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驕傲!芯片運用於手機、平板,這位80後教授欲讓“中國芯”連接世界

夏日裡的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在一片銀杏林的遮擋下,顯得清涼舒適,不僅沒有夏日的慵懶,反而讓人有一種詩情畫意。就在這一片銀杏林旁,坐落著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

國人驕傲!芯片運用於手機、平板,這位80後教授欲讓“中國芯”連接世界

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唐鶴的辦公室位於學院頂樓,頗為安靜。在這間辦公室5年,他開發了多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估計未來可為企業帶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作為一名非典型教授,他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從硅谷離職後,他為何選擇成都?對於集成電路產業,他有哪些見解?本期推送,就送帶你走進唐鶴的世界。

80後教授學生送外號“肌肉哥哥”

1983年出生的唐鶴“長”得不像“傳統”的教授。健身、攀巖、漂流、攝影……他興趣廣泛,學生們叫他“肌肉哥哥”。初次見他,可能會以為他不是學術圈的,而是運動圈的。

讀博時,唐鶴每天下午6點去學校健身房,7點半左右回實驗室繼續工作到深夜。讀博的後期,他週末還會去攀巖,漂流。從亞利桑那州沿著科羅拉多河,逆流而上,一直劃到拉斯維加斯附近的胡佛大壩,然後再順流劃回來,如是漂流兩天一夜。

國人驕傲!芯片運用於手機、平板,這位80後教授欲讓“中國芯”連接世界

如果說,玩戶外體驗逆流而上是一種挑戰。那麼,博士換專業,則盡顯青年人才敢於逐夢的膽氣。在博士階段,唐鶴從通信專業換到集成電路專業。“換專業是很痛苦的。特別是號稱模擬集成電路三大“聖經”課本的閱讀最痛苦,看了忘,忘了看,唯有不停地重複研讀。”唐鶴換專業吃了不少苦頭。但他說,正因為失敗了千百次,他獲得的每一次成功,都會彌足珍貴,覺得之前吃再多苦都值得。

硅谷回“家”:國外沒根,回來心裡踏實

2007年,唐鶴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就讀電子工程專業博士。僅用了3年,便提前畢業。同年,他加入美國硅谷一家科技公司,擔任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師,工作期間共設計了5款MIPI芯片,所有芯片均實現了大規模量產,被用於著名公司的平板電腦、手機以及筆記本電腦中,創造產值上億美元。當在美國發展順風順水之時,他毅然選擇回國。

國人驕傲!芯片運用於手機、平板,這位80後教授欲讓“中國芯”連接世界

原因很簡單,回來踏實。國外再好,總有漂泊感,沒有根,沒有歸屬感,再加上近幾年國家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呼喚,出臺了一系列好政策。唐鶴看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代,整個產業從規模到深度都在急速地成長和變革,尤其是國內企業對自主研製芯片的急切渴望和大量需求,再加上未來隨著物聯網(IoT)、5G通信和人工智能(AI)的應用和普及,必將引爆集成電路產業的又一次爆發性增長。權衡之下,唐鶴的選擇天平已經偏向了成都。這時,省“千人計劃”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方向已定,他毅然迴歸。

萬物互聯他是虛擬與現實的“破譯者”

芯片就像是人身體的骨骼和肌肉,APP則是靈魂和思想。一個手機裡有二三十顆/類芯片。唐鶴研究的芯片是其中之一。

唐鶴用手機錄音舉例,聲音錄入手機,保存為二進制數字代碼。播放錄音,二進制數字代碼又轉換成聲音。數字與聲音,虛擬與現實,如何實現對話?這是唐鶴擅長的領域,他已開發出多款高性能ADC芯片。

目前,他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及院所開展了產業化合作。3D壓控芯片是他最近和深圳某家著名芯片企業合作,完全自主開發出的一款芯片,預計明年將量產,應用在手機等場景。手指壓住APP的圖標,相當於鼠標的右鍵,可以彈出一排菜單;區別於現有的功能,該款芯片更是新增了多級和多點壓力操控,實現了更高級操作——如在足球遊戲中,壓得越重,球踢得越遠。

唐鶴舉例說,得益於集成電路的發展,未來幾年,物聯網將快速改變人們生活。比如,智能家電/家居、智慧城市、智慧樓宇、智能照明、環境監測、智慧農業、智慧物流、資產追蹤、車聯網等,未來任何一個物品都有可能植入一顆物聯網芯片,然後被連到網上,用戶可隨時隨地觀察、控制和追蹤這個物品。未來5年,物聯網芯片將超過500億顆,未來10年超過1000億顆。

在成都深耕技術,唐鶴的研究也將運用於物聯網。唐鶴認為,未來,在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成都的科學家們和工程師們設計的芯片及高科技產品,必將在這個萬億美元級別的產業裡佔有一席之地。

國人驕傲!芯片運用於手機、平板,這位80後教授欲讓“中國芯”連接世界

在電子科技大學,像唐鶴這樣的科學家有很多,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耕耘,不斷為區域和國家發展做貢獻,電子科技大學也會繼續發揚這種精神,繼續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為早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