和諧簡短的歌謠,沒有固定的樂譜、音節,它在古代還有其它的叫法,如“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小兒語”等,叫法上雖然不同,但其內容都是一樣的。東臺童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是作為家長對孩子最早的啟蒙教育,由於時代在不斷髮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就很少有家長再教孩子唱童謠了,取而代之的是背唐詩、唱兒歌了,兒童們也就很少能有那種一起玩耍唱童謠,那種鄉土氣息濃郁的稚趣了。現在,好多東臺童謠也在漸漸的流失,蒐集、整理這些童謠也就成為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和保護,東臺童謠是東臺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根據兒童的特點所創作的歌謠,它主要有著以下幾個特徵: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

東臺童謠是在乳兒的搖籃旁伴著母親的吟唱而進入兒童生活中的。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感知到模仿,最終學會誦唱童謠,並從中獲得審美享受。童謠的內容往往十分顯淺,易為幼兒所理解,或單純集中地描摹、敘述事件,或於簡潔有趣的韻語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如:“唐僧騎馬咚徠個咚,後面跟著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後面跟著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後面跟著個沙和尚,沙和尚,挑擔籮,後面跟著個老妖婆,老妖婆,真真壞,騙了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塗,多虧孫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舉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滅光!”像這個童謠就是在淺顯的讀唱中,通俗的敘述《西遊記》中的故事。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童謠的內容想象豐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簡短,結構劃一。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還比較單純,又限於口耳相傳,因此,童謠的篇幅一般都短小精巧,結構單純而不復雜。常見童謠,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當然也有較長的。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單純,自然就易學易唱。如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個,讓我數一數,一二三四五”像這樣的童謠讀起來就比較有情趣。還有如“要得有,慢慢守;要得好,到臨了”這種童謠讀來雖然比較簡短,但富有哲理。“賴學精,炒麵筋,炒不熟,買塊肉,肉不爛,買個蛋,蛋不圓,買個球,球不稱,買盞燈,燈不點,賴學精不要臉。”通過豐富的想象,教育孩子不能去逃學。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童謠語言活潑,富於音韻,琅琅上口。

童謠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遊戲方式來實現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適宜誦唱,並能與遊戲過程相配合,必須呈現出鮮明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幼兒好動,又處於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階段,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童謠語言可以引起幼兒的美感、愉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如,“城門城門幾擔高?三十六擔高。騎白馬,擓彎刀,走進城門砍一刀。”這是一首在遊戲中唱的兒歌。遊戲是這樣設計的:一群孩子拉成圈兒,依次通過由兩個孩子雙手相握並高舉雙臂而形成的門洞。孩子會以唱這首歌開始,並設法穿過由兩人把守的門洞。守衛會在最後唱“砍一刀”的時候迅速按節奏壓下胳膊,以扣押住沒來得及跑出去的孩子作為俘虜,以捉住的俘虜,代替自己作為守衛,而新守衛必須再捉住別的孩子來替換自己。這個遊戲可以提高孩子的行動敏捷程度,鍛鍊他們的攻防能力,對孩子的智力與身體技能都能有很好的訓練,過去小學學生在課間休息時經常做的。“炒銀豆,炒豇豆,炒到八哥翻跟頭,奶奶在家裡擇豇豆,爹爹在家來齕骨頭,爺爺(叔叔)在家的翻跟頭,翻幾個(guo,過音)?翻(隨便說一個數字)個(guo,過音),一、二、……”

注:這是兩個小朋友手拉手,同時一起把手轉過頭,需要轉身仰頭朝天,手不鬆開。同時唱這個童謠,翻一個,數一下。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童謠的流傳區域不一,經過不斷改編,形成所讀內容多樣化。

東臺童謠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於所處的區域不同,在成年人的不斷改編中,其所唱的內容也就多樣化,但無論怎樣改編,其讀起來都必須朗朗上口,通俗易學。如,

