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其實,兒童誤服磁力珠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去年12月,江西的林女士發現自己2歲的寶寶總是哭鬧,送醫後發現腸腔內竟有一排珠子,腸道6處穿孔,隨即出現感染性休克。這些珠子是家長購置的磁力球,應該是被寶寶當作小糖豆誤食了。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今年元宵節,山東16個月大的女嬰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以及腸梗阻等症狀,病情十分危急。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兩顆黃豆大小的磁力球。

劉婷婷告訴搜狐健康,她接診過誤服“磁力珠”的患兒年齡從一歲多到十幾歲都有。有的患兒因為自己天性好奇誤服,有的患兒是被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喂服。她還接診過十幾歲的孩子,因為要在自己喜歡的姑娘面前表現男子漢氣概,一下子吞服了好幾顆磁力珠。磁力珠長得很像糖豆豆,孩子完全被其“可愛”的外表所吸引,很難意識到這種玩具的可怕性。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作為小兒外科醫生,劉婷婷從小朋友肚子裡“掏”出不少過異物:棗核、棒棒糖棍、金條、電池……但她最不願意看到的是磁鐵。

消化道異物取出方法一般有兩種:胃鏡下取出和手術開胸或開腹取出。

迄今為止,劉婷婷只接診過一例“幸運”的患兒。他還不到3歲,因為手足口病來看就診,拍片子的時候,醫生無意中看見患兒胃部有一圈完整的“手串”。家長事後回憶說,孩子誤吞磁力珠已經至少半個月了。幸運的是,他一下子吃了二十多粒,在胃裡連成圈,卡住了,沒有掉入小腸,最後,通過損傷較小的胃鏡將珠子全部取出。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更多的孩子沒有這麼幸運。磁力珠體積小,誤服後容易直接滑過胃部到達小腸。一旦吞服2個及以上的磁力珠,且不是同一時間段吞服(如上午一個,下午一個),磁力珠進入腸道,由於磁力大,珠子易吸附在一起,無法自行排出,需手術取出,對患兒的危害大。而且,誤服早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不容易被家長察覺,等到數日數週甚至一月後才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腸穿孔或腸梗阻的症狀。劉婷婷就接診過一例誤服磁力珠一個月、直到發生消化道穿孔才被發現的患兒。

劉婷婷進一步解釋,磁力球體積雖小,但是吸附力極強。受磁力影響,卡頓在消化道不同位置的小球隔著腸壁或胃壁相互吸在一起,長期壓迫可導致腸道穿孔,或者讓腸管“摺疊”起來,導致腸管不通,繼而造成了梗阻。

即使家長能及時發現,醫生及時手術,患兒受過傷的腸道今後發生腸梗阻、腸粘連等疾病的概率也會比普通人高。

劉婷婷發現,誤服磁力珠的患兒磁鐵在增多。“據統計,我院近兩年因誤吞磁鐵手術的患兒就有12例,特別是近1年,病人明顯增多。”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搜狐健康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磁力球又稱“巴克球”,每顆巴克球的直徑只有3-5毫米,每顆巴克球具有高達4000高斯的磁力,是國際規定的玩具磁力50高斯的近80倍,一顆黃豆大小的巴克球就能吸起兩三枚一元硬幣。在購物網站搜索和校園周邊走訪發現,有很多商家在售賣這種玩具,雖然多數玩具上標註了“只適合14週歲以上兒童使用”。

美國兒科學會就曾發佈了一條警告:不要在家裡存放高性能磁力組玩具。

北京兒童醫院劉婷婷主任:我和我的醫生朋友絕不給孩子買這種玩具

劉婷婷提醒各位家長,體積較小的玩具或飾品極易被孩子吃到嘴裡而成為氣管異物或消化道異物。平時要將這些玩具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要讓孩子拿到。在孩子還不能自主分辨哪些是玩具,哪些是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避免讓孩子接觸到太小的玩具。在選擇玩具的時候,要注意其體積必需大於孩子口腔直徑才可以購買使用。而磁力珠這種必需,是儘量不要再買了。

轉自:搜狐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