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蠶寶寶”變“錢寶寶” 托起脫貧致富大產業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電視劇《花千骨》裡面,鳳凰眼淚凝結成天水滴,加上花千骨的一滴血孵化而出異朽閣的靈蟲,稱為“糖寶”。它善良可愛,討人喜歡。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糖寶《花千骨》劇照

在荔波縣,也有一種“糖寶”。它不僅僅獲得全縣人民的歡心,還承載了廣大農戶的夢想,在脫貧攻堅中擔當重任,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寶寶”。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荔波縣的這隻“蠶寶寶”,被人們百般呵護,廣大領導幹部職工、農技人員、農民朋友在它身上傾注了諸多心血。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它,就是蠶。

在荔波縣,桑蠶成了田間地頭的熱門話題。

種桑就養蠶,有蠶就種桑。

雪白的蠶繭,綠油油的桑葉,給荔波帶來了希望。

來,聽聽“糖寶”與荔波有著怎樣的故事。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綠油油的桑園在荔波隨處可見

桑蠶市場不穩定 農戶遭遇“滑鐵盧”

堯明村地處黔桂交界,雖然遠離荔波縣城,但是因為與廣西環江縣接壤,深受來自廣西方面經濟文化的影響。彼時,廣西方面種桑養蠶帶動很多群眾發家致富,堯明村百姓近水樓臺先得月,也緊跟著廣西的步伐,早在2003年就拋開傳統農業學著“摘新葉養蟲蟲”。

可是,好景不長。幾年之後的2008年,因為價格市場的不穩定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原因,蠶繭價格大幅度跳水,一天一個樣。

“蠶繭最先降到七八塊、五六塊,最後降到一斤兩塊錢!連本都收不回!”村民何晚珠說。

根據荔波縣農業部門的資料顯示:

荔波種桑養蠶始於本世紀初,由東北部鄉鎮農民群眾自發引進小面積試種開始的,試種後效益好。在2007年,荔波縣桑蠶產業發展到1.7萬畝,種植範圍擴大到西南部的鄉鎮。由於當時沒有加工企業帶動,加之受金融危機大環境影響,絲綢產品銷售受到嚴重衝擊,鮮繭價格大幅度下滑,導致2008年大面積毀桑種蔗,種桑面積從1.7萬畝下滑到不足0.3萬畝。遭遇2008年的“滑鐵盧”,荔波桑蠶產業就此被冷落。

桑蠶產業優勢多 二次發展再起航

幾年之後,鮮繭價格市場回暖,不服輸的荔波農戶也開始小規模的試著拼搏,全縣桑樹種植面積擴大了近萬畝。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荔波雪白的繭

2013年,廣西老闆覃祥永看好荔波桑蠶發展前景,在荔波註冊組建貴州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並投入5000元萬資金在茂蘭建了有9個機組年加工蠶繭量1300噸繅絲加工廠,於2014年成功運行。僅2016年,該公司收繭400噸,產值達3000多萬元,生產白生絲70噸,工業產值達2100多萬元,交稅126萬餘元。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綠寶石絲綢有限公司繅絲加工廠

為此,2016年末,荔波縣委、縣政府決定重振桑蠶產業,把它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進行重點培育,重新開始桑蠶產業的二次發展。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繅絲加工廠女工在蠶絲生產線上忙碌著

產業發展資金是根本保障。荔波縣明確從2017年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作為桑蠶產業發展基金,用於桑苗、小蠶共育、蠶房建設的補助和技術培訓。

有好效益來拉動。種桑養蠶畝產鮮繭150公斤,收入約6400元,而水稻畝產800公斤,按每公斤元計算產值也才2400元,比種桑養蠶少約4000元。為此,種桑養蠶與其他種植業相比,更能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增加了蠶農種桑的信心。

看到荔波本地終於有專業的企業收購蠶繭,村民何晚珠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於2013年再次重操舊業。去年,何晚珠和老伴、兒媳三個人在家打理8畝桑園,讓他在養蠶中收入10餘萬元,“現在的蠶,是越養越熱心叻”。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女工在篩檢不合格蠶繭

前車之鑑,後車之覆。為了做大做強桑蠶產業,荔波縣出臺用活土地、資金保障、蠶繭銷售、種養保險等7個方面多項優惠扶持政策。當年內,對新種植連片桑園20—50畝獎勵50元/畝、50—100畝獎勵70元/畝、100—200畝獎勵100元/畝,200畝以上的每超出1畝另獎10元;種植面積10畝以上且新建標準化蠶房養蠶的,每平方米補助200元;蠶農銷售鮮繭給縣內企業且達90公斤以上的,每張補助100元;對精深加工的縣內桑蠶企業按當年納稅額的20%給予資金獎勵。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綠油油的桑葉,給荔波大地帶來了希望

現在由政府做引導,專業的公司來進行市場運作,部門提供技術服務,桑農的桑苗、化肥、竹子等都是有補助的,成立國有企業公司對全縣的桑蠶統一規範管理,確保用好桑葉培育出好蠶。同時,由縣裡管理整治好收購價格市場,每天在所有的蠶繭收購點公佈當日國內市場標價,還對蠶農的繭實施保護價收購,確保蠶農的利益。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蠶繭

為什麼一定要選出發展桑蠶產業?

