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農業”,讓農業也能共享,把“開心農場“搬到現實生活

農業中的共享經濟

“認養農業”是近年來新興的農事增值發展模式。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優質農產品走向市民餐桌最後一公里的障礙,實現土地對餐桌的直接對接。

“認養農業”,讓農業也能共享,把“開心農場“搬到現實生活

案例

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新立鎮,他們就瞅準了“認養農業”的發展潛能,實行“農旅雙鏈,共同發展”模式,既將農業認養開展得如火如荼,又使鎮內的全域鄉村遊環境清新宜人。

新立鎮的認養農業和旅遊業深度融合,渾然一體。外地人花費5500元就可以到新立鎮認養基地認養一畝地,也可以按地塊大小認養農民家的菜地,然後在手機上安裝APP軟件,通過認養基地在各個項目區安裝的高清攝像頭,24小時監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查看水稻、蔬菜等農作物的長勢。

除了認養水稻、蔬菜外,外地遊客還可以品嚐與認養相關的米酒、雞蛋和豬肉,一飽口福。冬季嚴寒,東北的大田要撂荒4個月左右。新立鎮將農業與旅遊業有機結合後,嘗試在稻田澆冰場,開展冬季冰雪遊項目,本地村民就此告別“貓冬”生活,開始與外地遊客共享四季旅遊。

“認養農業”,讓農業也能共享,把“開心農場“搬到現實生活

“認養農業”讓農業不再具有第一產業的屬性,它還可以與旅遊、與養老、與文化等產業進行深入互動,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以體驗、互動項目為賣點,將自己的特色農產品、旅遊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包裝,為認養客戶提供了個性化選擇,千方百計讓“客戶必然成為遊客,遊客晉升為客戶”,使更多的群眾和消費者受益。

與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不同,“互聯網+認養農業”給消費者提供的是放心糧食產品,生產者不用市場調研,不愁糧食賣不出去,體現了“互聯網+認養農業”的獨特優勢。從實踐看,認養農業不僅給農村帶來了客流、信息流、資金流,也徹底解決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增收的核心問題,更重要的是認養農業模式推動了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