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嘉陵區:幹部向村民“述職” 在田坎上“趕考”

6月5日,南充市嘉陵區龍蟠鎮毛家溝村,79歲的村民文貴和69歲的妻子賈桂珍已住進新翻修的房子大半年。

兩週前在一場扶貧幹部面向群眾的述職大會上,文貴反映了自家房屋客廳門太窄、廚房還需加扇門的問題。一週不到,村裡便安排了工人來他家量尺寸、改門寬。

向村民“述職” 精確捕獲問題

毛家溝村的貧困戶付之榮也嚐到了幹部在基層述職的甜頭。

2017年3月,嘉陵區鳳埡街道辦10餘位幹部入駐該村開展扶貧工作。赴任當天,副主任王麗便率隊挨家挨戶進行摸底。當一行人來到付之榮的家,看到其處在半山腰不避風雨的殘破舊房眾人感到揪心。老實憨厚的付之榮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困難。

為此王麗琢磨:“老是去向群眾提問,何不先把自己的工作交底?”於是,她帶著工作表,再一次敲響了付之榮的門。

“老付,這是村上今年為你家專項安排的脫貧計劃,我念給你聽,哪裡沒做好,或哪裡有遺漏,你隨時打斷我。”王麗通過一對一述職,讓付之榮卸下了心理包袱。“我想搬到上面(平地)去住,多養些豬和雞,但家裡窮,我也不曉得咋個養。”

“他能主動開口說實情,說明自己的法子有效果。”王麗便緊鑼密鼓地為付之榮爭取到26500元的房屋改造資金,還在該村脫貧奔康柑橘產業園安排了一份護園工作,每月能拿400元工資……

在大觀鄉蒲馬院村,55歲的第一書記張朝志幾乎每天都穿梭在鄉間田坎。在他的包裡,有厚厚一疊“幫扶措施及政策落實情況”表格,上面記載著每戶村民的住房改造、電線改造、便民路修繕、集中供水等20餘項幫扶內容,而他每日必做的一件事,便是掏出這張表挨個敲門讓村民打分。“劃叉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讓扶貧問題聚焦、更容易被精準捕獲。”

“村裡隨時都有幹部拿著清單找我劃清單、要反饋,他們對我的瞭解比我自己都還多。”蒲馬院村村民秦大倫感慨,每每和村幹部溝通時,自己不像是被幫助者,更像是他們的同事。

村民當“主考官” 暢通渠道聽民聲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田坎上“趕考”、向村民“述職”等扶貧舉措在嘉陵區基層悄然興起,並於去年底在該區第一書記的考核中得以試點。該方式雖還未形成正式制度,但如今已被廣泛推廣至該區全體幫扶幹部。

截至目前,嘉陵區委組織部已對區內3名扶貧成效不佳的幫扶單位負責人和21名履職不力、群眾滿意度不高的駐村幫扶幹部進行了約談,並對3名履職不到位的第一書記進行了“召回”處理。

其中,幫扶鹽溪鄉仁和寨村幫扶單位中國移動南充分公司,因到村調研指導偏少、餘洪芳等貧困戶對幫扶責任人滿意度不高的問題被約談;華興鎮石板橋村第一書記,因對扶貧惠民政策和村上情況不甚熟悉被約談……

“暴露扶貧幹部的作風問題,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考核,還應有民眾自下而上的監督。讓村民當‘主考官’,真實的民意才有被聆聽的渠道。”嘉陵區委常委、組織部長何建新介紹,通過田坎上“趕考”這種方式,通過向村民述職、舉行壩壩會、一對一入村進戶,對群眾而言,能瞭解到日常生活中不易感受到的村委決策,比如改善居住條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引導群眾感恩、提高群眾滿意度。對於幹部而言,述職能倒逼幹部主動作為,務實工作。“如果幹部拿不出有效舉措,述職是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未來,嘉陵區計劃每半年在基層以村為單位舉行一次大型述職會,每月組織幫扶幹部入村入戶述職並形成長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