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人眼水平舒適視角是124度,單眼舒適視域60度,集中注意力時僅有五分之一。觀察世界的“硬件”都一樣,看向外界的“姿態”因人而異。

從劉培民(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的視角看,這4個月的中國重汽集團在市場上是一副怎樣的面貌?

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劉培民

重卡市場變了,變化很大,但對中國重汽是個利好。

劉培民分析,2018年重卡市場一改此前牽引車一枝獨秀的領跑姿態,牽引車市場出現較大下滑,工程車市場出現較大回升。

中國重汽集團前4個月的重卡銷售也與行業態勢保持同步,結構上,牽引車比重下降,工程車比重提高,產品結構與2017年相比有了較大變化。

對於以工程車見長的中國重汽,這種變化是中國重汽喜聞樂見的。市場的銷量表現也體現了中國重汽對這種形勢變化的適應。

據介紹,今年1~4月份,中國重汽集團重卡銷售73241輛,增長14%;出口表現更佳,數量達12799輛,增長33.11%。好於行業大勢。

在劉培民看來,這4個月,中國重汽集團重卡銷售是實實在在的增長,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年內新增訂單(國內市場)增長了20%以上。

這也是中國重汽集團近年來不斷推進的結構調整的成果體現。

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中國重汽豪沃純電動中重卡

形勢變了,思路呢?

“今年的主要工作仍是繼續堅持‘強優勢、補短板’的工作思路。”劉培民說。

高度概括的工作思路,拆分來看看。

強優勢要把工程車市場牢牢抓住,劉培民說,“中國重汽以工程車見長,那麼,我們就要把攪拌車、自卸車市場訂單抓在手裡。”

困難總會有,例如,迅速湧現的市場需求與較長交貨週期的矛盾。

“攪拌車、自卸車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改裝週期長,底盤交付之後仍需要2個月以上的改裝週期,壓力很大。”劉培民表示,很多訂單因此沒有實現交付,市場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解決這一矛盾、強化工程車市場優勢是中國重汽接下來的著力點所在。

補短板是要繼續補上公路運輸的短板,這當中分為載貨車和牽引車。

劉培民進一步解釋說,“牽引車部分,今年的兩個工作重點,一個是繼續利用曼技術升級現有產品;另一個是中國重汽I代智能卡車,以安全升級為突破點積極促進I代智能卡車進入市場,同時也帶動其他公路車市場銷售。”

看重技術驅動力也是中國重汽的顯著特點,幾年來,曼技術加持下的中國重汽產品在市場上嚐到了甜頭兒,劉培民也指出,“這些年來,中國重汽非常重視將先進成果快速導入市場,服務於用戶和行業,這也是我們從技術領先的角度來補我們的短板。”

另一個工作重點——I代智能卡車的選擇,也體現了中國重汽以技術補短板的想法。

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豪沃T5G成為首輛L4級無人駕駛電動集卡

劉培民介紹,從用戶調查的反饋來看,中國重汽老用戶對重汽產品的第一個評價就是安全。因此,以I代智能卡車所能帶給行業的安全升級為突破點推進重汽牽引車產品市場銷售前景可期。

目前的市場反饋也證明了這一思路的可行性。據悉,中國重汽汕德卡I代智能卡車自2017年12月17日開始接受訂單,到目前已經投放超過300輛,受到重視安全、崇尚科技的用戶青睞。中國重汽豪沃I代智能卡車今年4月26日面向全國開始接單,首次推廣活動就獲得近400輛訂單。

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豪沃T5G無人駕駛電動集卡採用快充,能夠在1小時內充滿,續航里程在滿載工況下能夠達到120~130公里

劉培民表示,對於智能卡車,中國重汽的思路是成熟一代、投放一代。目前,中國重汽I代智能卡車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客戶帶來了更安全、更智能的價值體驗。

載貨車領域,中國重汽選擇從輕量化角度切入,補上這塊短板。

“載貨車也是重汽相對短板的一個領域,我們從技術提升、輕量化角度切入市場,初步取得了一些進步。”劉培民介紹說。

在強優勢、補短板的同時,中國重汽也時刻關注著國家法規、市場熱點的變化,並適時調整產品佈局。

例如,轎運車市場。

“GB1589對轎運車的新規定對我們是一個機會,今年中國重汽也開展了相關推廣。”劉培民說,中國重汽積極利用生態圈建設模式挖掘、開拓市場,在轎運車領域也取得了顯見的成果,中國重汽以中置軸為代表的轎運車已經交付超過3500輛。

劉培民視角:這4個月的重汽

本網資料圖

時代日新月異,重卡市場也早已不是過去簡單的造車—賣車模式。

對此,劉培民說:“探索新模式,實現中國重汽從一個傳統制造企業向製造服務型企業轉型,這是擺在中國重汽面前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和挑戰。不僅是造車、賣產品,要研究解決方案,而且要研究一整套解決方案。”

在一整套的解決方案中,服務正在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在服務方面,劉培民表示,中國重汽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突出代表是智慧重汽的建設和拓展。

“我們在後市場方面做了很多佈局,例如,持續打造智慧重汽的生態圈,涉及的服務內容從配件、維修、金融、二手車、諮詢、培訓等不斷向外延伸,下一步還將涉足保險領域。我們不斷深化、推出一些新的內容來豐富智慧重汽生態圈。”劉培民表示,目前智慧重汽的用戶量已經超過25萬。

“不停車服務”是重汽延伸服務的一個縮影。

去年,中國重汽首創“不停車服務”,面向中國重汽質保期內牽引車用戶推出,受到用戶高度評價。劉培民介紹,今年,重汽對“不停車服務”的受眾面進一步拓展,不僅面向質保期外的中國重汽用戶,還向全行業用戶開放。並且,中國重汽還通過與運滿滿、貨車幫等6大平臺合作的方式,向全行業用戶推廣“不停車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