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神圣的古代拜师礼

天地君亲师-神圣的古代拜师礼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何为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礼仪规定,皇太子初人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也是相同的。

《通典》卷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拜师礼序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足见传统社会对老师的尊敬。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拜师仪式正式开始,由学生饰演的长者首先入席,长者在古代指的是学生家族中的长辈,一般由长者代表学生向老师呈送礼物。一位赞者带托盘束修六礼紧随其后。此六礼分别为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分别表示谢师恩、业精于勤、启窍生智、苦心教学、早日高中、宏图大展之意。长者向孔子像行揖礼,然后入座于孔子像左侧。随后身着汉服的学生,向孔子像行礼后分立两侧,雁翅排开。师者最后入席,随行一位赞者托盘摆放的是师者的回礼,有龙眼干、芹菜和葱这三样。其中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

入席完毕后,长者将拜师帖呈送老师,并向师者送上束修六礼。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自当先行拜祭,随着赞者的赞唱,学生们对儒门先师行大礼。随后,是学生向老师行大礼。在敬茶和师者聆训结束后,整个拜师礼成。粗算下,整个拜师礼有13个步骤之多,可见古代尊师重道之风的盛行。

六礼束脩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

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之老师的尊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入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拜师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在学府,都要行拜师礼。先秦时期,初次拜见老师是以“束脩”(即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并举行相应的拜见礼节,以表达敬意。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到七八岁,拜师的见面礼已不再限于干肉,但人们仍然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拜师的仪式也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根据儿童家庭的地位及经济状况不同,拜师仪式之繁简有所差异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虽然在家教阶段即给儿童传授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真正意义的学业还是从正式拜师开始的。第一位老师对儿童承担着启蒙的责任,习惯上称之为蒙师。拜见蒙师的仪式又称发蒙礼,历来受到重视,一般都较为隆重。

在江浙一带,拜师发蒙礼必选择吉日举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摆列发蒙学童外婆家送的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蒙童共食。食毕,拜师学童即于红毡毯上向蒙师行跪拜礼。然后,蒙师手把手地教蒙童执笔描写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写毕,蒙师在这三个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礼示谢,并且呈上钱物等拜师的礼物,以表恭敬。之后设宴款待蒙师,宴毕再按照礼节送蒙师出堂。

蒙师离开后,蒙童还要在家长的带领下,拜见长辈亲友,接受长辈馈赠的“发蒙钱”,外婆家所送的状元片、福寿糕等要分发给同学,纸做的魁星和状元则由蒙童收留。至此,整个拜师发蒙礼才算结束。

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师礼仪规定,皇太子初入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是一样的。拜师的礼俗反映了对授业解惑的老师的尊敬,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人学之后则强调敬师,在行为规范上要求:遇见老师,必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着; 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

古代许多家教、家训、家诫中也都强调要尊敬老师,视师如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甚至还有“不敬先生,天诛地灭”的拜师俗语。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古代强调师道尊严有些方面走向了极端。如古人强调继承师法,不许学生标新立异。如果学生在学问的探索上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另立门户,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阻碍,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陈羲明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新收弟子

“弟子给师傅赠送六礼束修!礼毕!”“献茶,行跪拜礼!”前日,一场依照古代礼仪“如法炮制”的拜师仪式在长沙太平古街三缘堂举行,袁闽、刘梦祥正式成为全国著名书法家陈羲明新收的两位弟子。

来自福建南平市的袁闽和湖南攸县的刘梦祥均从事书法创作多年,为了提高书法 创作水平,拜著名书法家陈羲明为师。拜师仪式由著名画家蒋彦主持。此次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进行。

内容有:一、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二、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三、老师回赠礼品。

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而拜师古礼正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以古礼方式明确师徒关系,更有利于尊师重道,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通典》书卷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拜师礼”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径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学生一体适用的。又称为束修礼。若说礼仪内容有什么差异,那大概就是: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

具体的礼节是皇太子拜博士为师,很繁复。若简单说,大概是这样的:

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此礼如何用乐,记载不详,但它属于吉礼,仍是很隆重的。因为吉礼一般用于人对天地山川鬼神。拜师而为吉礼,显示师道尊严,对老师,要像对天地鬼神那样敬重。不过,若不用乐,则其礼虽隆重,如今看来却会有点儿简素。师弟之间,仅是行礼,现代人可能也不易体会其中劝勉为学的含义。因而这次我准备在行礼时添加几句赞诵。行礼之际,由襄赞诵出,代表老师对学生的劝励。诵什么呢?就诵朱子《白鹿洞揭示》中的几句重点吧。一、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三、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拜师当然还须有拜帖。拜帖以诚朴为主,尽削浮辞。古代拜师礼字句格式:

今有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有的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

古代的拜师礼非常庄重,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拜师礼有着不小的差距。

古代,通常把拜师礼叫做“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泮”就是指学校,其中“入泮宫”指的就是在州县考试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入学做生员时所行的入学典礼。春秋时前期,鲁僖公为了兴学养士,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筑起了规模宏大的泮宫。这是周代诸侯国中最早的学宫,相传孔子常带弟子游泮。以后各诸侯国争相仿效,也在国内修筑泮宫,开凿泮池。从此,泮宫就成了诸侯国大学的代名词。

古代的儿童入私塾读书,由于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所以家长在送孩子初次入学时,首先要择定吉日。入学日期择定后,家长要为孩子筹办入学用品,内容主要包括一套学习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宝。当然,家境富裕的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入学用品要丰富得多。除此之外,父母还要筹备祭拜圣人的礼物。

孩子入学当天,父母要为孩子准备四道早餐,名为“食长进”。分别是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干炆葱、两个红鸡蛋。其寓意则分别是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连中双元。

“入泮礼”时,所有生员必须戴雀顶、穿蓝袍,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这是古人们早已达成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在学官的统一带领下祭拜孔子,跨过泮池,拜谒自己的恩师。在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此六礼分别为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分别表示谢师恩、业精于勤、启窍生智、苦心教学、早日高中、宏图大展之意,赠送六完礼束修,长者向孔子像行揖礼,然后入座于孔子像左侧。随后身着汉服的学生,向孔子像行礼后分立两侧,雁翅排开。老师最后入席,随行的一位长者托盘摆放的是师者的回礼,有龙眼干、芹菜和葱这三样。其中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躬,表示互爱互帮。随着时代的变迁,六礼束修逐渐被牛、羊肉等一些礼品所代替,全然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寓意。

在我们现在的拜师中几乎很少看到净手这一环节。净手要求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这里所说的净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拜师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填写“亲供”,这也是拜师礼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学官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当然,所说的拜师礼的各个步骤,并非个人的理解,它们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所记载的。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便踏上了人生的求学之路。

师道尊严:古代为什么要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把教师尊称为先生,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民国大字不识一个的土军阀都会对先生礼让三分。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文化修养的渴求,增强先生的责任心,同时更是树立先生的权威。因为同样一句话,通过普通人之口说出来,和通过有权威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尊敬老师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尊敬老师和孝敬父母一样,体现的是个人品行和感恩心态。不讲品行,不思感恩,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不尊敬老师的人,也往往不会孝敬其父母。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学生,哪怕他再吊儿郎当,如果他对老师还有敬畏之心,对父母还有孝敬之意,转化他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父母和老师都不当一回事的时候,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拯救了。

  尊敬老师符合学生的利益。大凡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学生对老师爱理不理时,老师的课就可能上得干瘪瘪的,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相反,当学生毕恭毕敬聆听时,老师往往会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说尊敬老师,表面上是老师得到了尊敬,实际上真正的受益人是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