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已成移民足球代表-世界盃E組

“四種語言匯聚在一個國家!”這樣的一句標語將會出現在瑞士隊世界盃期間乘坐的大巴車身上。

北面是德國,西面是法國,南部接壤意大利,東部和奧地利以及列支敦士登相鄰,瑞士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有著四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羅曼語)。

但其實,如今的瑞士通用的語言早已不僅僅是這四種官方語言。因為在瑞士820萬總人口中,有1/4是外國人。而近年來瑞士足球的崛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更多有天賦的移民球員的加入。兩年前的歐錦賽,瑞士隊的23人參賽名單中14人有移民背景,他們僅次於有15人的法國隊。移民足球也已經成了瑞士足球的代名詞。

成績進步受益於移民足球

要知道十年前,瑞士作為東道主在歐錦賽上簡直就是毫無亮點,如果不是最後一輪遇上已經提前鎖定小組第一的葡萄牙隊,他們很可能就是用一個尷尬的三連敗來收官。但現在瑞士隊在國際足聯的國家隊排名中高居第六。過去四年的兩屆大賽2014年巴西世界盃和2016年法國歐錦賽,瑞士隊都成功小組出線。

這樣的進步,正是受益於“移民足球”。相比之前只有因勒、朱魯等寥寥幾位移民球員,如今的瑞士隊光是主力陣容就基本都由移民球員組成。特別是來自那些東歐的移民給瑞士足球注入了更多的技術和創意元素。比如中場四員猛將沙奇裡、扎卡、貝赫拉米和哲馬伊利均是阿爾巴尼亞裔; 鋒線上的塞費羅維奇和加夫蘭諾維奇的父母都來自波黑、德米爾奇是克羅地亞後裔。

當然,非洲裔球員的加入,他們出色的身體素質也讓瑞士隊如虎添翼。曾經效力阿森納的中衛朱魯出生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鋒線希望之星恩博洛有著喀麥隆血統,費爾南德斯來自佛得角。

移民足球助法國德國奪冠

瑞士隊靠著移民足球躋身世界強隊行列,而那些原先的世界級強隊,則靠著移民足球再進一步,捧起大力神杯。1998年在本土奪冠的法國隊就是移民足球最成功的例子。

法國本土很早開始就湧入了來自北非和沙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的新移民、難民和偷渡客。法國對於移民態度的寬容性,直接體現在了足球場上。上世紀80年代,普拉蒂尼時代開始,移民球員便成為了法國足球的核心力量,蒂加納和費爾南德斯這兩位黑人球員,與普拉蒂尼並稱“鐵三角”,為法國隊贏得了1984年的歐錦賽冠軍。

1998年法國世界盃上的那支由白人、黑人和北非馬格里布移民後裔組成的混編部隊裡,有齊達內、維埃拉和德塞利等7名移民球員,堪稱法國社會多元文化、種族融合的典範。鬥志旺盛、身體素質驚人的黑人球員佔據後場;大局觀出色、頭腦聰明和紀律性強的白人球員主導中場;球風飄逸、技術細膩的北非後裔負責進攻,現在的法國隊還依舊是這樣的建隊思路。上屆世界盃冠軍德國隊也嚐到了向移民球員敞開懷抱後的美妙滋味。2002年波蘭裔中鋒克洛澤在韓日世界盃上大放異彩,直到2014年他一共參加了四屆世界盃打入16球,是世界盃決賽圈歷史上進球最多的球員。巴西世界盃決賽,德國隊的首發陣容中主力中衛博阿滕是加納人,中場核心厄齊爾是土耳其後裔,出任中鋒的就是克洛澤。

移民球員爭奪戰愈演愈烈

足球強國在新移民中尋找足球天才,而那些足球小國同樣也希望能夠在足球強國的青訓體系中挖到本國後裔的球員。尤其是在國際足聯更改了關於球員改變國籍相關規定之後,移民球員的爭奪戰簡直就是“烽火連天”。

此前,國際足聯規定具有雙重國籍且代表A國青年隊參加過正式比賽的未滿21歲球員,只有等到年滿21歲之後才能更換國籍,代表B國家隊參賽。2009年6月4日,國際足聯投票決定取消對球員更改國籍的年齡限制。新的法案規定,只要球員沒有為成年國家隊征戰過正式的國際A級賽事,就可以在任何年齡改變國籍並代表新球隊參賽。

這個全新規定在第二年的南非世界盃上馬上得到了體現,32支球隊註冊的736名球員中有近兩成是轉換國籍的球員。有足球強國“委培”,足球“第三世界國家”已經把招攬散落在外的本國後裔看成是迅速提升國家隊實力的捷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屆巴西世界盃時候的黑馬球隊,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

要知道齊達內、本澤馬和納斯里等法國球星都是阿爾及利亞後裔,所以這個國家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夠在法國找到許多有實力,但又進不了法國國家隊的阿爾及利亞後裔。2014年世界盃,阿爾及利亞隊的23人中14人屬於歸化球員,有16人出生在法國,其中8人代表法國至少一個年齡段的國字號青少年隊打過比賽,就是一支完完全全的法國二隊。結果“法國二隊”不但昂首小組出線,還差點在八分之一決賽中幹掉後來奪冠的德國隊,場面不落下風的阿爾及利亞人一直戰鬥到加時賽才1∶2遺憾輸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