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關於歷史科普類節目,經常會讓人有一個擔憂,怕看著看著,節目就無以為繼了。拿此類節目的代表《百家講壇》來說,已是今時不同往日,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講師,如今也已經不在節目講課了。

看多了,我也會自個兒尋思它們延長節目壽命的辦法,想來想去,其實無非是四個字:求新求變。觀眾和大眾的喜好時刻在變,做面向大眾的歷史科普,節目本身要是不變,那就會被大眾所拋棄。

因此去年我比較關注《王者歷史課》這個節目,它的新意在於,這是由遊戲公司跨界做的歷史科普,這種形式很新鮮,吸引我看了下去。節目好是好,但我仍然會有一些擔憂。誰知道這是不是天美工作室為了應付去年的公關危機,暫時推出去的擋箭牌?很有可能做完樣子,播完一季後,說沒就沒了。

而天美並沒有讓我失望:在《王者歷史課》第一季完結後,還一直聽到和它相關的消息。例如聯合中青視訊推出了《王者歷史課走進校園》的活動,去北大、武大這些相對有代表性的高校,請譚軍、侯仰軍、鄭文寶、趙小剛等文化名人辦了六場線下的校園文化講座。

最近《王者歷史課》第二季如期開播,除了一直延續的線上視頻與線下講座,還提出了矩陣式傳播的概念,相較於第一季內容進行了全面升級。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王者歷史課第二季的矩陣式內容圖

在我看來,天美工作室的這些事,其實傳達出了幾個信號:

第一,天美工作室是真的重視《王者歷史課》和各種文創,不是拿它們來應付了事,不是隻做一時的權宜之計;

第二,《王者歷史課》本身也是真的有效果,觀眾願意看,實打實的播放量才是延續下一季的前提。

第三點,是我陸續看完第二季已經播出的前幾集後,得出來的結論——我確信天美和節目組是用心在做,希望將這一節目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因為節目組確實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努力在求變。

為什麼喜歡天美請來的歷史老師

《王者歷史課》第二季其中的五位老師,分別是紀連海、趙冬梅、趙玉平、蒙曼、於賡哲,對我們這群當年愛看《百家講壇》的觀眾而言,可謂耳熟能詳。

拿第二季第一集的講師紀連海老師來說,紀老師何許人也?他瘦長臉、公鴨嗓、一口京片子,不客氣地說,長相和聲音都不符合大眾審美。他自個兒也自嘲過:當皇家待衛一定不能難看,不然皇上會覺得噁心,像自己這樣的就不行。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比之《百家講壇》時期,紀老師的主要變化大約就是多了一頭白髮

但他是《百家講壇》眾多講師中特色最鮮明的一位,節目的鼎盛有他的功勞。紀老師是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歷史教師,講課說到激動處,總愛手舞足蹈,很喜感,也很吸引人。他講和珅,當年創造了《百家講壇》單集最高收視率,至今無人打破。

除紀老師外,趙冬梅、趙玉平、蒙曼、於賡哲幾位老師無一不是多次登上《百家講壇》的歷史大咖,是他們撐起了這一節目的鼎盛時期。

換言之,名氣倒不是關鍵。而節目組的千里挑一,最終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天美工作室為什麼選他們?

這個問題可春秋了,內裡的意思其實是:《百家講壇》請的都是知名學者、教授、博士,再不濟也是大學老師,為什麼請紀連海一箇中學老師來講呢?這問得相當之含蓄,紀老師要是入了套,說點捧自己的話來,沒準也會鬧笑話。

但紀老師清醒得很,他大意說,《百家講壇》是個面向大眾的節目,不是象牙塔,而大眾的歷史水平,是截至九年義務教育,中學教師才是最懂得他們的認知方向,懂得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把講課的內容傳遞出去,這才是親民。

所以說,在面向大眾講歷史課的領域裡,他們才是專家。天美工作室請這樣一批“親切的專家”,我個人理解,是把《王者歷史課》更往大眾的領域推進一步,不居高臨下,而是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於老師的微博頭像,萌不萌

我還聽說,於賡哲老師的學生愛把他叫做“萌教授”,因為於老師上課愛開玩笑。“萌教授”三個字背後,其實就是於老師教學效果好的體現,“萌教授”聽上去有些好笑,但簡直可說是專業的證明。

說到專業,我們再看《王者歷史課》第二季第二集,節目組演了一出真人小劇場,剛演完,趙冬梅老師就噼裡啪啦地指出箇中錯誤。在做面向大眾的歷史節目時,出於各種考慮,在知識點上未必能做到十全十美。

趙玉平老師曾用一個比喻描述這些情景劇的意義,說這是讓情景劇先鬆土,然後老師再播種的關係,情景劇“歪打”了,老師還得補充“正著”一下。這是相當精妙的比喻,也充分認識了問題,想解決問題。

