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2017」讓“校園貸”不再成為“校園害”——粵警開展“颶風19號”專案統一收網行動

「飓风2017」让“校园贷”不再成为“校园害”——粤警开展“飓风19号”专案统一收网行动

近日,在公安部的協調指揮,河北、吉林、上海、福建、陝西等地警方密切配合下,廣東省公安廳組織廣州、深圳、佛山、韶關、東莞等市公安機關開展“颶風19號”專案統一收網行動,集中對涉“校園貸”及其關聯違法犯罪活動進行重拳打擊,共摧毀犯罪窩點20餘個,抓獲嫌疑人180餘名,破獲案件190餘宗,查明受害學生350餘名。

「飓风2017」让“校园贷”不再成为“校园害”——粤警开展“飓风19号”专案统一收网行动

現象:借款2000元要還11萬元

同月,事主謝某(廣東某學院本科生)被廣州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提供就業培訓服務為由,誘騙簽訂9920元的兩年期貸款合同(本息合計近13000元)。

據此,廣東警方梳理出在省內從事高校借貸機構186家,涉及高校49所、學生716名,借貸金額501萬元。

行動:摧毀多個涉“校園貸”犯罪團伙

該類案件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胡春華、馬興瑞、林少春、李春生等省領導先後作出批示,要求嚴厲打擊此類針對在校學生的違法犯罪,堅決維護包括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省公安廳對此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專案組,對全省網絡兼職詐騙犯罪線索進行集中梳理,將涉“校園貸”違法犯罪列為“颶風19號”專案,部署全省開展偵查。

在相關互聯網企業的配合下,專案組以與“校園貸”有關的電信網絡詐騙、合同詐騙、非法拘禁、故意傷害、敲詐勒索等針對大學生違法犯罪活動為重點,先後梳理出3批涉“校園貸”違法犯罪線索,掌握犯罪窩點20餘個,涉及廣東、河北、吉林、上海、福建、湖北、雲南和陝西等多個省市。經過2個月的縝密偵查,專案組鎖定了相關團伙的作案手段、方式等證據。

5月下旬,在公安部協調指揮下,專案組部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河源、東莞、茂名等地警方,統一開展涉“校園貸”違法犯罪收網行動,成功摧毀多個犯罪團伙,抓獲嫌疑人180餘名,破獲案件190餘宗,查明受害學生350餘名,查扣電腦、手機、銀行卡、賬簿、詐騙劇本等涉案證據一批。

分析:非法“校園貸”易滋生4類犯罪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校園消費金融的實際需求,許多金融平臺(P2P等)、民間小貸公司等機構趁勢而入,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貸款業務,於是各種“校園貸”應運而生,在全國各大校園風靡一時。一些不法分子和機構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幌子,將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黑手”伸向大學生群體。

據省公安廳刑偵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涉“校園貸”違法犯罪主要有“電信詐騙”、“敲詐勒索”、“尋釁滋事”、“暴力催債”等4類行為。

“他們有的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在校大學生推送貸款廣告,以免抵押、低利息為誘餌誘導學生貸款,並要求繳納貸款‘手續費’、‘管理費’、‘保證金’等費用,收到學生支付款項後即將其‘拉黑’不再聯繫;有的串通‘職業培訓機構”舉辦職業指導講座,誇大培訓效果,與學生簽訂聲稱能提高綜合技能的培訓合同,並與貸款公司勾結,誘導學生貸款支付學費,從中詐騙學生;有的要求學生提供照片、視頻、身份證和家屬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作為貸款抵押和擔保,一旦學生無法如期還款,便以此威脅,勒索錢財。”該負責人說。

由於在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防範意識較差、心理承受能力與法律維權意識較弱,“校園貸”類違法案件給學生的心理、精神造成極大傷害,一些學生因此輟學,個別甚至自殺,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思考:整頓“校園貸”亂象需多部門聯合

