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2.0 引领新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2.0 引领新型全球化

内容提要

世界发展情势及解决“一带一路”问题的需要,催促我们要升级“一带一路”,考虑2.0版。一带一路的2.0版较之于1.0版有三大超越:时间上,不是回到历史,而是走出历史;空间上,从经营欧亚大舞台到世界大格局,开创欧亚大陆时代2.0——陆海联通,海洋时代2.0——深海时代、北极、南美;自身发展上,从互联互通到万物互联:从“天地人”到“天地人海空网”,秉承人机交互、天地一体,万物互联,开创21世纪人类新文明,引领新型全球化:一、包容性全球化:让全球化无死角;二、南方型全球化:从要外援到要投资;三、联动型全球化:南北联动、陆海联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要防止被战略,包括:

——被战略利用:美国一些战略家们提出,让“一带一路”把中国引入到像阿富汗等这些帝国的坟墓、泥潭地区中去吧,意思是你就衰落在陆上,别染指海上。忽悠中国在中亚抵消俄罗斯地缘影响力,导致中俄地缘博弈。

——被战略稀释:欧盟要调查中国参与建造的匈塞铁路,说它并未在欧盟范围内公开竞标等,这无疑会加剧中国高铁在当地竞争的不公正氛围了。在印度,甚至包括整个南亚地区的影响都很大,但当局在极力抵消或者稀释“一带一路”的效应。

——被战略误导、异化:“丝绸之路”在我们看来就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平、文化交流之路,但是1877年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这个概念时,是因为海上已经扩张没有空间了,需要在陆上找合法性,由此找到东西方之间的这条路统称“丝绸之路”,实际是为了地缘政治扩张的需要。许多人还从西方的丝绸之路概念或复兴丝绸之路角度理解“一带一路”,陷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陷阱,这是被异化了。

以上这些问题,可总结为三重风险:

第一重风险,时间上的风险,可称之为风雨与彩虹。英国国防部报告《2010-2040全球战略趋势》认为,2040年之前的世界都处于转型期,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等,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第二重风险,空间上的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与战略上的“不稳定之弧”所覆盖的国家非常接近,“不稳定之弧”即文明交接地带和板块交接地带,是军事冲突高发区、恐怖袭击频发地。

第三重风险,自身的风险。“一带一路”周期很长,项目铺得很开,要建设不容易,要守住运行也不容易,这也是风险。

“一带一路”2.0 引领新型全球化

深刻影响特朗普思维的西方学者的著作《Atlas耸耸肩》中提出,这个世界的权力可能不是简单地从西方移到东方,也会出现权力东移、下移或旁移;原来说丝绸之路是文明的交流,是否还要交融,要创人类新文明。

从实践中,今年5月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利和阿根廷总统会来,这些国家和“一带一路”什么关系?必须适时提出“一带一路”2.0版。

有人说等“一带一路”做完之后再搞2.0行吗?中国从来不是这样的。在现代化征途中,工业化、信息化同步进行,如今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对接海外“工业4.0”等等。

“一带一路”2.0与1.0有何区别?我从时间、空间和自身三个维度来比较。

(1)时间维度:走出历史,赶超走向创新

从时间上来说,我们最早是基于历史,现在是“走出历史”。我在阿富汗演讲,“一带一路”要让阿富汗摆脱历史,不再成为近代以来的“帝国坟墓”、政治博弈场。所以,2.0将从原来的复兴丝路精神到引领未来,从赶超逻辑到弯道超车,从工业化的梯度产业转移的规模化追求转为新工业革命的创新。

(2)空间维度:65个国家扩展到北极、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

从空间上来看,原来沿线有65个国家,加上延伸国家和辐射国家;现在,目光可扩展到北极,韩国智库与时斋勾画了一个“鸳鸯蝴蝶图”,因为北极冰川在熔化,左边是通过东北亚经白令海峡的欧亚大陆,右边是通过阿拉斯加到美国,韩国则在蝴蝶的当中,称这是一带一路2.0版。向南可延伸到大帆船时代所达的智利、墨西哥,可以“智联全球”。

(3)自身维度:四大公域内追求全球治理

从自身维度而言,第一个阶段欧亚(非)大陆的立体交通网络,是要建立基建效应;追求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产业群;追求联动效应的经济走廊;这三项主要体现互联互通的概念,看中的是欧亚(非)大市场,但是推进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但很多国家市场经济不发达,中国就通过开放性金融来创造市场经济条件。比如像乌兹别克斯坦这种双重内陆国家,没有公司愿意投资金修铁路,按照市场经济就贷不了款,但中国有国开行开放贷款;印尼的雅万高铁,日本竞标中败给中国,就是卡在当地政府不提供担保问题上,中国有国开行担保,就拿下了。

2.0版本中资金发展的模式上要设计更多的战略制高点。比如四大未知疆域,即信息、深海、太空、极地这些被认为是全球公域,非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越早进入就越可以拥有话语权。2.0版中,信息是数字化,深海是人海合一,太空是天地一体,极地是全球治理。

表 1 “一带一路”1.0与“一带一路”2.0比较


“一带一路”1.0“一带一路”2.0
时间1、复兴丝路精神2、赶超逻辑3、工业化的梯度转移:规模效应1、引领未来2、弯道超车3、新工业革命:创新
空间1、沿线国家:65个(包括中国在内)2、相关国家:英美等,视不同领域3、双边为主,多边为辅;南方国家全球化为主
1、北极:中欧新航线2、南美:大帆船时代3、撒哈拉以南非洲 网状全球化:智联
发展1、欧亚(非)大陆的立体交通网络:基建效应2、产业群:聚集效应、辐射效应(产能合作)3、经济走廊:联动效应4、欧亚(非)大市场:纠正市场失灵1、信息:数字化2、深海:人海合一3、太空:天地一体4、极地: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它变成一种实践,变成一种组织和理论,本身具有生命力。2.0版尤其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和美国的关系;二是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三是如何以前瞻式的方式思考更长远的规划。中美共倡“一带一路”2.0,建立全球基础设施联盟,共同应对世界不确定性,为此指出了方向。

总之,“一带一路”的特点不是资本全球化而是实体经济全球化,路径不是规则导向而是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方向不是单向度而是包容性全球化,目标不是竞争型而是共享型全球化,正在扬弃传统全球化,实现全球化的本土化,开创新型全球化,其前景正在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近著《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2016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2015年中国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