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裡藏針的致美

原文@撈月亮的貓 載於中讀App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人生,就像一幅繡品:紋樣清雅澹淨,佈局空疏有致,但若翻過布底,下面全是錯綜複雜,糾纏不清的針腳,偶爾藏著半截忘了拔的針,碰到了,便是猝不及防的痛。

和別人不同,我認識是枝裕和是從他的書開始,在看小說《步履不停》的間歇,又看了他執導的電影《海街日記》。藝術創作總有相通之處,寫小說與拍電影其實很相似,同樣要鋪陳敘事結構,塑造情節衝突、人物弧光,文字跌宕縱橫之間就如鏡頭忽遠忽近,把世界的至巨至微都一一呈現在觀者眼底。而是枝裕和,無論是他的筆抑或鏡頭,都如一根針,時而繡出歲月靜好的光景,讓你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時而在最柔軟綿密的部位戳你一針,讓你冷不防地呼痛落淚;甚至有時化針為仞,剖開人性的層層幽暗,讓你看見人生那滿目瘡痍的荒涼底色。

是枝裕和 | 綿裡藏針的致美

在《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構建了一所盛夏裡的舊式庭院,一次家庭聚會,主角橫山良多帶著新婚妻子和繼子回到湘南老家,迎接他們的是父母親,姐姐一家子。一家人喝冰凍的麥茶,吃井水沁涼的西瓜,炸玉米天婦羅,聊天拌嘴,談論著生活瑣事,這些瑣事漸漸編織出這個家庭最大的傷痛—良多的哥哥純平之死。

純平的英年早逝如一根線頭,牽扯出家中每個人被傷痛扭曲後心靈上的缺憾與晦暗,母親哀傷背後的殘忍,父親的冷漠固執,姐姐的自私算計,包括良多自己的懦弱任性。與這一切交織前進的是夏日裡庭院的美麗景緻,蔥蘢的綠蔭、緋色的百日紅、屋簷下的細碎光影。生活的如常把人生的無常掩蓋了,人性的複雜隱藏在家庭溫情的布面下,是枝裕和把它掀開一小角,讓我們聽見底下的無聲嘶吼與撕裂。

故作平靜的壓抑令人窒息,家人的缺點更令人無奈,何況自己也面臨生存壓力,於是主角良多選擇遠離家庭,對父母的痛苦視而不見來逃避現實。父親一直對純平死時自己還忙於工作感到自責悔恨,良多與母親瞭解父親的心情,卻袖手旁觀,母親甚至時不時藉此來挖苦父親。良多對此剖析道:“當時的我和母親當然不可能察覺到那麼多。光是自己的感情就快讓我們承受不住了。我甚至是下意識地不去面對它,當作什麼都沒看到。”

不去面對,當做什麼都沒看到,便是良多對待父親痛楚的態度。當命運的巨拳迎面打來時,人會被打懵,打趴下,光是體味自己身上的哀傷已經花光全部力氣,根本無暇顧及他人,即便是至親。或許偶然會意識到自己的懦弱自私,但亦無力改變,從而產生另一種良心折磨,在雙重痛苦的夾擊下,原本善良的人也會變得面目猙獰,人格扭曲。

因此,不僅是良多心態失衡,母親也是,而且更極端。她為了報復被純平救起的少年良雄(純平因此而死),15年來每到純平的忌日都要叫良雄上門,以欣賞他在純平遺像前備受煎熬的模樣,而且打算一直繼續下去,只有看見良雄痛苦才能令她內心稍覺快意。良多嘗試勸阻母親,被她反駁道:“就算我們讓那孩子一年痛苦個一次,也不至於遭天譴……”良多隻能暗自嘆息:“她的悲傷已經隨著時間發酵,腐爛,成了連親人也無法認同的樣貌。”

這種對人性的解構,對創傷摧毀心靈的描寫,是枝裕和進行得無聲無息,剋制並凝鍊,但在讀者心中引發的震盪卻是巨大的,簡直是於無聲處聽驚雷,思之可恐可怖。然而真正的“驚雷”,是良多在父母離世後,回憶起當日以厭煩心情看待的父母的種種,突然驚醒,自己一直是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年華老去,卻無動於衷,即使意識到他們有天終將逝去,也什麼都沒有做,直至他們的衰老和死亡與自己沒有發生一點聯繫。他不禁想:如果當初我……現在就不會……

但人生哪有這麼多如果當初?時間的長路有去無回,許多事都是“當時只道是尋常”,過去了就過去了,只是待回頭再看,那些彼時看似尋常甚至厭煩的瞬間,往往是命運對我們的預警--珍惜,珍惜,再珍惜!不過,到想明白這點時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才有了書本封面上痛徹心扉的那句:“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在《步履不停》電影的創作期間,是枝裕和的母親去世,他按照電影的脈絡寫下同名小說,把自己對母親及家人的未盡之言,未表之情,未竟之心都注入書中。如果說,《步履不停》是他對人生種種來不及的抱憾,那麼之後拍攝的《海街日記》更像是在彌補這種遺憾,或者說是治癒。

