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的時候拾過麥子嗎?都用來做什麼了?

請叫我犀利毒舌

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出生並生活在農村人,都會有在夏收農忙時拾麥穗的經歷,那時候,農村的大部分家庭生活都很困難,家中無餘糧,早晚都是稀飯加一些菜園地的瓜果蔬菜才能勉強填飽肚子,因此,就盼著莊稼能收割才能吃上新糧不餓肚子。



而那時,農業收成由於缺少化肥,主要是農家肥種植莊稼,產量也並不是很高,糧食收穫以後除去必須上交的公糧後,留下種子,才能分配按大人、小孩有無勞動力分配不同的口糧,為了增加家庭糧食,農村的孩子都會到收割收穫後的田塊裡去拾麥穗,我是六O後,自然也不例外。


由於麥稈枯脆無水分,有經驗的孩子都會帶上菜籃或口袋,有麥杆的麥穗用手來捆紮,而斷落的麥穗頭自然拾起來放進口袋和菜籃,一個收穫季節下來,一個孩子至少也能拾到麥子好二、三十斤呢。

至於拾回家的麥子幹什麼,當然是為了吃而不是賣錢的,拾回家的麥穗經過拍打、揚去雜質並曬乾,可以兌換麵粉,用麵粉做麵條、煎麵餅、結麵疙瘩,那時候生活困難油水少,那吃起來的滋味真是分外香!


和風細雨言

小時候的童年是快樂的,尤其是對於農村長大的我們來說,那時候光村裡的玩伴就七八個,一不上學,就成天村裡村外的玩耍,不像現在的小孩,一放學成天待在家裡玩手機、電腦等,村裡同齡的夥伴也沒有幾個!

記得小時候隨父母爺爺奶奶下地是經常的事兒!雖然幹不了多少活,但也會在地頭樹林下或地裡玩耍,有時也會幫著幹些簡單的農活。

記得夏收農忙時節,都是父母在麥場天天忙碌,而對於小孩,除了玩耍就是做飯,去村裡幫著買油條(不知為何,那時一到夏收時就可以吃到炸油條、炸糖餅,要知道,小時候一般除了過年是很少能吃到的。)。

說遠了,重回主題!對於小時候拾麥子的用處,大概記得情況有:



一、補充家中糧食!

小時候,一般收穫的糧食,很大一部分是要去鎮上交公糧的!那時會跟著父母拉著牛車去鎮上糧站,有時候回來晚的話,還可以在鎮上吃頓小包子!由於很好吃,不像現在經常可以吃到,所以那時非常期待父母去趕大集,只有趕集才有機會吃到一回!



交完公糧還要再劃分一下,給爺爺奶奶家一些!由於那時用錢花的情況比較少,大多都可以拿糧食換到!比如超市換商品、平常換西瓜等,而那時吃的面都是自家小麥磨得,所以說,那時候小麥比錢重要!

也因此,大人尤其是老一輩爺爺奶奶都會領著去自家地裡或別人家地裡拾麥子,有時候一季下來,也可以補充幾袋!

二、拾小麥去村裡小賣部換冰棍吃!

小時候,糧食的用處堪比金錢,即便是村裡小賣部的商品也可以拿糧食去換!所以,這才是那時主動拾小麥的動力所在,畢竟那時吃到冰棍的機會很少!

記得好像村裡的小賣部也有類似的可以換成糧票,可以當錢買日常用品或吃的,這方面有些模糊了。



另外,像賣爬爬(金蟬)、村裡村外撿廢鐵去賣也是小時候特別願做的事兒,因為可以賣錢,就可以到小賣部買吃的,像那時候的辣條都是一根根賣的,哪像現在,都是成包買的,呵呵!

三、拾小麥換學校食堂的飯票!

像我小時候,基本趕末尾了!只有初三這年因為住校才用上了學校食堂的糧票!大概是2004年前後,這時既可以用糧食換飯票,也可以花錢買了!

而以前像我父母那一輩或年齡少長的哥哥姐姐們,應該用糧食換的比較多!一般去學校時,會帶上半袋糧食,然後到學校後去食堂換成飯票!




龍百曉生

你小的時候拾過麥子嗎?都用來做什麼了?在我小的時候,那時候還是生產隊。也就是在六七十年代。

在那個年代農民伯伯把麥子收割後。我們學校的老師領著,都到地裡拾麥子,那個時候也就是有十來歲,上的是半年級,也叫掃肓班。只要是舍靈兒童,不論年紀大小統一進學校上學。統一進半年級,老師也就是當時的知識青年。



當時學生拾麥子,學校統一發給高級飲料。每人發給一個掛吊針的瓶子,裡邊裝一瓶糠精水,帶到地裡渴了喝。當學生拾麥子結束後,進學校把拾的麥子交給學校。


學校當時有老貧協,燒一大鍋蒲公英涼開水,專門等著學生歸校時喝。從那一後,學生髮給粉筆,鉛筆和練習本。等到下一年,發給一年級的書。我只記得十四五了才上三年級。

上完三年級,為了生活,能多掙點工分,我就結業了,開始看莊稼,看斜路口 ,每天工份為6分,摺合人民幣4分錢。


農村農民話三農

這個呀,哈哈,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這樣的事情最有權力回答。

小時候,家裡很窮,農村都窮,我是70後的,那個時候記得最清楚的是上小學時候,大人也就是家長用鐮刀割完麥子後,拉回家麥地裡機會漏掉很對麥穗,小孩子就領著框子,四處在麥地裡撿漏掉的麥穗,因為學校裡要呀,每個學生我記得差不多要交二十來斤,記得是給老師做飯吃吃。

還有一些村裡的爺爺奶奶孤寡老人啥的,沒種地,他們就常常去撿,有些能撿好幾百斤麥子呢

那個時候也挺開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