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前幾周我們聊了不少關於學習規劃和知識管理的話題,有朋友在後臺留言,說自己有意願學習,可每天都會非常焦慮,總覺得這個也要學,那個也要看,結果常常是每樣都開了個頭就沒有然後了。這是個確定優先級的問題,我自己也常常糾結其中,所以今天我們試試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搞定優先級的問題。

對於選址困難症來說,確定優先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種現象帶來的各種問題及心理成因咱們今天就不多說了,只談談解決的辦法。

1. 排除法

2. 四象限法

3. 目標優化矩陣表

大家在遇到優先級問題的時候可以上面的這三種辦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當然,也可以組合起來使用。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排除法

很簡單,樹立一個原則,這個原則通常是你的目標,也可以是別的,但只要一個就好。再把這個原則變成問句,然後把可選項拿出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就排除掉,最後只剩下最重要的那一個就可以了。

聽起來有點類似瓶頸理論,目的是找到當前最重要的短板。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讓我們專注於最重要的那件事。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考慮其它的,看起來很笨,但其實很快。

舉個栗子。

-------------------

原則:目標是一年內成為一個合格的售前支持人員。

問題:作為一個售前,不學XXXX會不會死?

結果:

演講能力:不會。雖然口頭表達是很重要的,但多數時候,還是靠寫。

邏輯思維:不會。它很重要,但作為一種綜合能力,沒有證據顯示能夠用某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得到提高。

銷售能力:不會。雖然有責任push客戶買單,但這項工作主要是由銷售來做。

技術知識:不會。作為售前支持,並不要求有非常強的技術,一般來講,只要能忽悠住不懂技術的客戶就可以了,如有需要,可以叫研發的同學來支持。

溝通協調能力:不會。這項能力差一些,雖然工作起來會很痛苦,但還有不少方法可以解決,比如就事論事的郵件、比如一個美麗的小助手、比如一個願背黑鍋的上司。

方案製作能力:會。這項能力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也是這個崗位獨特的地方,如果連個方案都給不出來,要你何用?

----------------

這樣,我們就挑出了最重要的那一項。然後,再列出前置事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路線圖了。

比如想要學習數據分析的話:

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上面提到的只是個例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四象限法

這是時間管理中常用的劃定事務優先級的方法,本身也是個用途廣泛的劃分優先級的工具。之前我們討論時間管理的時候也介紹過。簡單來說,就是從緊急和重要這兩個維度來劃分事項的優先級(聽起來比上一個方法精細了些,不是麼?)。

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這個大家應該很熟了,這裡只說說在規劃學習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重要性相對簡單,根據目標來區分就可以了,類似上一個方法。

緊急程度,這個與時間管理中應用的時候區別較大。在時間管理中,我們認為馬上就要做的事是緊急的,但在學習規劃中,由於學習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這個週期就被拉長了,具體多長取決於具體情況。

比如你估計公司半年之後要轉型,而新的業務所需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能自己並不具備,學習這些至少半年入門、一年熟練,那對你來說,就已經非常緊急了。但假如新的方向恰好也是你熟悉的,那就可以無視了。

所以一般來說,重要且緊急這一欄會放一些當前就需要用到的應用型技能,重要但不緊急裡面通常是需要長久努力的核心知識,不重要但緊急的,一般是老闆突發奇想的任務,找人請教或臨時抱佛腳都行,應付過去即可。

最後,記得時時回顧,適時調整。

重要性可能會隨時間變化,緊急性會同時受到時間和重要性的影響。

目標優化矩陣表

這個以前沒跟大家提過,別被名字嚇到了,方法很簡單:列個矩陣,兩兩相比,最後計分。大家一看圖就明白了。

先學什麼?後學什麼?

用第一列的項去和第一行的項比較,如果A比B重要,則A+1,如果A沒有B重要,則A=0,A比完了就比B,依此類推,最後都比完,計算每項得分。

如果有兩項以上得分相同,就把相同的拎出來再對比一次,方法同上,最終就能得出一個優先級排序列表。接下來,就可以根據這個列表分配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啦。比起上面那兩個,這個方法更加精細、科學和直觀,非常適合處女座使用。

限於篇幅,很多內容沒法細聊,不過大家可以試著結合自己的情況把每個方法都試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

就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