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該怎樣發展才能走的更快,發展的更好?

想是非

武漢片區比較大,分為漢口,武昌,漢陽,洪山,江夏,東湖高新等,不同的區域發展規劃都很大,都有很大發展機會,如何合理規劃每個區建設,加強更個區域的聯合,形成更個區域的經濟優勢產業優勢,互相補充發展武漢。

中國光谷,即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漢市東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間。關東光電子產業園、關南生物醫藥產業園、湯遜湖大學科技園、光谷軟件園、佛祖嶺產業園、機電產業園等園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分類聚集,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能源環保、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機電一體化和高科技農業競相發展。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高等院校林立,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體育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萬名在校大學生;科研機構眾多,有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等71個國家級科研院所。

武昌始建於1800年前的戰國時期,現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駐漢機構和眾多金融機構、商貿企業、大公司總部彙集在此,形成武漢市的江南核心區;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武昌濱江濱湖,是一個生態環境優良、適宜人居和旅遊的美麗城區;武昌科教集聚,有著豐富的智力資源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武昌是國家傳統制造業基地,具有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天成基礎。


漢口(Hankou),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中部地區最大城市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武漢的金融、商業、貿易中心,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於海內外。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地處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隔長江與其東南側的武昌相望,並漢江與其南側的漢陽相望。古代,漢口鎮為漢陽府下漢陽縣漢口鎮屬地,為天下四聚之首,舊時漢口,曾有“天下四聚”之稱,“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據劉獻廷《廣陽雜記》),近代,脫離漢陽府管轄,於1923年短暫設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一時間,武漢擺脫了古代武昌府漢陽府雙城望江與近代武昌市漢口市兩城對立,是為三鎮鼎立,漢口市在民國高度繁榮,包括漢陽人口曾達到百萬,號稱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於上海,其後漢口與武昌、漢陽合併為今之武漢,現與武昌、漢陽並稱武漢三鎮。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漢口為商業貿易中心、武昌為科教文化中心、漢陽為工業中心。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併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沌口位於 武漢西南方向 蔡甸區的沌口,從1991年開始逐漸聳立起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如今,這座緊鄰長江水道和 京珠高速公路的城中之城被稱為“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它是一個以汽車及零部件為主導產業的 國家級開發區。 電子電器工業總產值: 750.68億元 財政收入: 63.318億元 知名企業: 神龍、東風本田、格力、海爾、美的。

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對外開發區,是新世紀武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地處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距武漢中心城區20公里,是武漢通向沿海地區的水路咽喉和華中地區對外聯絡的水上門戶,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帶動和促進武漢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省級重點開發區之一。開發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分為港口物流區、工業園區和綜合生活配套區,其發展定位為:華中地區重要物流中心,現代港口 工業新城等。


想是非

我自己就是武漢人,對於武漢最近幾年發展還是比較欣慰的,在這裡也藉此機會淺談一下未來武漢發展方向

目前武漢有三臺經濟增長新引擎,光谷科技創新園、沌口新智能產業園、長江新城。

光谷不能好高騖遠,先腳踏實地打好基礎。光谷目前可謂是集中天時地利,國家政策扶持、科技企業相繼落戶。這都是類似國家高新區項目不來的優勢,可光谷高新區發展還是不盡人意,主要來源於城市建設方面。



俗話說得好:要想先致富、就要先修路,光谷的道路建設是市民心中不小的詬病。民族大道、關山大道、光谷大道經常被堵的水洩不通,再加上多條主幹道路又在施工建設,整個光谷建設顯得雜亂無章,與轄區內幾千家互聯網企業氛圍格格不入。


沌口未來發展應該走“新智能”道路,目前國際上美國製造業迴流,德國又掀起新智能工業革命,被寄託厚望的沌口開發區情況岌岌可危,面臨不進則退的尷尬局面。



新智能是未來製造業發展主流方向,歸根結底還是要創新技術。湖北作為國內製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方面有著不小的優勢,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理工科大學都是國內頂尖的,在新智能革命上起點就要比同類城市要高很多。


優化長江主軸、建設長江新城是武漢政府最近幾年的發展重點,由此武漢從“三鎮時代”走向“長江經濟”。建設長江新城也避免目前武漢存在的“老城新生”的尷尬局面,並且長江新城起點很高,申報國家級高新區,打造中部門戶地區。


長江新城的建設,勢必會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再加上政府部門上下一心,我是非常看好長江新城未來的發展。武漢長江、漢江分流而過,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這樣的地理位置建設長江新城就是非常大的亮點。

總結:武漢的建設離不開“創新”,離不開武漢的“百萬大學生”,若能留住創新技術人才,未來城市發展瓶頸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武漢斑馬繪