想當年,我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年過半百,鄉音實在難改,很多字的讀法會念錯,但他們懂怎麼教書,怎麼幫學生更快、更好地識字。一個道理。

而《王者榮耀》走進校園活動請來的歷史文化名人也是一樣。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是因為《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炮走紅的“網紅段子手”,他說真話、講道理、金句多,觀眾愛看。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只有愛看了,才能看進去,才能學到點什麼。

就此我們可以看到,天美工作室不僅想做“面向大眾”的歷史科普節目與線下講座,更要做“貼近大眾”的節目與講座。

《百家講壇》當年的一大問題就是,講了那麼多課,選題越來越窄,越來越不大眾,而《王者歷史課》還有許多優勢可以彌補這個問題,比如第二季的新形式。

為什麼欣賞天美選擇的文創態度

去年年末,天美工作室冠名了一部文化公益紀錄片系列,叫《百心百匠》。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當時冠名的口號,“王者匠心,榮耀傳承”

現在都說日本有職人、匠人精神,其實中國民間也多了去了,這部紀錄片講的就是那些匠人,拍攝模式則是請一些名人明星,拜師民間非遺匠人,躬身俯首,身體力行感受傳統技藝傳統的魅力。

節目播出後,網上有些針對節目模式的批評,認為應該“踏踏實實得拍成一部追尋匠心的紀錄片”,而沒必要採用明星走訪的“形式主義”。

但我的想法是,這麼做又有什麼壞處?天美的《王者歷史課》請四位受年輕人喜愛的年輕人,在課上做學生,也是一個道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絕不是壞事,何樂而不為?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請四位受年輕人喜愛的年輕人在課上做學生

《百家講壇》當年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講師只在上面講,聽課的學生(觀眾)在下面聽,但一言不發,神情肅穆,這就過於嚴謹、死板。我看《王者歷史課》第二季就不一樣,它更側重於“師生互動性”。

“交互”,電子遊戲最核心的特徵,天美工作室看來也很熟悉。《王者歷史課》某種意義上也是遊戲化的課堂。這樣的課程才對學生的胃口,加之紀老師等“親切的專家”知道學生喜歡什麼,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從年輕人中來,到年輕人中去,在課堂上就能有一個良性循環。

而《王者歷史課》第二季的矩陣式傳播也是按照這一思路在踐行。走進校園的歷史文化名人講座,訴說正史的有趣圖文漫畫,解讀歷史引發思考的廣播劇內容,無一不是在力求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和他們進行互動,引起他們對歷史的興趣。通過線上、線下多重的互動,遊戲,這種互聯網催生的文化演繹形式,正在讓傳統文化前所未有的鮮活起來。

從《王者歷史課》看天美工作室的文創之路

天美工作室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

為什麼欣賞天美的文創舉措

許多朋友一想到天美,就是《王者榮耀》。《王者榮耀》確實是天美的代表作,但據我的觀察和了解,除遊戲外,天美在文創方面也做了很多上心的工作,我也覺得他們做得有效、有意義。

無論是《王者歷史課》,還是進校園線下講座。理論上,我其實欣賞任何一個遊戲工作室承擔起社會責任,做一些文創方面的舉措。之所以尤其欣賞天美,一方面是我本身就愛看他們的節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天美最為堅持不懈。

天美工作室在旗下游戲中,植入過很多我國曆史文化的元素,比如《王者榮耀》的霸王別姬、遊園驚夢皮膚,但沒有止於做遊戲、賣皮膚這一步。

天美的一些文創舉措,比如與敦煌的合作,確實保護了敦煌文化;公益活動“長城你造不造?”,又保護了長城歷史文物;《王者歷史課》與進校園線下講座則是實實在在有利於我們的教育。

歸根結底,天美為什麼要持續做這些文創舉措?這是一個遊戲工作室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也側面體現了他們的創新力,除了遊戲,天美可以做更多,還能有始有終地做下去。而這些“更多”與“有始有終”,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有人文精神,符合國內領軍遊戲工作室的形象與擔當。

說白了,從宣傳方式來說,哪怕我明知這都是天美工作室做的廣告,但也是我非常欣賞的好事。還是那句話,何樂而不為呢?

我聽說趙冬梅老師之所以能來參加《王者歷史課》,幕後還有一個小插曲。據說,趙老師來之前問過她16歲的兒子。她兒子說《王者榮耀》在年輕人中影響深遠,趙老師能去講一講課,他覺得還不錯。所以趙老師就來了。

這個小故事在我眼裡,有著莫大的意義:一個從年輕人出發、反過來又最終作用於年輕人的節目,讓我看到天美工作室確實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如果之前看第一季時還有顧慮,那天美工作室正用自己不斷的文創舉措,來逐漸向大眾證明,它做文創,並非只是泛泛而談。《王者榮耀》會繼續走進校園,第二季的《王者歷史課》,也可以安心地看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