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伊拉克的戰後改造沒有二戰後對日本的改造成功嗎,為什麼?

我在燈火闌珊處1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後改造沒有二戰後對日本的改造成功”的說法完全正確。二戰之後麥克阿瑟對日本進行的民主改革把一個軍國主義的日本改造成了和平主義的日本。日本前些年是世界第二大,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社會安定,治安良好,社會貧富差距極小,除了少子老齡化之外,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日本社會似乎都是楷模。

但伊拉克就不同了,現在伊拉克最出名的就是層出不窮的恐怖暴力事件,而且看不到有要結束的樣子,美軍根本就無法完全撤出來,以至於當時莫名其妙要打進去的小布什成為了美國最傻總統,還沒有之一。

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首先從美國來說,和日本開戰是經過多年準備的深思熟慮的產物,作戰方式、進攻路線、戰後處理都是早就有了預案的。看起來只是麥克阿瑟在日本搞民主改革,其實在政策上和幹部上都是國務院的工作成果。在戰時國務院就開展了佔領日本之後的政策研究,比如保持天皇制等等,同時在好幾個大學舉辦培養佔領日本所需的民政幹部的培訓班,這樣麥克阿瑟才能從容不迫,錯誤很少地在日本推行改造。

而美國對於伊拉克則完全是出於衝動而根本沒有佔領後的預案,本來伊拉克就還是一個部族社會,小布什的老子老布什都知道這一點,第一次海灣戰爭時薩達姆是真的理虧,但老布什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在伊拉克國境之外停住了腳,只是加強對伊拉克的監控,理由很簡單:端掉了薩達姆,伊拉克一定大亂。美國已經把當年為什麼要保留天皇的理由給忘了。

日本和伊拉克完全不同,日本是一戰之後舊國聯的五強之一,在戰前就已經實現了普選制,普及了六年制義務教育,有很完備的工業體系,能夠獨立製造飛機和航空母艦,物理研究已經達到了諾貝爾獎水平(湯川秀樹是1949年拿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在戰後的冷戰中也很需要日本。

而伊拉克這麼一個沙漠上的部族社會,除了石油之外一無所有一無所長,其實對美國毫無用處,這也就是小布什備受責難的理由:沒有人能看出什麼進攻伊拉克的理由。

最後,日本和伊拉克兩國人民對戰爭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在1941年底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就已經深陷中國抗戰的汪洋大海有十年了,軍人的大量死傷,因為戰時經濟而造成的生活水平下降,太平洋戰爭之後因為美軍的經濟絞殺和轟炸,更使得普通民眾死傷累累,民不聊生,人們厭倦了戰爭。“無論輸贏,只要不打仗就行”成了普通日本人甚至包括軍人的一種嚮往,人們把美國佔領軍看成了解放軍,而且麥克阿瑟實行的民主改革很受日本人歡迎。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始終存在,麥克阿瑟也沒有觸動日本的文官體系,美國基本上是間接地通過日本政府在統治日本,這樣日本人就沒有反感。

而伊拉克不同,伊拉克人基本上看美國人是侵略軍,而且美國人也沒有給伊拉克人帶去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粗暴地推翻了伊拉克政府以及行政機構,試圖依靠一次“選舉”就來解決行政統治問題,最後是要人沒人,要政策沒政策,剩下一地雞毛。


冰冷雨天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要看伊拉克和日本兩國之間的差異,理順了兩者的不同,就知道為什麼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成功,而對伊拉克的改造沒有成功。


首先,日本是單一民族,伊拉克則是多民族國家。日本居民絕大部分是大和族,而伊拉克的居民有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土庫曼人、雅茲迪人等不同的民族。由於是多民族國家,薩達姆倒臺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各民族之間也就有了矛盾,尤其是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導致伊拉克局勢不穩。


其次,宗教在伊拉克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則不同。伊拉克絕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南部多為什葉派、北部多為遜尼派。這兩個教派之間一直有根深蒂固的矛盾,經常互相攻訐。宗教也使得伊拉克人在面對美國這個基督教文明的代表時變現出與日本不同的態度。


再次,伊拉克戰後武裝派別林立,日本則沒有。由於民族和教派分裂,伊拉克武裝派別林立,比如北部的庫爾德民兵組織、南部的什葉派多個武裝力量等,這些不同的武裝組織之間也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最後,時代不同。二戰後世界分成兩大陣營,日本別無選擇,必須緊跟美國的腳步;而薩達姆倒臺後冷戰已經結束,伊拉克人獨立自主的願望強烈,不願任人擺佈。


總之,美國對日本的改造的確比對伊拉克人的改造成功。因為時代不同,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伊拉克兩個國家的民族、宗教和國內政治力量完全不同,前者相對簡單,而後者則極為複雜。


交談中東



美國對伊和對日的進程之所以不同,主要受所處時代、環境、利益、民族等的限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歷史背景不同。日本人是日本主體,當時所處的是二戰結束冷戰開端,天皇作為日本人精神支柱儘管打破了專制但並未打倒,且美國計劃在遠東地區獲得戰略支撐以對抗前蘇聯,擁有戰略利益,並經過70年的磨合,日本的民主制度已經得到鞏固。