武漢最近十年的發展的確很快,但這隻能說迴歸,是為過去武漢二十年的衰落補課。但是,武漢和沿海發達地區,特別幾個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復興大武漢還沒有成功,武漢還得努力!具體要說武漢怎樣才能走的更快、發展的更好?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解放思想,釋放活力。和沿海地區的城市相比,武漢在思想方面還是要落後很多的,受體制的影響還是很大,缺乏靈活性,經濟發展的活力不夠,民營企業佔比不高。另外官方的服務意識還不夠強,辦事效率還不夠高!這讓我想武漢某個企業的廣告: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

第二,就是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現代智能製造業中心。歷史上武漢是一個重工業基地,向幾個“武”字頭的武鋼、武船、武重等曾經都是武杭的支撐性龍頭企業,但是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些企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或者技術結構落後,耗能高、效益低等弊端。雖然經過最近幾年的調整和升級,轉型已經初現成效,但是距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而現在,武漢要從傳統制造業一步跨越到現代智能製造業,就需要進行徹頭徹尾的進行產業技術的轉型升級,這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加大應用技術的轉化和培育,打造中國創新之都。深圳之所以能夠超越廣州,它所以依靠的就是科技創新。只有擁有科技創新,才能讓一個城市永遠具有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武漢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教資源,大力扶持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應用技術的轉化和創新,打造科技創新中心,這樣才能讓武漢走得更快、更遠。

第四,就是需要務實精神!相比沿海的浙江、廣東來說,武漢以及湖北人,喜歡喊口號,說的多、做的少,缺乏務實和創新精神!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定的走下去,才有可能讓一個城市走得更快、發展的更好!



以上就是紅葉對於武漢發展的幾個建議,如果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海涵!其實,不光是武漢,內陸很多城市都有以上這些弊端,要想發展的快又穩,必須實施以上這些措施!


麻城漫談

我感覺這是我幾年前就每天關注並閱讀今日頭條以來直到今天有幸碰到並非常樂意回答的一個好問題。

作為一個湖北人並且是一個離大武漢只有幾十公里的鄂東人每每看到大武漢停滯不前內心無比鬱悶。武漢沿京珠高速發展汽車工業當然拉動武漢GBD, 武漢在武昌這邊大學生多的地方搞光谷也居功至偉,建設長江新城應該會成功,武漢更應該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中國獨一無二發展中國物流中心的中心,沿長江連接鄂州、黃岡、黃石,將武鄂黃打造成超過中國其他城市群的中國最大城市終合體,在鄂州黃岡黃石發展一般輕工業產品、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打造生產在武鄂黃,倉儲在武鄂黃,火車、飛機、輪船、汽車各種快運都以武鄂黃為中國物流中心的世界級輕工產品倉庫。

我的這個主張由以下成熟條件可以支撐。

鄂州順豐貨運飛機2022年起飛。

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內地特別是中西部轉移。鄂黃黃有充足的未開發土地和符合要求的各種諸如電力設施、交通設施、人力人才等等條件都優於國內其他地區,十九大後湖北再不應分散財力搞宜昌,襄陽副中心,打造武鄂黃中國第一物流中心應為首要任務!


鄂東劉師傅

武漢有九省通橫之譽,做好商貿、物流之文章;打造好華中金融都市中心;改善好地鐵、高架橋、供電通迅、地下排撈等系列基礎工程、創造舒服城市、乾淨城市、整潔無塵城市和鮮花城市、綠色城市;發展旅遊城市、接待國內和外國友人。做好了這些,武漢就有底氣啦!至於留、吸人才戰略哪是後手第二步了,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的行當,打造創新、製造業類,希望項目不要過多,最好是少一點,不要以跨躍式發展口號引人衝動,少一點的目的是為了引進或自投資金,站在世界級的高起點上上馬,要上就上大的,具有大型產業規模的項目,最好是有二到三個象類似諾克希德馬丁、西門子…公司,吸招工人幾百萬,即打造出華中特色製造業強市。產品出廠必須是質量上超過歐美,量產也要超過歐美,人均勞動效率包括產值超過歐美,這樣,武漢中部就崛起了,人均收入就不是奔小康了,而是真正上的跨躍,彎道超車直奔世界發達國家隊了哎…


手機用戶60544033409

武漢的口號是,武漢每天都不一樣,追求卓越,敢為人先,武漢的發展幾年注重交通快速發展,軌道交通己連武漢三鎮及三大火車站和天河機場無縫對接,其次陽邏經濟開發區及陽邏港軌道21線也己開通運營,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四通八達,長江內陸水最大的陽邏港,交通極為方便,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也證實了這一點。大中型央企十多家,產值年超100億元多家,光谷科技園上千家企業有三分之一產品具世界領先水平,幾十家高校每年向當地轉讓先進技術和百萬人才,武漢己邁向特大城市及中心城市行例。以人為本,大量引進高科技人才。這樣才能發展最更快,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