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丨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研究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2016 年12 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習主席的講話重點指出,應結合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2017 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可見,通識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必須以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為基礎。

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通用的一種教育模式,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它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推廣。在引進和借鑑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的過程中,由於中、美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而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有所創新。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 • 萊文教授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做了題為“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的主題演講,萊文校長指出,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對中國教育發展具有借鑑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每一種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適應性,通識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在美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教育模式,對於中國而言,是一種在異域文化當中所發展起來的全新教育理念,不加變動而全部照搬到中國文化當中去是很難成功的。因此,在中國借鑑美國的通識教育模式,必須具有中國的特色,將這種教育模式移植過來必須進行改革,而這種改革必須是一個漸進、創新和適應的過程,而非一個生搬硬套的過程”。

經過20 年的發展,中國大學從理論到實踐對通識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毋庸諱言,目前各大學的通識教育實施情況並不十分樂觀,許多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流於表面,難以深入下去。總體而言,當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各層次高校通識教育模式趨同。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使學生具備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高雅情趣,這是被各高校普遍認同的通識教育理念。但是,由於歷史傳統、學校水平和學校類別的差異,各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論什麼層次、什麼類型的高校都採用同樣的通識教育模式。各高校應該探索適應本校實際、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比如,目前中國研究型大學主要採取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模式推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模式對學科的綜合性、教師的知識面及跨學科教學水平要求都極高,但是許多單科性大學、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甚至少數高職高專也仿效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模式推行通識教育,這就不免有東施效顰之嫌,其實施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未考慮通識教育實施背景差異,照搬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模式。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除了教育政策本身的影響之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響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施和發展必然受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等背景因素的影響。

中、美兩國的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迥異。這些差異決定了我們在推行通識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具體地考量,不能盲目照搬美國的模式。有些高水平大學可以採納美國大學的完全通識教育模式,而大部分高校因為不具備實行完全通識教育模式的條件,可能更適合採取通專並重的通識教育模式。

另外,美國通識教育歷史悠久,通識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識教育教師本身都是在通識教育的模式中培養出來的,其知識面相對廣闊,跨學科教學能力較強,再加上美國大學教授的合作性較強,因此,核心課程模式在美國大學實施順利。而中國長期以來推行的都是蘇聯的專業教育模式,教師知識面相對狹窄,通識教育教學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即使是在一些研究型大學,在推行美國的核心課程模式時,教師自身通識教育的侷限性,也影響了核心通識課程的實施效果。同時,中國大學的教師習慣於各自為戰,團隊合作教學意識較差,因此,美國廣泛採用的核心課程模式在中國實施的效果並不理想。

再有,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生規模與生師比都遠大於美國,特別是與美國私立大學相比,兩國高校學生規模差異尤為明顯。中國大部分高校都參照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模式對本校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但哈佛大學在校本科生總數僅1 萬人,班級人數普遍較少,小班教學、課堂討論等通識課程教學方式都能夠順利開展;但是中國高校班級規模普遍較大,通識課常常“人滿為患”,通識課教學只能採取大班講授的形式進行,並且由於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把通識教育課程當作營養學分,很多學生上課不積極參與互動,當然大班講授的形式也不便人人參與互動,因此,核心課程模式在中國推行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那麼,中國、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背景有哪些差異?如何探索適合不同層次學校特點的通識教育模式?中國大學在探索通識教育模式中有哪些嘗試?

這些問題將是本書力圖解決的主要問題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書中一些關於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

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主要源於對美國通識教育模式的引進和借鑑,但由於中美兩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背景的差異,中美大學實施的通識教育有所不同。

美國大學主要通過通識課程體系建設和具體課程教學來推行通識教育,並且非常重視通識課程教學,尤其是每一門通識課程具體的教學方法,如採取跨學科教學、小班研討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中國大學因學生規模過大、通識文化底蘊不足、師資不足、缺乏教師培訓等,難以針對通識課程教學提出嚴格要求。因此,中國大學通識教育更加傾向於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通識課程體系,而對於課程體系建立以後的具體課程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缺乏關注。

