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 難道只有中國人畫才叫國畫,帶你一探究竟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中國畫起源古侯子墓帛畫(西漢)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國畫 難道只有中國人畫才叫國畫,帶你一探究竟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侷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繫,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國畫 難道只有中國人畫才叫國畫,帶你一探究竟

中國畫自古就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科,其師承傳授,都依老師的專長按科進行。元代以後,人物畫衰落,山水、花鳥興盛。

國畫畫法口訣:

畫前需定形, 先從樹起跟!

勾出樹枝幹, 稍點樹梢墨!

顏色要細調, 紅綠要純清!

染在樹梢頂, 樹頭濃墨分!

松要擺大氣, 枝幹壯山魂!

近松葉要明, 遠松稍點清!

葉用深綠染, 幹要株黃清!

雜樹枝要細, 點葉要分明!

不可太濃厚, 不要太稀勻!

山澗多樹長, 層次要分明!

大小照遠近, 濃淡要看形!

山石雖大氣. 莫忘暗與明!

有光一方照, 此方須淡澄!

無光一方照, 明暗下筆沉!

畫好一磅石, 遠近多關心!

與樹相連處, 層次要高明!

無光山頂樹, 樹下一片黑!

有光山頂樹, 用色要沉穩!

落山腳處時, 染色幾次分!

山腳可點樹, 但要霧和雲!

山腳不作樹, 需要染純清!

遠山寫雲海墨色相染成!

近山有霧氣, 只在山腳形!

高低多層次, 寫雲幾次成!

濃墨下腳處, 濃淡要細明!

檫點明暗處, 用筆要細穩!

檫點一山成, 遠近常關心!

山澗緊相連, 濃淡要辯清!

畫半要細看, 似乎可以成!

若是不合意, 尋找順勢形!

該改側大膽, 不改須細心!

畫前須靜想, 畫時耐心穩!

多在牆面畫, 才好看得正!

畫好需回味, 多看否改進!

細看多難處, 記得下次穩,

此為畫中意, 意境難悟成!

悟到深思處, 好畫自然成!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國畫 難道只有中國人畫才叫國畫,帶你一探究竟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捨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佈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裡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