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今天的《浙江日報》第五版,刊發了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的調研報告,全文如下↓↓↓

推動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要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實施重大戰略,堅定不移建設全域景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構建現代交通,堅定不移促進民生改善。

  把“兩山”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馬曉暉

  根據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部署和“‘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大調研安排,自4月初以來,我和湖州市委一班人一起,謀劃實施了以“十問湖州”為主要內容的“提標杆、破難題、助趕超”專項調研,並牽頭開展了中心城市能級提升問題的研究。調研過程中,帶隊實地查看了市域河湖水系、森林綠地公園、交通樞紐場站、旅遊集散中心、商業文化街區、教育醫療設施、居民生活社區及重要平臺、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現場,巡查了環太湖周邊城市濱湖開發情況,累計下基層蹲點7天,考察基層點65個,召開座談會6次,與350多名專家學者和幹部群眾進行了深入探討,徵集到意見建議120多條。通過深入解剖麻雀,基本掌握了中心城市的基礎優勢和問題短板,對如何推動城市能級提升有了一些思考。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馬曉暉帶領調研組深入中心城區、南郊風景區和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專題調研中心城市發展問題。

  一、基礎優勢

  近年來,湖州全市上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堅持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並舉,統籌老城有機更新和新區開發建設,城市框架全面拉開,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功能品質顯著提升。目前,中心城市地區生產總值1088.6億元,常住人口145萬人,建成區面積129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主城區為核心、長興和南潯為兩翼的帶狀組團城市格局。特別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隨著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自身條件的持續改善,湖州的組合優勢越來越明顯: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新鳳鳴集團湖州中石科技有限公司項目。

  1、生態文明優勢。湖州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誕生地,良好的生態是湖州辨識度最高的城市名片。總書記指示我們要“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走下去”,省委要求湖州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範生。

  2、區位交通優勢。湖州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緊鄰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鐵路、公路、水路綜合交通十分發達,隨著商合杭、滬蘇湖高鐵的建成和申嘉湖高速西延的貫通,在湖州將形成“十字型”高鐵網和“三縱三橫”高速網。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商合杭高鐵跨長湖申特大橋項目。

   3、文化底蘊優勢。湖州是絲綢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文化典故和歷史文化遺產,這是城市軟實力的象徵,更是城市能級提升的優勢所在。

   4、戰略疊加優勢。湖州被全域納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寧杭生態經濟帶、G60科創走廊等重大區域戰略,是全省“四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陸續承擔了“中國製造2025”、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全域旅遊示範、內河水運轉型示範等多個國家級試點。

  5、後發空間優勢。從環太湖區域遙感衛星圖片可以看出,目前太湖以東和以北地區開發強度明顯高於以南和以西地區,湖州以16.48%的開發強度,在區域內形成了可用空間資源的窪地。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安吉烏象壩段。

  二、問題短板

  1、經濟發展帶動力不夠強。由於傳統產業升級不夠快、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導致中心城市在全市經濟中的佔比始終較低。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佔比44%,地方財政收入佔比42%,規上工業增加值佔比36.4%,出口僅佔比28.4%。雖然擁有1個國家級、兩個省級開發區和一批鄉鎮平臺,但“多而散”導致承載力不強、集聚度不高,多數產業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如織裡童裝產業缺乏設計環節和高端品牌,雖然年產值超500億元,但稅收僅為1.7億元。

  2、人才創業吸引力不夠強。人氣不旺、留不住人,是調研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所本地高校每年培養大學畢業生8200多人,僅有20%左右留在湖州就業。目前,主城區建成區面積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萬人,按照每平方公里1萬人規模計算,缺口25萬人。人才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城市經濟不夠發達。尤其是缺乏集聚人氣、商氣的高端業態、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眾創空間。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金農生態農業園。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中南百草原與安吉竹子博覽園。

  4、生態環境保障力不夠強。雖然生態環境總體較好,但不平衡、不穩定的現象仍然突出。水環境方面,部分河道水體富營養化比較嚴重,監測斷面水質反彈壓力較大。大氣環境方面,雖然每年都有進步,但由於受輸入性影響,加上道路揚塵、燃煤鍋爐等治理不夠到位,空氣質量與群眾期盼還有不小差距。美麗鄉村建設方面,三個縣已實現100%全覆蓋,但兩個區分別僅為79.5%、67.3%。

  5、城市精神向心力不夠強。很多群眾認為,湖州的地域文化比較“散”,缺乏統一的城市品牌、城市象徵和城市符號,導致城市知名度不夠高,甚至在外不如三縣的名氣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強,既有客觀原因,很多居民都是外地移民,對湖州本土文化認同感不強;也有主觀原因,中心城市發展不夠好、能級不夠高,對三縣的輻射力、影響力不夠大。

  三、對策思考

  根據調研分析,我們認為,推動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當好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地、模範生”的目標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四化”協同、集約高效、彰顯特色,持續優化城市佈局、繁榮城市經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帶動力、人才創業吸引力、公共配套支撐力、生態環境保障力和城市精神向心力,推動中心城市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長極、實現新發展,為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力、提供重要支撐。具體要打造“六個城市”: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南太湖岸線建設。

  1、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著力打造生態樣板城市。這是省委的要求。始終把“兩山”理念作為最大的遵循,融入到城市開發建設全過程中,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22年全市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國家“水十條”考核斷面達標率、地表水出境斷面達標率達到100%;空氣質量優良率大幅提升,在全省排名逐年提高。

  2、堅定不移實施重大戰略,著力打造綠色智造城市。這是我們實施“中國製造2025”、綠色金融改革兩大國家試點的戰略方向。積極搶抓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大力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深度參與G60科創走廊、寧杭生態經濟帶和全省大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平臺整合提升,規劃建設南太湖新區和湖州科技城,打造高能發展平臺,構建產城融合高地。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健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等政策體系,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

湖州中心城市能級提升的調研報告

  ▲調研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修繕。

  4、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著力打造現代智慧城市。這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順應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社交網絡等信息經濟發展趨勢,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技術創新為手段,將數字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全方位構建智慧產業、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環保、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政務等智慧體系,不斷提高城市運行的經濟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進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5、堅定不移構建現代交通,著力打造樞紐門戶城市。這是由湖州區位交通基礎優勢所決定的。站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大格局中謀劃湖州的對外交通,以實施“五年千億百項”綜合交通大會戰為抓手,加快建設接軌上海、融入杭州、聯通蘇皖、輻射內陸的大交通體系,早日實現每個區縣都有高鐵站、通兩條以上高速路,著力構建到長三角周邊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圈”和全市域“半小時交通圈”,努力成為長三角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樞紐和上海都市圈輻射中西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6、堅定不移促進民生改善,著力打造美麗宜居城市。這是城市建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理念,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深入實施老城區有機更新,統籌抓好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教育、醫療、體育、文化、養老等社會事業,著力打造便捷舒適的社區生活圈,推動城市人居環境持續優化,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