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手足口病是兒科臨床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那麼什麼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及傳播途徑是什麼?家長又該如何預防手足口病?今天由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十病區主任蔡志軍給大家講講關於手足口病的那些事。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特別是3歲以下兒童易合併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可致死亡。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但由於不同病原型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覆感染髮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小於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該病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分佈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夏季高發。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及臨床表現

引發手足口病的主要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患兒感染後潛伏期約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主要經胃腸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等)傳播,亦可因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膚或粘膜皰疹液及被汙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傳播。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患兒常常表現為口腔內頰部、舌、軟顎、硬顎、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少數病例,特別是EV71感染患兒,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循環障礙等,病情兇險,可致患兒死亡或留有後遺症。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主要預防控制措施

(1)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嬰幼兒的尿布要及時清洗、曝曬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消毒;不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關於手足口病,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鄭大三附院兒童康復科一病區 席珍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