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大學若照搬美國通識教育模式全面推行通識課程建設遠不能達到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效果,只能在推行通識課程建設的同時,通過其他通識教育模式進行補充,如採取書院制、隱性課程等方式。目前中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積極進行多種通識教育模式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針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際,本書提出幾點思考。

01

逐步推廣、分類實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使中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以低價勞動力為競爭優勢的加工和製造業生產,還有較大的技術熟練工的需求,對這部分人進行的教育不一定採取通識教育的模式。但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遲早要跨越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的階段,步入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端階段,要實現這一長遠目標,必須逐步推行通識教育,以培養一批具有創造性、創新能力的人。為此,我們在推行通識教育時,要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學校區別對待:從一些高水平大學中選取條件較好的院校進行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構建以核心課程為主基調的高質量的通識教育辦學模式,實現管理制度的創新,逐步建立適應通識教育模式的新體制,發揮示範效應;條件不成熟的院校可以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通識教育模式。

02

設立通識教育專門機構加強指導

在美國,很多活動是通過民間組織和團體來推動的,而在中國,許多活動沒有政府的組織和推動是很難實行的。在美國,通過對通識教育的廣泛討論,很多教師對通識教育產生了興趣,自覺地成為通識教育的推動者。而在中國,各高校領導及廣大教師對通識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參與通識教育的自覺性還不夠強,因此,建議教育部設立通識教育管理專門機構,各省和各高校也應該成立相應的專門機構,開展通識教育的推動工作,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幫助各高校協調通識教師資源的互惠共享。另外,積極引導社會中介等民間組織參與通識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力推動通識教育的開展。

03

加強核心課程建設,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打造核心課程的突破口

核心課程是高水平大學實施通識教育的主要模式,加強核心課程建設,提高核心課程建設的質量是推進通識教育目標實現的主要環節。而制約中國大學核心通識課程發展的關鍵因素是高質量的通識課程教師極為短缺。一所學校通識教育的水平如何,關鍵在於是否擁有一批高水平的通識課程教師。通識教育的實施之所以困難,就在於與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又要有較寬泛的知識面,同時還要具有運用不同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方法和能力。而中國目前能夠達到這個要求的教師非常少,根本無法高質量地完成通識課程的教學。

既然如此,加強通識課程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其重要:①注重通識課程的師資遴選。儘量選擇有較深的學術素養、教學經驗豐富、視野開闊的資深教師開設通識課程。②加強通識課程教師的梯隊建設。我們要倡導名家上通識課程,但是名家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還要培養後備力量,要鼓勵優秀的年輕教師開設通識課程,並組織他們到校內外進行通識課程的教學觀摩,從校內外甚至是海內外優秀通識課程教師那裡汲取經驗,切實提高通識課程的教學水平。③加強通識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一方面要通過培訓擴大教師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要安排通識教育專家為不同學科領域的通識課程教師開設相關講座,讓通識課程教師更深入地瞭解通識教育的內涵、目的,幫助每名教師確定適合其課程特點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④幫助教師改進通識課程教學方式和方法。通識課程的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倡小班教學。而在中國,由於學生人數眾多,通識課程選修課多是大班教學,一個課堂上常常有200 ~ 300 名學生,這不利於學生進行主動式的交流。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配備足夠的助教,在課堂教授之後,分別組成多個小組進行討論和交流互動。同時,教師要儘量減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採取情境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本文摘編自馮惠敏著《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研究》緒論及結語,內容略有刪減改動。

《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3

ISBN:978-7-03-054634-0

自20世紀90年代廣泛推行通識教育以來,中國大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多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對人才培養及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研究》對中國大學本土化通識教育實踐成果進行歸納與總結,將中國特色通識教育模式分為通選課模式、核心課程模式、大類培養模式、書院制模式、經典閱讀模式和隱性課程模式六種類型,並詳細分析了每一種模式的特點、實踐及侷限性。

一起閱讀科學!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來稿

教育前沿丨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