桑蠶產業相對其他傳統農業,頗具優勢。主要是時間短見效快,一次種植桑樹可以管幾十年;投入少產出高,每畝投入千元可以產出近萬元;勞動強度不大,老少皆宜,需要勞動力少。荔波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產出的蠶絲質量比較好,每噸市場售價都比其他省份高出幾萬元。

荔波村村組組 推動種桑養蠶產業

推行3種生產方式靈活種桑養蠶。在荔波縣委、縣政府扶持政策基礎上,各鄉鎮相應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引導、激發農戶自發參與到種桑養蠶產業中來,自發生產。同時,也引領群眾生產方式,採取鄉鎮桑蠶產業公司鏈接種桑養蠶合作社、種桑養蠶合作社鏈接種桑養蠶戶方式,將分散的蠶農組織起來,引導、支持群眾把土地集中給合作社實行連片種植,分戶管理,合作社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原則,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

另外,由縣國有富民公司鏈接鄉鎮桑蠶產業公司,根據實際需求,對無勞動力建檔立卡貧困戶,統籌土地流轉,新建桑園,組織養蠶生產等工作,利益分配按公司基地效益分紅模式兌現,實現兜底生產。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女工在蠶房摘蠶繭

為了幫助蠶農儘量降低風險,落實四項保障措施進行呵護。在種植風險保障方面,荔波引導種桑養蠶農戶參加桑園種植保險、養蠶風險保險、桑蠶價格保險,除上級補助部分保險費外,不足部分由國有富民公司和政府分攤解決,確保農戶種養得到全部入保;在市場風險保障方面,組建“荔波富民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承接種桑養蠶產、購、銷服務,專門從事蠶桑生產、鮮繭收購,並與鄉(鎮、街道)或種養企業簽訂蠶繭收購合同,鄉(鎮、街道)與村級合作社簽訂蠶繭收購合同,村級合作社和種養戶簽訂蠶繭收購合同;在技術風險保障方面,加大桑蠶種養技術的傳播力度,擴大技術覆蓋面,確保了種桑養蠶區的每個鄉(鎮、街道)至少要有5—10名桑蠶種植技術骨幹,每個種養戶都有1人懂得桑蠶種養技術;在基金風險保障方面,嚴格按照程序審批資金,按照基金管理辦法,財政、審計部門共同制定了一整套的基命撥付制度,實行專賬、專戶、專人管理。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村民在採摘桑葉

據悉,截至5月13日,荔波縣新增桑園面積2.06萬畝,加上2017年1.5萬畝,全縣桑園面積累計達3.56萬畝。各鄉鎮辦示範點12個,示範面積1845畝。覆蓋農戶8927戶35708人,其中貧困戶4525戶18100人,佔現有全縣貧困戶21117戶的21.43%,當中有近90%貧困戶因為參與桑蠶種植而退出了貧困戶行列。去年荔波縣蠶房建設面積35萬平方米,今年到目前已經完成蠶房建設面積2215平方米。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正在進食中的蠶寶

在三種生產方式的推動下,2017年至今,全縣桑蠶產業覆蓋了8個鄉(鎮、街道)、94個行政村,村組覆蓋率均達100%,所有種桑蠶戶全部加入合作社,覆蓋率達100%。荔波縣去年生產約150噸絲綢主要銷往山東和江浙一帶,產值大約7000萬元。去年荔波養蠶1.68萬張,鮮繭總產量69.384萬公斤,總產值3192萬元,總幣化收入2771.66萬元。全縣3.1萬畝桑園中,有6125畝是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採取土地流轉種的,每畝支付租金400元,農戶獲得248.6萬元土地流轉金。同時,當地農戶在絲綢有限公司就業或者幫大戶栽植桑苗,獲得勞務報酬約800萬元。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即將加工成絲綢的蠶繭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蘇寧易購進駐荔波!進店有好禮,抽獎送蘋果X

↓↓↓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往期精彩回顧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荔波:“蚕宝宝”变“钱宝宝” 托起脱贫致富大产业

監製:全媒體中心 程興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