反觀伊拉克儘管同樣結束薩達姆統治,且美國擁有伊朗這樣區域性競爭對手,但伊拉克與伊朗同為什葉派,所以民意基礎薄弱,再加之伊戰結束時日無多,進程並不完善。



第二,文化環境不同。日本民族覺醒與國家認同起源較早,早在19世紀明治維新後國民的地域派閥意識逐漸削弱,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國家通過一系列手段消滅了各地的地方割據武裝,儘管民主化進程後存在派閥政治,但已無法通過武裝手段解決政治問題。

反觀伊拉克民族覺醒較晚,且存在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部落武裝等多股勢力,即便薩達姆時期通過強制手段也無法完成融合,更何況民主化進程後除伊拉克中央政府的國防力量外,各勢力還擁有各自的武裝同巴格達分庭抗禮。



第三,牽涉利益不同。美國在日主要目的是長期以日本為遠東支點干涉亞洲遏制前蘇聯,其長期性決定美國需要日本保持持續穩定,所以對其民主化也較為徹底,比如廢除軍國主義思想、解散軍隊、扶植傀儡等手段。

而美國在伊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擾亂中東獲得經濟利益,並沒有長期的打算,所以民主化進程並未像對日那樣從長遠考慮,以至於畫蛇添足不遺餘力干涉伊拉克和平進程。

綜上所述,正因為牽涉利益、歷史文化環境背景等原因,對伊和對日的改造才有所不同。


馬克觀察

沒改造,也壓根兒沒想改造!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略意圖不是佔領,也不是掠奪石油,而是維護自己在中東的霸權地位,打擊不同於自己價值觀的出頭鳥,以“殺雞儆猴”。
而與改造日本和韓國則不同的是,美國在二戰後,急需在亞太扶植代理人,


日本和韓國在二戰後經濟都已面臨崩潰,有美國的支持,再加上其自身的努力,戰後經濟有了快速提升,國力增強後,對美國的亞太戰略也是好事,能出錢養美國駐軍,還能當“先鋒”,還必須得聽話,美國何樂而不為呢?
而美國在中東,並不缺少“志同道合”的小弟,以色列,沙特,以及西亞眾小國,都以美國馬首是瞻,況且還有其北約“盟友”土耳其(總變臉😛),所以美國就沒必要去改造伊拉克了,再有就是伊拉克國內派別林立,什葉派和遜尼派勾心鬥角,關係複雜,而且兩派自古就難以“馴服”,所以美國不會去做“費力不討好”的事的,不然深陷其中,也就得不償失了。


海之波濤3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改造是為了讓日本成為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日本是對抗中蘇的第一線所以美國不但長期大量駐軍,而且對其政治體制也進行了重塑,使得日本在政治上緊隨美國,軍事上完全依賴美國,形成了名義上的美日同盟,實際上日本就是美國的半殖民地。

而伊拉克在戰後獨立後曾有相當長時間裡是親美的,薩達姆在前期也是依靠美國的。尤其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親美的國王倒臺,反美的霍梅尼上臺,伊拉克更是成為美國牽制伊朗的重要棋子。所以在兩伊戰爭中薩達姆政權在美國支持下入侵伊朗,鏖戰八年。然而兩伊戰爭後美國人發現薩達姆越來越不受控制,自己想在中東稱王稱霸,這是美國不允許的,所以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接連發生,薩達姆兵敗身死。但是中東地區政治宗教勢力盤根錯節,強人倒臺極端勢力崛起,美國人的民主在這裡無法生存,美國也不願在繼續待下去就匆匆撤兵。可以看到從伊戰後美國不在直接介入中東紛爭,而是通過培植走狗來繼續攪亂中東,保證他的影響力。

簡而言之,對美國來說,日本的作用價值高,而伊拉克就相反。


唯伊53

因為伊拉克派系鬥爭太厲害,什葉派遜尼派就爭得不可開交,還有庫爾德人獨立思想嚴重。除非有一個強人來管理,他們的矛盾短期內根本無法化解。日本幾乎是一個民族,內部矛盾並不十分突出,而且日本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好,靠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作為美國的亞洲後勤基地獲得了復甦的資本,而且日本在戰時的科技文獻都得到了保留,為其復甦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青澀檸檬110

這是兩個環境下的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方式的“統治”。

日本作為二戰之後的戰敗國,但是由於美國為了防止前蘇聯過於強大,就現在東亞佔領一席之地,於是在統治日本的時候,就在日本新建了各種基地,同時幫助日本回復生產,使日本在很短時間內回覆元氣。而伊拉克,美國就不想趟這渾水,只想推翻薩達姆政權了事,但是伊拉克教派林立,衝突不斷,美國多次說要撤出,都是難以脫身。


惱人梧桐

簡單回答:1是伊斯蘭教不適合熔入當今主流文明世界。2是伊拉克周邊環境太複雜不適合短期進行民主改造。3人種問題,日本人是優秀民族。4歷史沿革中日本較早認同西方文明。5日本完成聽麥克啊安排等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