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航天掛上“高速檔”,美國模式不是唯一選項

最近,中國民營航天企業不時被外媒關注,起因主要是上月首枚民營自研火箭“重慶兩江之星”成功發射。而這並非孤例,4月份中國另一家民企也曾完成其商用火箭的發射,有輿論稱,這是美國以外第一枚取得飛行成功的民營火箭。此外,中國民企在火箭發動機方面的技術也獲得外界稱讚。

有輿論指出,外媒的關注不僅是對中國太空雄心的窺探,也意味著一個新商業時代的到來。

中國民營航天產業正在萌芽

美國航天新聞網的觀察顯示,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的數量正不斷增長,它們經常佔據有利可圖的市場,正在取得非常真實的技術突破(或者至少正在迅速趕上西方)。國內媒體同樣注意到,僅就數量而言,我國目前粗略統計已有超過60家民營企業涉足商業航天領域。

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民營航天大約從2015年起步,幾年下來成績較好的是一些小衛星研發公司,火箭公司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目前為止民營公司對中國航天整個發展格局還不能起到明顯的改變作用,民營航天才剛剛開始。

近年來,美國私人公司SpaceX不斷取得火箭研發重要進展,並且受僱成為NASA接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的兩傢俬營公司之一,不少國人盼望中國也能誕生自己的強大民營航天企業,認為民企模式將越來越有優勢。對此,黃志澄認為現實情況比較複雜,我們不能幻想一口吃個胖子,而且重要的是,不要把民企和國企對立起來。

黃志澄認為,航天不同於一般行業,需要龐大的工業體系支撐。目前民營企業要做出成績來,還是必須建立在國家60年航天工業發展基礎之上,利用好這些資源才能夠爬上更高的臺階。

黃志澄說,印度、日本、歐洲、俄羅斯、中國在航天領域都是以“國家隊”為主,但美國在這一領域是沒有國有企業的,這和美國早年推進航天發展的模式相關。因此美國能夠出現目前這種強大的私人航天企業,更多還是由於美國自身的淵源。

黃志澄還認為,當前中國航天國企、民企各有優勢,但民企剛剛起步,其整體實力與國企無法相比。兩種企業模式應該相互取長補短,最好是能夠相互融合。因此,他提出了中國商業航天應該走混合所有制發展模式的觀點。

商業航天時代,民企大有可為

1958年即投身中國航天事業的黃志澄目前已年逾八旬,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階段。他談到,中國航天有自己的特色,一路走來已經創造了民族的輝煌,航天發展是技術不斷遞進的一個過程,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危機感,也同樣需要耐心。

黃志澄認為,民營航天在當前整個航天範疇中僅是其組成之一。他把航天領域大體分為了三類,即:公共航天、軍事航天和商業航天。

他介紹說,公共航天是指載人航天、深空探索等宇宙探索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軍事航天主要服務於國家安全,也是各國競爭的焦點;商業航天則是按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以盈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

黃志澄說,這三部分並非截然分開,比如軍事航天和商業航天相關聯就成了軍民融合的部分,公共航天領域以美國為代表,已經從21世紀初開始讓私人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國家出錢來資助企業研發和技術應用。

而具體到商業航天上,黃志澄認為,衛星的應用將佔據未來商業航天產業的半壁江山。“比如衛星通信(移動通信、互聯網接入、物聯網)、衛星遙感(農業、地震、氣象、城市和海洋等的信息監測)、衛星導航(北斗)等。”

另外一個商業重點是火箭發射,同時也包括一些航天基礎設施的應用,比如發射場和測控網等。

“航天科普教育活動也相對現實一些,比如打造航天和太空的電影、主題公園、博物館、夏令營等。比較新興的還有太空旅遊,目前美國正在搞,以後可能會更加大眾化。小行星採礦、月球資源開發等是目前世界上有一些暢想,但有待去實現。”黃志澄說,“商業航天大體上是這樣一個層次,比較現實的,馬上要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未來的願景。”

事實上,無論哪個航天領域,技術進步與業態繁榮都將成為綜合國力的一種投射。美國航天新聞網說,西方往往將中國航天業與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劃等號,現在是該拋棄這一固有印象的時候了。

當媒體上開始出現商業航天風口漸近的聲音,中國民營衛星、民營火箭開始吸引外媒的目光,商業航天產業的未來正在引發思考。正如黃志澄所言,國企和民企如何更好地結合,需要更多探討。無論如何,關鍵還在於要促進航天技術的創新。(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