“拗磨郎,牽磨郎,一包果子一包糖,送我家寶寶上書房,書房門不開,送你上大街;大街不準跑,送你上狹橋,狹橋上有個洞,一掉轟哩隆。拍拍心,不惹驚;拍拍腿,不惹鬼。”還有這樣唱法的:“舅滿堂,屋滿堂,送恩家小兒(可代入2個字的人名)上學堂,一包果子,一包糖,糖把先生吃,果子把恩家小兒吃。”很顯然,這樣的童謠在傳唱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改編。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童謠具有很強的啟蒙教育意義。

這主要體現在智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和品德教育這幾項,對兒童的啟蒙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智識教育,主要是因為兒童的知識淺薄,生活經驗有限,而兒歌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描述一般生活情景、民俗節慶的祝賀,或者是自然景觀,甚至是關於魚蟲鳥獸、花草樹木、色彩數字等的想象情節,不但生動有趣,合乎兒童胃口,而且題材包羅萬象,更能滿足兒童好奇的心理。因此,兒童可以從童謠中,獲取新的經驗和知識。如“早起三光,黯(晚)起三慌(或荒)”,就是教育兒童不要貪睡,要懂得勤奮。 “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熱鬧。耍龍燈,踩高蹺,包包子,蒸方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爺爺樂得鬍子翹”,這首童謠就包含了東臺春節的民俗在裡面。

說起情趣教育,我們知道兒歌的內容,特別重視情感和趣味,能夠陶冶兒童性情,變化兒童的氣質,使他們養成活潑、爽朗、優雅、天真的性格。 如“瘌頭瘌頭,瘌到高郵,高郵打酒,瘌到港口,港口賣爪,瘌到興化,興化掛牌,瘌到東臺,東臺失火,燙阿瘌子大屁股”

,讀起來就讓人忍俊不禁,妙趣橫生。

童謠有著文學教育意義,它豐富了兒童的字彙,增強了兒童的表達能力。童謠中的詞句,通常是淺白而簡練的。由於淺白,使兒童容易瞭解其中的意思,領略其中的情趣,欣賞其中的意境,並很快地學會新的語彙;由於簡練,使兒童容易學到生動優美的句子,無形中增強了兒童語文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地說,兒童的語言能力,都是從簡單的語彙慢慢累積而培養起來的,他們不但從吸收到的各類語彙中擴充了知識的領域,更從這些語彙中的運用中增強了聯想及敘述的能力。如“拉大鋸,扯大鋸,婆奶奶家來唱大戲。帶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寶寶去。不讓去,也得去,騎著洋馬趕上去。”

有些童謠有著很強的品德教育,讓兒童在傳唱的過程中,品行得到不斷提升,不但能適應兒童身心的發展和需要,充實兒童的涵養,如“我家小兒郎,揹包上學堂,下雨不逃學,困難自嘎扛。書是好夥伴,學問腦中裝,用勤來補拙,照樣有名堂。今日多努力,明天出模樣,十年寒窗苦,只為臥龍藏。我家小兒郎,揹包上學堂,不去躲懶學,只求技能長,勤儉又節約,幸福又茁壯。積跬至千里,小溪匯海洋,竿頭有進步,登高更遠望。作業不走樣,從小美名揚”

,就是教育兒童要有好的品德。“毛巾長,毛巾方,小小毛巾真漂亮。我用毛巾來洗臉,臉兒白白手不髒。毛巾長,毛巾方,小小毛巾真漂亮。我用毛巾來洗澡,乾乾淨淨身體壯”,讓兒童在誦讀童謠的過程中,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從小做到講衛生。

東臺童謠這一古老的藝術表達形式,影響了一代代人,也充實了家鄉的藝術園地,蒐集整理這些童謠有著積極意義。它讓孩子們在學習、認識童謠的同時,瞭解到我們家鄉一些傳統的民風習俗、生活常識。我們要把東臺童謠傳承延續下去,讓東臺童謠發出它綺麗、炫目的光芒。

章國榮,男,1971年出生,職業廚師,東臺市民俗學會秘書長,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研究海鹽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在國家、省、市等雜誌期刊發表文章二百多篇,多篇論文在國內高校期刊發表。先後獲得“東臺好人”、“東臺市優秀志願者”、“江蘇省德藝雙馨廚師”、“江蘇省優秀志願者”等稱號。

妙趣橫生的東臺童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