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知青40年後“回家”支農

15名知青40年后“回家”支农

趙樹海給村民講解樹葆的工作原理。

6月4日,驕陽似火。田地裡的玉米苗被烤得捲了葉子。

運城市泓芝驛鎮東莊村,有一場闊別40年的重逢——15名曾在東莊村“上山下鄉”的插隊知青,帶著一份特殊的禮物,重新回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40年前,年僅十七八歲的他們,在東莊村村民手把手地教授下學會了農活,並把四五年的青春汗水灑在了這片土地上;40年後,知青代表趙樹海帶著自己的專利發明——樹葆,和當年插隊知青夥伴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如何運用新科技抗旱保墒。

今年61歲的趙樹海原是運城市國家電網的工程師,也是運城著名的發明家。第42屆國際發明展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趙樹海憑藉“絕緣子風力清掃環”斬獲金獎(本報2017年10月11日報道)。趙樹海是運城市人,當年曾在東莊村插隊,此次他發明的用於植樹造林抗旱保墒的樹葆,正是源之於40年前的知青歲月。

越流越小的河,越挖越深的井

“這是涑水河。”趙樹海指著一條滴水不見的黃土凹渠說道。“我們來東莊村時,這條河水量不小,現在,水流越來越小,一年中很長時間處於斷流。”

涑水河是緊鄰東莊村的唯一水域,很長一段時間,東莊村的村民就靠這條河來澆地,降雨多的時候河水也多,降雨少的時候河水也少,水大了大水漫灌,沒水的時候只能看著莊稼旱著。

“那個時候我就考慮過,如何調劑用水。”趙樹海說。

農業進入新世紀,日漸縮流的涑水河不能再滿足村民的灌溉需求,於是一年一口井成為村裡的必完任務。

“現在地下水位下降得太厲害了,現在打200米都不一定能見到水。”東莊村村民說。

現在的東莊村,以酥梨為主導產業,澆灌果樹成為很多農戶的重要任務,解決水的問題是個大事。

解決農業問題,還要靠科技

“40年了,很多地方的村裡的房子蓋起來了,但生產方式還是很傳統。”當年與趙樹海同屬東莊村知青二隊的馬躍年說。

1975年,剛剛高中畢業的馬躍年就來到東莊村,毫無務農經驗的她,要跟著村民從點滴學起。“種地真的很不容易。”想著過去辛苦的務農經歷,她和23位分佈在全國各地的東莊村老知青,一起在網上商討,在“上山下鄉”40週年之際,大家要給第二故鄉送上一份禮物。

大家把目光投入到一直堅持發明創造的趙樹海身上。“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很愛鑽研,我們當時下鄉就是務農,他就是研究各種器械,像拖拉機等等。”馬躍年望著趙樹海評價道。

趙樹海愛發明研究是出了名的,在28年的工作時間裡,獲得了51項國家專利,4項國際專利和9項國外專利。退休後,有了整塊的時間,他把科研精力集中在突破節水抗旱的發明上。把家裡的水壺灌滿水放在陽臺,他觀察一壺水蒸發幹需要多久,“非常好,三個月才能全部蒸發完”。

2017年他針對乾旱時期保障樹木存活的新發明“樹葆”獲得國家專利,並在果樹的應用實驗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蓄水容器用於蓄水,容器上有蒸發罩,蒸發罩為透氣結構,連接有漏斗,漏斗的漏管內裝有水位指示杆。將蓄水容器和蒸發罩埋在植物根部的土壤內,向容器內注水至水位處,水通過蒸發罩向土壤內自然蒸發,保持土壤內的水分從而維持植物存活。如果在雨水到來之前蓄水容器內的水快蒸發完,可以及時向容器內進行人工注水,就可以保植物存活。

“只要年降雨量超過12毫米的地方,就可以依靠樹葆植樹造林。戈壁、沙漠,降雨量都在40毫米左右,遠遠超過了12毫米。”趙樹海說。

趙樹海帶著樹葆全國各地做實驗,從運城的街邊綠化,到經濟林栽培,從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到新疆的戈壁,在各種樹木和植物上試驗,取得了100%的成功。

他覺得到了回一趟東莊村的時候了。

從發明到應用推廣的跨越

“有這就不用澆地,拿一個水壺,在樹葆沒水時,倒上水就可以了。一般情況下,蓄水容器注滿水後可保持3—5個月的蒸發時間。”趙樹海介紹樹葆的裝置包括蓄水容器、蒸發罩、漏斗、指示杆、浮子。

6月4日,東莊村村口的大白楊樹下,趙樹海一遍又一遍向村民講解樹葆的應用原理,大家聽得十分認真。

為村民們講解完樹葆的工作原理後,趙樹海示範了樹葆的安裝,邊上的村民感嘆:“這可是好東西呀。”

“低成本、高收益的科技農業更符合中國農業現狀,否則很難推廣應用。而且,樹葆可以用來植樹造林,也可以用來幫扶農業。”趙樹海說這才是他發明創造的初衷,現在他規劃著與葡萄種植用戶合作,幫助農戶種植更優質的葡萄果品。

當天在15位知青的幫助下,共有46家農戶免費領取了樹葆。

“就是讓村民試用一下,如果他們體會到好,我們還有更進一步的支農項目,比如,我們這些知青認領地塊,投入資金,用農業科技帶著鄉親們致富。”趙樹海說,“這些我們都有規劃。”

“節約用水的同時助力農作物達到更好長勢,樹葆加入農業生產,帶來的是一場灌溉新風暴。”原東莊村副書記樑柱在趙樹海給村民演示樹葆的原理後如此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