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裡有蛋白是咋回事?

尿裡有蛋白是咋回事?

在平常的工作中,有的病人會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尿中會出現蛋白質?為什麼尿常規中蛋白質的結果和尿微量白蛋白或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結果不一致?那麼大家瞭解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嗎?

尿裡有蛋白是咋回事?

其實正常情況下,因為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質(多指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的含量很少,一般每日排出量小於150 mg,蛋白質定性為陰性。而出現蛋白尿則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生理性蛋白尿

高蛋白飲食,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蛋白尿。

2.腎小球性蛋白尿

由於腎小球濾過膜受損傷後,濾過膜對血漿蛋白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質特別是清蛋白濾出超出近端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常見蛋白為轉鐵蛋白、清蛋白、糖蛋白等。多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或者可以引起腎小球病變的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等。其特點是蛋白尿以白蛋白尿為主。

3.腎小管性蛋白尿

在病理狀態下,當腎小管受到損傷時,其重吸收功能受障礙而出現的以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為主的蛋白尿。常見蛋白為β2微球蛋白、溶菌酶,視黃醇結合蛋白等,多見於腎小管損害疾病如腎小管酸中毒,間質性腎炎,藥物性腎中毒等。

4.溢出性蛋白尿

當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都正常時,如果血漿中小分子蛋白濃度增加,經腎小球濾過,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就會從腎臟中排出而形成蛋白尿。這類蛋白多為遊離血紅蛋白、肌紅蛋白、溶菌酶、本週蛋白等。常見於多發性骨髓瘤。

5.組織性蛋白尿

組織遭受破壞後可以釋放出胞質中的各種酶及蛋白質,如果分子量小,腎小球濾液中濃度超過腎小管吸收閾限時,就可形成蛋白尿。常見蛋白質有溶菌酶、腎小管基膜抗原等。

尿裡有蛋白是咋回事?

那麼對於病人提出的幹化學方法和定量檢測結果不相符的情況,其常見的幾種影響因素如下:

① 在幹化學分析中蛋白質的檢出有一定的檢出限,如果尿中蛋白質含量沒有超過試紙條的檢出範圍時會出現陰性結果。腎病早期尿中蛋白質以白蛋白為主,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和尿液分析儀檢測尿蛋白都是測定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由於二者的靈敏度不一致,尿試紙帶的靈敏度為150mg/L ,而尿微量白蛋白檢測的靈敏度為10mg/L ,兩種方法測定結果有較大差異。在幹化學分析儀檢測為陰性的標本在定量檢測中未必是陰性。

② 尿中白蛋白的濃度不穩定,大量飲水後蛋白質濃度會低於檢出限如部分尿崩症患者由於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功能差,使尿中蛋白質濃度過低而造成尿蛋白質出現陰性。

④ 幹化學分析主要以白蛋白為主,某些疾病如腎小管性病變,組織性蛋白尿,他們分別以球蛋白和肌紅蛋白,遊離的血紅蛋白為主,在幹化學分析中常會出現漏檢的情況。

⑤ 在幹化學檢測中,如果尿中混入血液、膿液、炎症或腫瘤分泌物以及月經血、白帶精液或前列腺液等,常規蛋白尿定性檢查均可呈陽性反應,但將尿離心沉澱或過濾後,蛋白定性檢查會明顯減少甚至轉為陰性。

所以在以後的化驗當中,病人需要注意所留尿液的合格性,儘量避免尿液的汙染,而且早期腎病病人要以蛋白定量為準,同時檢驗人員也時刻把握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保證每一份報告單都是如實反應患者真實病情的結果。

檢驗科 常海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