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皮勒村,只有看過七年前中央電視臺的專題報道的人,才會知道央視講述的就是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皮勒村的孩子艱難求學的故事,這個位於帕米爾高原上偏遠的深度貧困村,才慢慢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皮勒,塔吉克語是“木碗”的意思,村子周圍四面環山,像個木碗因此而得名。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一座公廁

到達皮勒村是凌晨,整個小山村一片黑寂,唯有村委會會議室的燈亮著,第一書記、自治區人社廳就業服務局辦公室副主任熱合曼·吾甫爾,正在給幹部們安排工作。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這個公廁就像是村裡的五星級景點,只要是到村裡的人都會被熱合曼·吾甫爾帶到廁所參觀。這個公廁,改變了這個村,改變了這個村如廁的習慣,這是一場真正的廁所革命。

你能想象,過去這個村沒有一個廁所嗎?別說公廁,沒有一家村民家中有廁所的,更讓你想不到的是村民如廁完,用石塊擦屁股……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瞭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熱合曼·吾甫爾在村委會蓋了公廁,釘上了廁紙盒子、放上了廁紙,而且還有工作人員每天檢查、安放。

同時,在村委會,熱合曼·吾甫爾帶領幹部們一起,打廁所蹲坑的水泥板子,給每家每戶發放,要求家家戶戶都必須有自己的廁所。

幹部們帶頭,砌牆,壘廁所……

革命成功了,沒有人再隨地大小便了,不知不覺間,整個村子裡的環境變得更加乾淨了。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六張餐桌

指著村委會整潔的水泥地面,熱合曼·吾甫爾有些自豪,這是幹部和村民攜手的成果,以後進村委會,冬天一腳泥、夏天一身土的景象將不再存在。

村裡用電基本都依靠太陽能,一天的日照可以滿足晚上居家照明,但是村委會辦公需要電腦,就得依靠發電機,5臺發電機擺在村委會,只要發電機“突突突突”的聲音開始在山谷裡迴盪,村民們都知道,村委會的幹部又在忙碌。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洗漱做飯,水都是從村委會房後懸崖下的河流中用水泵抽上來的。天氣再炎熱,河水冰涼刺骨,這是來自帕米爾高原的雪水。

新蓋的食堂,乾淨明亮,六張不鏽鋼一體餐桌,可以同時容納48人入座就餐。

熱合曼·吾甫爾不好意思地笑了,這六張不鏽鋼餐桌,是他“化緣”來的,就是想讓工作人員和村幹部在就餐的時候能夠坐在一起。

“很多工作就在餐桌上談完了,省時間,效率高!”熱合曼·吾甫爾說,以前,工作人員和村幹部各吃各的,端著飯碗都回自己的宿舍吃,現在大家都喜歡上了“食堂會議”。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飯管夠。

七個饢坑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村裡有7個饢坑,一個在村委會內,另外6個在村就業培訓基地一字排開,免費不說,村委會還提供木柴。

皮勒村每家都有一位護邊員,每月2600元的工資,是他們的收入,他們的服裝的改變更接近於職業化。唯有女人還保留著塔吉克最原始的服飾,古樸靚麗。巡邊也好,放羊也好,饢是必不可少的,加上一壺磚茶,就是他們的美食。

現在,村裡在進行庭院改造,村裡每天都會打200個饢,在誰家幹活,饢就送到誰家裡去,還是一句話,免費。

到村就業培訓基地打饢的村民,做好了饢,並不著急回去,因為他們還惦記著每天村裡的夜校。25歲的尼亞孜汗·斯拉提在教村民國家通用語言,從簡單的問候語“你好”開始,雖然塔吉克族村民念得都比較繞口,但是男女老少都很認真,她50歲的婆婆阿努爾·斯拉提,每天都在學習。

走在村裡的路上,不管認識不認識的村民,都會遞給你一個真誠的笑容,隨後伸出右手:你好!

三十位大廚

饢好吃,還得有人做。村就業培訓基地裡,有30位大廚!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白大褂、高高的廚師帽,讓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裡村民的“工裝”。她們只有在就業培訓基地才捨得穿,每天上課結束,還是一身塔吉克族原始的服飾打扮。

熱合曼·吾甫爾把喀什啟航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負責人於偉民請到了村裡,往返24個小時的車程,於偉民硬是翻山越嶺的把就業培訓基地的桌椅配齊了,想學廚藝的村民可以有一個寬敞明亮的理論、實操場地了。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於偉民說,就業培訓基地,現在有30位大廚,他的兩位老師教村民們中式烹飪,結業後,還可以給他們發放初級中式烹調師職業資格證書。

“360個課時,一個課時都不能少。”於偉民說,以前村民根本不懂得飲食搭配,也很少吃蔬菜,做菜的方式方法也很簡單,就是一鍋燉。現在他們的飲食衛生改變了,飲食習慣也改變了,晚飯都會做兩個菜了。

熱合曼·吾甫爾介紹,他希望村民經過喀什啟航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培訓後,能夠走出大山,讓她們懷揣一顆廚師夢,走出這個深度貧困村。

2014年,在自治區黨委的關心和幫助下,投資8000多萬元建成了從馬爾洋鄉政府到皮勒村51公里四級公路。從此,皮勒村和外界的阻隔被徹底打通,孩子們到鄉里、縣裡上學,不再艱辛跋涉。當年七八天路程,現在只需坐車4小時就可以抵達。孩子們不僅上學免學費,每學期還會領到政府發放的300元路費。

“村民們很不容易,有些村民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山村,更別想出去就業了。現在路通了,技能有了,就要讓她們走出去創業,看看外面的大世界。”熱合曼·吾甫爾說。

帕米爾高原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改變

大盤雞、土豆絲、涼拌菜、蒸花捲,30歲的阿尤特·巴依給木,現在已經會熟練做菜了,她說她要去餐飲店打工,工資每個月要4000元,因為她有喀什啟航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出來的真功夫,還有人社局頒發的初級中式烹調師職業資格證書。

“穿上這身廚師服,我就很有成就感,我覺得我會是一名優秀的廚師。”馬熱木·巴給最拿手的就是拉條子。

熱合曼·吾甫爾介紹,要改變皮勒村,首先就要改變村民的思想。現在村民有糧食直補、草場獎補等國家政策補貼,現在讓村民學國家通用語言、學技能,讓他們走出去就業,他堅信,這個村116戶村民,2019年脫貧目標是實現86戶370人全部脫貧,整村退出貧困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