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想媽!斯琴高娃痛哭流涕,董卿一度哽咽!

在央視《朗讀者》的一期節目中,60多歲的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深情朗讀了散文《寫給母親》,讀至情深處,眼淚滑落到老花鏡片上。主持人董卿聽得入神,一度哽咽背過鏡頭,在場的觀眾和無數網友也潸然淚下。

年紀越大越想媽!斯琴高娃痛哭流涕,董卿一度哽咽!

年紀越大越想媽!斯琴高娃痛哭流涕,董卿一度哽咽!

01 曾經與母親漸行漸遠

“你不懂我,你和我有代溝!”年輕時和母親就像一道溝,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對母親產生不滿甚至抱怨、嫌棄,小到穿衣打扮,興趣愛好,大到因為擇偶觀、婚姻觀、育兒觀的不同,產生分歧、爭吵。

“先洗手,再抱寶寶!”母親又一次沒記住,剛當上媽媽的劉女士衝母親吼道:你要是還這樣,以後不用再幫我帶孩子了。母親哭了一晚上,第二天眼睛紅腫,依然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幫著照看孩子。

心理諮詢師馬健說,年輕人總感覺自己長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圈子、觀點和處事方式,關注的重心往往是自己的生活,愛人,剛出生的小寶寶,母親似乎在視野關注之外。

正如微博網友hope欣欣說,媽媽的世界很小,只裝滿了我。我的世界很大,常忽略了她。她經常忘了我們已經長大,就像我們經常忘了她已經老了一樣。

然而人的一生,與母親的情感距離,就是由近到遠,再由遠到近,最後到更近。從小對母親有很強的依賴,因成長獨立而漸行漸遠,又會因當了父母“養兒方知父母恩”而重新越來越近。

02 年輪讓我們與她漸行漸近

演員王姬的兒子有一次走丟了直到夜裡才找到,十幾個小時的焦慮、擔心,那一刻她明白:自己的母親從孩子出生一直到二十多歲,幫她照看二十多年,做出了多麼大的自我犧牲。她寫下了一封信:“媽,我跟您商量個事吧,下輩子您能當我的女兒嗎,讓我照顧您,我要把這輩子欠您的,加倍補償給您!”

經歷了母親彼時的心情,體會了對孩子成長的擔憂,方才為自己缺少的對母親情感方面的報答,感到遺憾和惋惜。

已經是一家企業高管的張先生,老家的母親已經80多歲,每個月都要回家一趟看看老母親,每天也要雷打不動抽出時間給母親嘮上幾分鐘。他說,只要母親在,自己的根就在,老家的那個屋子才有回去的衝動和盼頭。

馬健說,這個變化,如果在一起生活也許意識不到,一旦分開,對母親的思念會更加強烈。於是,年齡越大越想媽,更深刻地理解母親,對母親的感情愈加深厚,越是捨不得。

著名攝影家焦波為爹孃拍了30年的照片,在回憶母親時,他說,每次回到家,總是輕手輕腳進門,想捕捉爹孃第一眼看見我的那份驚喜,還不時用頭拱一拱爹孃的前胸,家裡只要有爹孃在,兒到80也撒嬌。

年紀越大越想媽!斯琴高娃痛哭流涕,董卿一度哽咽!

03 最後的想念都化成了眼淚

對母親的想念,不會因為自己兒孫繞膝而減淡,相反,這種思念會越來越濃,最後都化成想念的眼淚。

馬健的母親十幾年前離開,現在還經常會想起母親,除了母親的音容笑貌,甚至會想到當初母親的一些細小的舉動。“我多麼渴望母親還在世,能儘自己能力,讓她享受一份好的生活。母親不在,就只有用眼淚表達這份情感。”

作家賈平凹在母親三週年祭日時懷念:“從前我媽坐在右邊那個房間的床頭上,我一伏案寫作,她就不再走動,也不出聲,卻要一眼一眼看著我,看得時間久了,她要叫我一聲,然後說:世上的字你能寫完嗎,出去轉轉麼。現在,每聽到我媽叫我,我就放下筆走進那個房間,心想我媽來西安了?當然房間裡什麼也沒有,卻要立上半天,或許,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掛在牆上的她那張照片裡,我便給照片前的香爐裡上香,要說上一句:我不累……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

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廣為傳誦:“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這些都是想媽的眼淚!

04 想媽,請做好當下!

斯琴高娃勸誡觀眾,如果爹孃還健在的話,從現在做起不晚。好好地愛他們,好好地伺候他們,好好地哄哄他們,別總是犟嘴。多站在她的角度,看看她需要什麼樣的關心。

年紀越大越想媽!斯琴高娃痛哭流涕,董卿一度哽咽!

如果你是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對父母多些理解和尊重。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分會秘書長楊萍提醒,不要總覺得父母的觀念落後,要尊重父母的經驗,適當聽取,這樣也能幫助自己更全面、更完善地對待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談婚論嫁,要知道愛情固然重要,但也要適當聽聽父母理性的建議。楊萍介紹,尤其是處於相親或戀愛中的年輕人,可以從父母的生活中尋找婚姻的方法,學習父母生活中的智慧。

如果你四五十歲,正是家裡的頂樑柱,請對父母多些耐心。這個年齡正是人生最難過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往往會對孩子有耐心,而對父母無耐心。要看到七八十歲的父母是真的老了,他們不安全感增多,會變得更嘮叨、更脆弱,更依戀子女。子女們別對父母抱怨、指責,而應該給他們更多攙扶、更多支持。

當然,不管你是哪個年齡段,儘可能多地傾聽父母的心聲,即使不一起生活也多通通電話,有機會多回家看看。


參考文獻:

健康時報 2018-05-29《年紀越大越想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