據介紹,目前,活躍在校園之間的網絡貸款平臺較為複雜,P2P平臺、小額貸款平臺、民間借貸平臺等不同類型的平臺在准入門檻、風險控制和行為治理上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良莠不齊、雜亂無章等現象比較突出。整頓“校園貸”亂象是一個綜合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不同行業和部門。

目前,公安機關正積極與金融監管、工商、工信、教育部門及高校、行業協會聯合,針對“校園貸”行業中不規範的問題,特別是存在“裸貸”、“高利貸”、“虛假宣傳”等嚴重侵害學生利益的行為開展專項打擊治理;涉及違法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對存在嚴重違規行為的網貸平臺堅決移交主管部門取締、整治。

警方呼籲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遇資金困難,應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得金融支持,不要盲信盲從、貪小便宜;要加強對個人身份信息、財務狀況等個人隱私和基礎信息的保護,提升網絡金融安全意識、風險防範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和借貸觀念;遭遇涉嫌“校園貸”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向學校反映或向警方報案。

同時,公安機關建議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和教育機構應建立聯合培訓機制,開展理財講座培訓和專項培訓,增強學生的理財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避免陷入“校園貸”陷阱。

「飓风2017」让“校园贷”不再成为“校园害”——粤警开展“飓风19号”专案统一收网行动

典 型 案 例

案例 1

大學生欲貸款卻被騙錢財

今年4月上旬,張某(佛山某學院學生)接到一外地女子電話,電話中該女子向張某推銷1個貸款平臺,要求張某錄入個人信息,隨後以其相關資料不夠詳細為由,要求張某支付400元資料費,後又要求張某交600元服務費和2000元保證金,當嫌疑人要求張某再支付1600元的保險費時,張某這才發現上當被騙併到派出所報案,總共損失3000元。

接報後,佛山市公安機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經過連續多日的偵查,專案組發現該案系由一網絡貸款詐騙犯罪團伙所為,並同時排查出一批涉非法“校園貸”案件。該詐騙團伙由專職“洗錢”人員、取款人員、話務人員等組成,各組間分工明確,窩點分佈在湖北武漢及廣東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

在公安部的協調和省公安廳的指揮下,5月中旬,佛山市公安局部署警力同時在湖北武漢等地開展收網行動。行動中,警方共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30餘名,繳獲手機50餘部、贓款近20萬元及銀行卡、POS機、平板電腦、打印機等一大批。

經查,嫌疑人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在校大學生廣泛推送貸款廣告,以免抵押、低利息為誘餌誘導學生貸款,並要求繳納貸款“手續費”、“管理費”、“保證金”等費用,收到學生支付的這些款項後即將其“拉黑”不再聯繫。

案例 2

女學生“裸貸”不成反被勒索

2017年3月,陳某(某高級職工學校女學生)因欠朋友錢急需貸款還錢,在QQ興趣部落模塊關注小額貸款社區放款人施某,向其申請貸款3000元,月息270元。施某要求陳某提供全身裸體照片、視頻、身份證和家屬電話號碼作為貸款抵押和擔保。

此事對陳某心理造成極大壓力,被迫休學。韶關警方接到警情後,立即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工作。經過多個部門聯動,專案組最終鎖定了重大作案嫌疑人施某的身份信息和落腳地。5月下旬,專案組趕赴安徽合肥將其抓獲歸案。

案例 3

騙同學身份信息貸款40餘萬元

今年3月,廣州市某工程技術學院女生黃某報案稱被一同學以借用身份證註冊軟件為名,利用其信息在網絡平臺非法貸款1萬餘元,經貸款公司催討後才發現被騙。專案組民警通過縝密偵查,於5月下旬在廣州市天河區抓獲嫌疑人林某。

經查,林某交代其於2016年11月用身份證在網絡貸款平臺貸款1萬元用於消費,後無法償還,遂以借用身份證註冊為名及提供50元報酬的方式,騙取全校40多名同學的身份信息,先後通過5個網絡貸款平臺非法貸款40餘萬元用於本人消費和揮霍,直至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