《海街日記》講述的也是一個缺失的家庭,鎌倉的三姐妹,從小被離異的父母拋棄,三人住在外婆留下的老宅中。在父親的葬禮上,她們見到同父異母的四妹,四妹的生母早年已離世,大姐便決定把她接回家同住。劇情圍繞四姐妹的日常生活鋪開,鏡頭依舊充滿是枝裕和式的美學表達,清新得過曝的天空,鎌倉的海與櫻,褪色的老宅與梅樹,簷角風鈴聲聲清脆……四姐妹做飯釀酒,看春日落櫻繽紛,夏夜煙火璀璨,那些相愛別離,生死倏忽的故事就在流水般的日子裡隱秘潛行。

是枝裕和 | 綿裡藏針的致美

海街的情緒看似比《步履不停》更淺淡,但在我看來,其實處處都是對撕裂的傷口再縫補的惻隱。電影一開始,姨婆就收養四妹的事勸大姐香田幸,養個孩子非常辛苦,何況還是當初破壞自己家庭的人的女兒?大姐回答事情和四妹沒關係,那時候她還沒出世。姨婆嘆氣:“那你又要晚幾年出嫁。”結果一語中籖,大姐後來真的因此結束戀情。

為什麼要收養四妹?大姐一開始其實並沒想得很清楚,或是在四妹身上看到自己和妹妹們當日孤苦無依的影子,或是因為四妹帶來關於父親的記憶,又或許只是簡單的血緣羈絆。但無論何種,大姐都不願看到自己受過的不幸在四妹身上重演,她選擇收養四妹,其實是選擇終結,終結上一代的悲劇,終結傷害的延續。大姐的做法與《步履不停》中的母親截然不同,沒有報復,更沒有任由自己被悲傷淹沒吞噬,而是直面生活,繼續前行。

四妹的到來,代表新的生命闖進了三姐妹原本平靜的生活,家庭成員之間會發生何種影響、變化?是枝裕和用了幾種食物來為觀眾揭示箇中進程。姐姐們做的沙丁魚蓋飯,四妹發現和父親以前做的如出一轍,才恍然明白原來父親一直在懷戀家鄉的味道。雖然當時自己還未見過姐姐們,但這種來自血緣深處的味道早已把她們隔空聯繫起來。還有三姐做的魚糕咖喱飯,勾起四妹對父親喜歡釣魚的回憶,三姐才得以知道,自己喜歡釣魚是來自父親的遺傳。她開心得像是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秘密,關於自己從何而來,因何如此的疑問終於得到解答。

是枝裕和 | 綿裡藏針的致美

一個人的口味、愛好、習慣裡烙印著先輩的基因符號,四姐妹因著食物發現彼此更深層的聯結,情感在一日三餐,四季流轉中悄然加深,隱傷也被親情之手溫柔撫慰。是枝裕和把這份隱秘而深刻的關係處理得極為巧妙。

對東亞民族來說,飲食總是和家庭劃上等號,鄉味代表著鄉愁,口味習慣代表著家族成員的共同記憶,有時大腦會忘卻自己的來處,但深植於腸胃的記憶不會。是枝裕和抓住這個特點,擅長用料理場面來表達人物情緒、家庭關係,甚至是衝突。

是枝裕和 | 綿裡藏針的致美

這一段的臺詞和鏡頭都很平淡,卻有舉重若輕,筆力萬鈞之勢,兩代人長久以來的恩怨糾結,都藉著梅子酒共同的味道記憶而消解。那些心底的傷痕,說不出的話語就像原本酸澀的酒液,被歲月與理解沉澱,化為醇美佳釀,在初夏的陽光裡色澤動人。歷久彌新的何止是酒?還有化不開的親情。

相比於《步履不停》中的各種來不及,《海街日記》呈現的是各種“幸好,來得及。”,像是是枝裕和對家庭關係另一個角度的探討,另一種可能性的假設,或者是對遺憾有意無意的補償。兩部作品,猶如並蒂的兩生花結出不同的果子,讓觀眾在對照中體會出不同的人生況味。

家庭、人性、情感一直是是枝裕和作品關懷的主旨,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單位,也是社會的縮影,東方民族的社會帶有含蓄隱忍的共性,但隱忍之下的又是什麼?是枝裕和用不動聲色的姿態替我們掀開這底下的秘密,以東方的價值觀呈現出人心的幽微與裂痕,時而溫柔縫補,時而嚴肅地提出批評、警示。正如電影雜誌對他的評價:“這仿似昆蟲觸角的精準和敏銳,源於他對人性的關懷與勇敢介入。他重新回到人的影像、思考人的問題,這是電影的堅持—這堅持在是枝裕和身上的展現方式,就是不斷地作出某種恬靜的批判。”

文藝作品是現實世界的觀照,光明黑暗,美好殘酷,慰藉批判,是枝裕和行走在兩者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展現出散文詩般的美感與紀錄片般的冷靜。所以,觀讀是枝裕和的作品,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不知道在哪個輕柔的地方,就藏著他直擊心靈的一根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