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核心提示

小鵝瘟,又稱鵝細小病毒感染,是雛鵝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精神萎頓、食慾廢絕、嚴重下痢,有時出現神經症狀,死亡率高為臨診特點,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並可經卵垂直傳播。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佈,常引起雛鵝大批死亡,對養鵝業的發展影響極大。雛番鴨亦可感染小鵝瘟病毒,並有類似的臨床表現。

因此,搞好小鵝瘟的防治工作是當務之急。本文主要從診斷和防治技術方面介紹該病,以便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一、診斷技術

1、流行病學診斷。

該病主要發生於20日齡以內的雛鵝,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90%~100%,且發病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近年來,1月齡以上鵝發病的病例增多。病鵝、帶病鵝群及隱性感染的成鵝是該病主要的傳染源。小鵝瘟在我國各地均有流行。華東地區流行季節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東北、西北地區為4~7月,西南地區為每年11月至次年6月。

2、臨床症狀診斷

雛鵝3~5日齡即開始發病,7日齡以內的雛鵝感染常呈最急性,往往沒有症狀就突然死亡。15日齡以下發病的雛鵝一般為急性,病鵝精神萎頓,縮頭松毛,步行艱難,離群獨處,打瞌睡,繼而食慾廢絕,喜飲水,嚴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黃綠色並混有氣泡的稀糞,鼻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搖頭,口角有液體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澤變暗,嗉囊中有多量氣體或液體;有些病雛臨死前出現神經症狀,頸部扭轉,全身抽搐,兩腿麻痺,1~2天內衰竭死亡。15日齡以上的雛鵝表現為亞急性,以精神萎頓、消瘦、拉稀為主要症狀,少食、病程長,有的可自愈但生長不良。一般病禽的日齡越大,病程越長,症狀越輕,死亡率也較低。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3、病理變化診斷。

可見腸道的血管怒張,十二指腸的黏液增多,黏膜呈橘黃色,小腸中後段膨大增粗,腸壁變薄,裡面有容易剝離的凝固性栓子。直腸黏膜輕微出血,內含黃白色稀糞。肝臟腫大,呈棕黃色,膽囊明顯膨大,充滿藍綠色膽汁。胰腺顏色變暗,個別鵝的胰腺出現小白點。心肌顏色變淡。脾臟充血。腎臟腫脹。法氏囊質地堅硬,內部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有神經症狀的鵝剖檢後,可見腦膜下血管充血。有的病變不典型,僅見黏膜充血或出血,腸內容物混有較多的灰白色纖維素性絮片。

4、實驗室診斷。

確診需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學試驗,如瓊脂擴散試驗、聚合酶鏈反應可作出較準確的診斷。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5、鑑別診斷。

①與鵝副黏病毒病(鵝新城疫)的區別:鵝新城疫所有品種和日齡的鵝都可發生,肺部有出血;小鵝瘟主要發生於1月齡內的小鵝。

②與病毒性腸炎的區別:病毒性腸炎發生於進雛後6~30天,以8~15天多發,發病速度和傳播速度較慢,發病24小時內只有10%左右的患雛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小鵝瘟發生於進雛後4~6天,以第五天最易發病,且發病迅速,傳播快,發病12小時就有50%左右的患雛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二、綜合防治技術

1、常規防治措施

(1)可採用小鵝瘟病毒精製卵黃抗體(SD株)——瑞普生物穩康寧進行免疫,該產品保護範圍廣、保護效果好、應激反應小,是防控小鵝瘟的首選產品。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2)炕坊內的孵化設備、一切用具以及屋內及地面應定期消毒,尤其是小鵝瘟流行區域的炕坊應注重消毒。免疫種鵝群和非免疫種鵝群的種蛋應分開孵化,避免孵出的雛鵝母源抗體水平不同,從而影響雛鵝群的免疫效果。對入孵的種蛋應嚴格進行藥液沖洗和福爾馬林燻蒸消毒,以防病毒經種蛋傳播。不同地區的種蛋不得混孵。

(3)育雛期間的小鵝要注意保溫、降溼、通風,儘量不要下水或少下水。鵝群宜小群飼養,便於管理和控制疫病。不同地區的雛鵝不得混群,如確實要混群,則應隔離飼養20天以上,在確認無小鵝瘟發生時,才能與其他雛鵝合群。

小鵝瘟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技術

(4)禁止從疫區引種(包括種苗和種蛋),從源頭上控制本病。正常引種要做好隔離檢疫工作,對引進的種鵝群要做血清學檢查,淘汰陽性個體;無條件的養鵝場也要對引進的種鵝隔離觀察5~7天。引種時也可在當地每羽注射1毫升小鵝瘟疫苗後再啟運,但最好堅持自繁自養。

2、緊急防治措施

(2)全場緊急消毒,使用可以殺滅病毒的消毒藥物對鵝可能接觸的用具、設備、鵝舍、道路及其他建築進行徹底消毒和清洗,並儘可能消滅或隔離蒼蠅。病死小鵝不能亂扔,應用火燒掉或深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